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梅村体”的艺术渊源,前人多重视其源出初唐四杰与中唐元白,相对忽视了其转益多师的艺术继承。本文论述“梅村体”所受李、杜歌行体之影响,弥补这一认识缺失。受李白之影响在梅村是偶一为之,受杜甫影响则为“梅村体”之常态。受李白影响在于其个别诗歌之想象、格调;而受杜甫影响则在其“诗史”精神、现实态度、叙事艺术等大方面,在“梅村体”的大量诗歌中都有突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吴梅村的叙事诗被誉为“梅村体”,达到了中国叙事诗的高峰,被称之为“绝调”。对他的叙事诗的评价,历来总是认为吴梅村是“诗史”,通过诗歌寄寓兴亡之感,具有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本文认为吴梅村诗歌的独特魅力在于关注个体命运,展示时代苦难、人生悲哀。诗中对人的生存环境的真实描写,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皆缘于诗人对个体命运的极度关注。在吴梅村的诗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歌儿舞女,几乎涉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这些人物在易代之际的升沉荣枯,繁华寂寞,无不寄托着诗人的兴亡之感  相似文献   

3.
论梅村体     
明清诗坛上,抱残守缺、摹仿唐音宋调之风盛行,但也有不少有识之士能学古而不泥古,在借鉴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这方面,成就突出的当首推吴梅村。吴梅村在明末清初诗坛上声誉极高,“蔚为一时之冠”。他一生诗作一千零三十首,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当为梅村体,即吴梅村在学习借鉴长庆体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诗歌风格。它的内容以反映明末清初的重大史实为主,形式上为五七言叙事歌行体制,风格含蓄深沉,回环绵密。下面就梅村体的内容和艺术两方面作一粗略的探  相似文献   

4.
论“梅村体”的用典程相占吴伟业著称于世的“梅村体”渊源于元白的“长庆体”。较诸元白之作,“梅村体”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大量用典。王国维《人间词话》曾将二者作过简单比较:以《长恨歌》之壮采,而所隶之事只“小玉双成”四字,才有余也。梅村歌行则非隶事不办。白吴...  相似文献   

5.
七言歌行的演变与"梅村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对“梅村体”的艺术分析为切入点 ,以七言古诗的声律特征为核心 ,对七言古诗的演变进程探本溯源 ,梳理出七言歌行中“齐梁体”和“盛唐体”两种不同体式在各阶段的衍进轨迹。在这一背景下 ,文章分析了“梅村体”产生的原因及其在七言歌行体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6.
徘徊于灵与肉之际的悲歌——论吴梅村诗歌中的自我忏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撇开枝叶不论,吴梅村的诗歌里大致形成三重主干:历史的铺叙,现实的感应和自我的观照。当我们将审视的目光聚焦于“梅村体”叙事诗广阔的历史容量与杰出的叙事艺术在古典叙事诗中的成就地位,格外注目《芦洲行》、《马草行》、《打冰词》等作品如何深刻地反映现实吋,似乎相对忽略了创作主体的自我体认。就“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某种角度看,“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①在明清易代之际的诗人群里,再没有谁如吴梅村一般于“感怆时事”的同时,缠绵凄婉地“俯仰身世”,铭心刻骨地忏悔自我,痛苦而执著  相似文献   

7.
1 吴梅村的诗作中有两首吟咏的都是吴昌时,而且作于同时,一首名《鸳湖曲》,一首名《鸳湖感旧》。鸳湖,亦名南湖,在浙江嘉兴。吴昌时的竹亭湖墅就建在此湖之畔,故梅村诗以鸳湖为题。以上两首诗,《鸳湖曲》是歌行,重在叙事,《鸳湖感旧》是七律,意在抒情。其中,《鸳湖曲》更著名,富赡精工的语言,绮丽浓艳的色泽,圆流转走的韵律,哀怨怅惘的情调,使得它足以和《圆圆曲》媲美,同样成为“梅村体”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8.
吴伟业(1609——1671),号梅村,是明清间诗坛上一位著名诗人。其自成一家的“梅村体”,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位。清代乾嘉时期比吴稍后的史学家、文学家、诗人赵翼(1727——1814)在《瓯北诗话》中曾把吴与唐宋诗坛的杜、李、韩、白、苏、陆等巨匠相提并论,誉吴为“近代中之大家”,并称:“梅村之后,欲举一家列唐宋诸公之后者,  相似文献   

9.
吴伟业,宇骏公,号梅村,江南太仓人(今江苏太仓县)。明末清初,诗名盖世,他以毕生精力写作大量五、七言歌行,创为“梅村体”,对当时和后来都产生很大影响,以致徐世昌说其形成一个艺术流派《见《晚晴(艹移)汇》)。但《梅村诗集》二卷,  相似文献   

10.
以往论者普遍认为吴梅村的诗风以明清易代为界出现过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易代之前,吴梅村只是一个“吐纳风流”的“艳才”,经历了鼎革之变,他的诗歌才变得激楚苍凉、风骨遒劲。实际上,吴梅村的早期诗歌在题材、诗体、艺术表现和意绪格调等各方面已然确立了相对稳定的个人风格,后来的诗歌创作不过是这种风格的进一步发展与强化。吴梅村的早期诗歌在其整个创作历程中的作用与地位是不应当被低估的  相似文献   

11.
"长庆体"叙事歌行在近代掀起了继元白、梅村之后的第三次创作高潮,于诗坛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目前学术界对近代的这类诗歌关注不够,本文从近代"长庆体"诗歌的创作情况入手,分析这类诗歌的创作风貌、特色及其解构的原因。试图从史的角度描绘出这种精美诗体的发展轨迹和生命历程,进而从一个侧面理解和阐释中国古典诗歌的命运与归宿。  相似文献   

12.
明代末期,“钱、吴二老,为海内所推,入国朝称二大家”,大节出处相同,均为明臣仕清之“贰臣”。但大家对梅村多恕词,而於谦益不能谅解。究其原因,除去被迫出仕和主动迎降区别外,归咎最多是梅村有深悔之心,而谦益则“矫饰”,两者成为鲜明对照,故世人多略迹原心,嘉梅村后来“跼天蹐地之意”。赵翼说:“梅村出处之际,固不无可议,然其顾惜身名,自惭自  相似文献   

13.
“四大奇书”虽然沿袭了源自民间口头叙事形态“说书体”,但在叙事视角的具体运用上,却表现出向中国古代历史叙事复归的特点。这种情况的产生与明代特定“社会一历史”语境下的小说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14.
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梅村)所作《圆圆曲》以其脍炙人口而流传百世。并被史学家称之为信史。陆次云谓:“梅村效《琵琶》、《长恨》体作《圆圆曲》,以刺三桂,曰‘冲冠一怒为红颜’,盖实录也”。刘健云:“惟吴梅村《圆圆曲》,为得其真。特别是《圆圆曲》中:“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一句,被一些史学家作为吴三桂降清的重  相似文献   

15.
《左传》所记述春秋年间大大小小史事的文字,约有数百篇。作者在搜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加工,“别出炉锤,笔夺天巧”(赵翼语),叙事手法极活泼而富于变化,不拘一格。清人刘熙载称“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①,并非溢美之辞。然就其基本叙事形式而言,则无外乎两大类型:一类是用整篇文字记叙完一事之始末,即“每事自为一章”者;另一类是在若干年之中写出一事的全过程,即“分年散见,隔‘传’相接”者。本文仅就《左传》“每事自为一章”这类叙事体例的性质和特点作一些粗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清初尊杜黜白的诗学思潮中,桐城遗民方文的诗不仅受到少陵体的影响,也在极大程度上接续了长庆体的特色,从而形成与梅村体、虞山体同辉于清初诗坛的嵞山体。嵞山体在三个方面受到少陵体、长庆体的影响:一、继承少陵体、长庆体关注民生、为民歌哭的诗思。二、继承少陵体、长庆体的叙事传统,以史笔诗语记录一段动荡而真实的历史。三、追求质朴、平实的语言风格。嵞山体不但在清初诗坛独具一格,而且直接影响了此后的清代诗坛,成为桐城派的先驱。  相似文献   

17.
在清初尊杜黜白的诗学思潮中,桐城遗民方文的诗不仅受到少陵体的影响,也在极大程度上接续了长庆体的特色,从而形成与梅村体、虞山体同辉于清初诗坛的嵞山体。嵞山体在三个方面受到少陵体、长庆体的影响:一、继承少陵体、长庆体关注民生、为民歌哭的诗思。二、继承少陵体、长庆体的叙事传统,以史笔诗语记录一段动荡而真实的历史。三、追求质朴、平实的语言风格。嵞山体不但在清初诗坛独具一格,而且直接影响了此后的清代诗坛,成为桐城派的先驱。  相似文献   

18.
从《红楼梦》的原文、抄本序文、书中批语、评语等里面,找不出否定曹雪芹是《红楼梦》原创者的依据;拿已被新红学家驳倒的旧红学家的观点,不加分析的拿来作否定曹雪芹原创权的依据,方法陈旧;卒于康熙十年的吴梅村没有看到康熙南巡,没有写《红楼梦》的背景;从吴玉峰、孔梅溪和棠村名字中推测“吴梅村”名字,牵强附会;从吴梅村的著作包括诗中寻求吴梅村“创作《红楼梦》的蛛丝马迹”是捕风捉影,等等。  相似文献   

19.
清初遗民诗人方文以历史的框架作为抒发哀乐的依托,把"史思"与"诗思"高度融合,所为诗歌风格独具,称"嵞山体"。其中的叙事长诗以其"以诗存史"的创作意旨、视角周转的叙事艺术、平实简淡的语言特色、朴老真至的抒情风格,契合了世事变幻的特定时代文人写实写心的需要,在清初诗坛赢得了与"梅村体"并举的地位,继起效尤者不乏其人。对"嵞山体"叙事诗展开研究,不唯有助于了解易代之际生民百态,对了解中国叙事诗的演进也深具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知几《史通》在分析正史“六家”“二体”时,把“为体不纯”的史之杂作为“偏记小说”,并对其进行了类目厘定,这是关于中国古小说第一次明确的类目划分;其所分“十类”,虽然不尽科学,但是体认了“偏记小说”琐碎(?)残,并认识到琐碎(?)残的原因,抓住了唐前小说的体裁特征;从“以叙事为宗”出发,分析了史家叙事与小说叙事的根本性区别,以及小说“可观”审美功能的不可替代性,这正是唐后小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