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财富,是人类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人类的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如今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决策探索》2014,(9):4-4
4月18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2014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和口号。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口号有6条:瓷都千年薪火相传,保护遗产留住乡愁,寻找历史记忆做好文物普查,保护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传承文化遗产添彩美丽中国,用心灵感悟文化以行动保护遗产。  相似文献   

3.
杨琨 《管理科学文摘》2012,(23):154-154
自然文化遗产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形象。所以,要做好自然文化遗产的管理工作。本文就我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新的报道对象进入了我国传媒的视野,此后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给予了高度关注,在国家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下, 如何发挥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第十届文化遗产日刚刚结束,但对文化遗产的关注不能“一年一度”。古镇、非遗……身边这些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产,一向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然而,现代生活在侵蚀它们的文化根基、挤压生存空间。虽然国家越来越重视,保护力度逐年加大,但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仍然堪忧。我们该如何记住乡愁?文化遗产该如何跟上现代化的脚步?  相似文献   

6.
秦璇 《决策探索》2014,(18):81-82
豫剧,是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分布广泛并且影响深远的戏曲剧种之一。早在2003年10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国务院于2006年5月把它收录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世代相传的创作和传承方式,豫剧作为河南省戏剧的一个代表剧种,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保护的范围,因而做好豫剧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则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饶卓颖 《办公室业务》2023,(5):74-76+9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桑植民歌在内的传统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本文通过桑植民歌著作权保护的探究,启发我们积极思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中完善立法制度、明确权利主体和约束合理使用权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地体现了各个民族自有和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类别繁多、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们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多姿多彩的形式和风格在当今社会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作为社会资源和活态文化象征引起世界关注。  相似文献   

9.
长沙建筑文化价值评价是一个体系性、关联性、交叉性极强的研究工作,本文从分析长沙建筑文化遗产价值的概念入手,结合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构建建筑文化价值评价体系,并应用德菲尔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形成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磐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现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提出了以展览、展示、展演和展评形式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文化和历史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农村也发展与农村。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多数来自于中国悠久的农耕传统当中。本文旨在分析和阐释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意义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大运河、丝绸之路双双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河南的世界文化遗产因此增至5处。前三处分别是: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和“天地之中”历史文化建筑群。6月22日,经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中国大运河”跨省系列申遗项目、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已经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总数达47处。  相似文献   

13.
杨琨 《管理科学文摘》2012,(22):220-220
把人类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于文化遗产的确认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从而流传下去,这是人类必须承担的责任。本文分析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找出完善管理体系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其对旅游经济的价值也日益受到重视。然而,保护和开发孰轻孰重的争论始终持续。人们普遍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笼统的对象,从各自角度出发,提出观点。却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项目存在较大差异,应当区别对待。基于这种认识,本文针对旅游开发,分析了保护与开发两种意见的分歧所在,同时提出了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并阐述了资源有别于遗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宝贵记忆,是祖辈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财富,也是重要的档案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方法中,档案化保护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本文从档案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期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巴蜀文明世界典型,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国前列。但在工业文明导向的现代化冲击下,传统的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正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以四川省为例,对四川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现状、保护和活化利用模式及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总体而言,四川省农业文化遗产活化与利用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既缺乏系统理论研究平台、团队,也缺少系统的技术体系支撑,主体在保护与利用的认知和行动也存在着脱节。据此,提出了摸清遗产资源家底、强化理论技术支撑、搭建专项研究平台、开展监测评估试点、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四川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等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郑州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故里,是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一,作为河南的省会所在地,郑州在创造辉煌灿烂的华夏文化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积累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洋溢着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体现出独具特色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不可再生的遗产,这种文化遗产对于维系社区传统、凝聚民族认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倡的是保护式开发模式,即将旅游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科学、合理、适度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它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为其注入时代活力。  相似文献   

19.
漯河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是漯河市人民政府主管全市文化艺术、新闻出版、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工作的职能部门,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的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不适当地商业开发与利用会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特色,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文化界面临的时代性重大课题。本文对河北省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河北省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现状,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研究,探索有利于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开发利用模式。目的是以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项目的开发拉动河北省文化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使开发利用的利益回归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