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穆时英是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 ,他的新感觉派小说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他把日本新感觉派的小说艺术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相融合 ,使其小说具有一种既同于又异于诗歌意境的新意境。他的小说常常采取快速的节奏、跳跃的结构 ,在客观描写的同时 ,非常重视主观感觉的描写 ,在表现形式和技巧上又刻意求新 ,综合运用通感、叠句、意识流乃至电影镜头组切等手法 ,从而使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特质  相似文献   

2.
鸳鸯蝴蝶派小说在叙事方法上也是有很多积极的方面的。最明显的就是它在作品结局上的悲剧性安排,就不同于传统的"大团圆结局",这与中国人传统的惯于"曲终奏雅"的欣赏模式和崇尚"中庸之美"的社会哲学是极为矛盾的。虽然鸳蝴派作家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创作的手段,但他们在创作方法上的认知以及这种独特的结构处理方法却推动了悲剧意识在中国小说创作中的确立,意味中国小说在审美意识上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认为“艺术的最大要素”,是“美与情感”.在郁达夫那里,美与情感互为表里、不可或缺,彰显了小说现代化的品格.美与情感的交响,带来郁达夫小说抒情艺术的三大特征:其一,以抒情的方式刻画人物;其二,用抒情的笔调描绘景物;其三,按抒情的要求安排结构.郁达夫抒情小说以独特的审美形态,表现出一种创造的活力和新鲜的风貌,为现代小说文体的革新和构建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鸳鸯蝴蝶派的兴盛与近世大众传媒的发展密不可分。娱乐休闲性报刊杂志的大量涌现给予了鸳鸯蝴蝶派作家安身立命之处 ,促使他们由传统文人向新型市民作家转变 ,从事着小说创作、翻译、报人等与之相关的自由职业。同时大众传媒本身的媒介特色及鸳鸯蝴蝶派作家的传媒角色深深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特点的形成 ,促使其小说创作在对传统的守陈中产生了新变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作为创造社的干将与从东北作家群走出的萧红不论是人生经历还是各自的小说创作都有明显的区别,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相通之处:坎坷困苦的人生经历使得两位作家都将小说创作的视点集中在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关注方面;他们都与鲁迅有着深厚的友谊,小说创作也都得到了鲁迅的肯定,并程度不同地受到了鲁迅的政治观与文艺观的影响;他们在小说创作上具有相似的美学追求,在小说的艺术表现上也都具有散文化、抒情化和绘画化的特征。他们的前期小说创作都得到了进步作家的肯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两位作家依照自身对人生的理解进行的创作却招致了众多的批评和否定。  相似文献   

6.
被文学史遗忘的《小说季报》集中彰显了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文学的嬗变.基于鸳鸯蝴蝶派作家的“共和”语境体验,他们将“导世牖民”作为办刊宗旨,与此同时,却又认同于传统小说观念和娱乐化的写作方式,这使其创作呈现出多元面相.《小说季报》中的老派鸳蝴作家在现代语境的压力下,悖论式地解构了他们营建的古典文学世界,而新生代鸳蝴作家则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这些嬗变特征的发掘可以修正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唯娱乐化的笼统印象.  相似文献   

7.
怪诞是美的特殊形式,是美的对象世界中的一种离奇异样的现象,它与同种类、同范畴的现象相比较,不论整体上或者部分上总带有一种超常规,使人惊异的特点。我们以莫言小说为例来分析怪诞。莫言小说具有怪诞性,从怪诞的节目、怪诞的器官和怪诞的肉体等方面进行论述,这种怪诞的美在艺术上昭示了作家的主观感受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8.
论郁达夫与沈从文的抒情小说李夜平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曾建立起两种最主要的浪漫主义抒情品格──自我抒情品格与乡土抒情品格,郁达夫与沈从文分别是其最典型也最优秀的代表性作家,他们的文学史地位和意义以及对后来小说创作的重要影响,皆是由此奠定的.因此,运用比较...  相似文献   

9.
巫风浸润下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抒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术思维是一种情感性思维,它激发了作家丰富的想象力。沈从文、迟子建等中国现当代作家在巫术思维的启示下,注重表现带有原始遗风色彩的风俗画面,形成了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追求小说的诗化,使小说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小说有着与同时代的作家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格。在小说创作上他采用的是直觉思维、情感思维、隐喻思维和单向思维方式。他的小说常常采取的是冷抒情的调子,表面冷漠,实际上是浓缩了情感,独特的思维方式与思维品格极大增强了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和艺术震撼力。  相似文献   

11.
庐隐是“五四”时期走上文坛,并一度以她独特的浪漫抒情方式获得声誉的女作家。她运用浪漫抒情的小说体式来写小说,使其小说偏离传统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结构紧凑等因素构成的稳定范式,以有别于传统小说的体式增加着她自己小说创作的艺术价值,从而展露出她独具魅力的浪漫抒情小说体式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审视我国散文创作的鲜明特色,提出辞意美是散文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散文辞意美要求情真,理显,辞美,散文创作应有作家自己的个性风格,结合古今散文佳作,分析借助叙述抒情,借助描写抒情,借助议论抒情等几种类型的散文创作辞意美的艺术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坛对“新小说派”及其作家作品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取得进展。流派研究的标志是80年代开始出现直接以“法国新小说派”为研究对象的论文。90年代后,学者们更为关注这一流派的艺术观念与表现手法。21世纪以来,学者们对新小说派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如有些文章开始对“新小说派”的技巧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理性总结,有些文章跨越国别、民族对新小说派展开比较研究。中国对新小说作家和作品的研究也开始于80年代,至今为止,对“新小说派”四大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茅盾、吴组缃、沙丁、艾芜等人是其代表作家。 “社会剖析派”在创作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形成了独特统一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主题具有时代性和重大性,结构布 局宏大繁复,注重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社会剖析派”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文章将结合“社会刹析派”具体作家作品和相关史料对其艺术成就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萧红都是三十年代乡土抒情小说的优秀作家,他们的创作分别代表了"乡土小说"的两种不同类型,在文化视觉、艺术构建、审美追求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意趣,可说是代表了两种个性化十足的艺术风格,从中也可看出不同性别的作家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相较于社会剖析小说流派的其他作家,吴组缃无论是从创作方式还是艺术审美趣味上都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有着更为深刻的精神联系。从文以载道的观念与中和之美,讲故事的传统与客观化的展现以及独具民族风格、民族气魄的艺术表现手段等方面探讨《菉竹山房》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古典文学艺术的现代传承无疑对当代文学的发展和作家的创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穆时英、施蛰存是 2 0年代末 30年代初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创作 ,运用新的艺术手法表现现代都市 ,具有其共同的流派特色。然而 ,由于在吸取外来影响时艺术借鉴的差异 ,其作品又分别显示出不同特征。穆时英更多借鉴新感觉主义 ,施蛰存主要吸取新心理主义。二者在题材取向、艺术方法和叙述视角等方面各有特色 ,表现出不同的创作个性及中国新感觉派小说丰富多元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8.
周和军 《南都学坛》2010,30(4):53-56
新时期由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具有革新思想的意识流小说作家接受西方现代主义的文艺思潮和理论主张,在文体样式、艺术技巧上打上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烙印,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思想意蕴和艺术成就,但从思想主题、反映内容上来看,更多地体现出作家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努力。不仅如此,新时期作家对于西方现代派艺术技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整合和改造,凸显出一种"西体中用,以我为主"的民族化的努力。新时期意识流小说从最初的对西方意识流小说艺术技巧的借鉴模仿,发展到后来的对于民族文化心理、民族文化传统、社会政治批判和国民劣根性等问题的探寻和思索,体现了新时期作家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9.
陈思广 《南都学坛》2010,30(4):48-52
当代战争小说主要通过三种模式揭示战争中人性的象征意蕴,即:氛围象征、寓言象征与类比性象征。在氛围象征中,作家们常以特定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契合人物的心理感应,象征人物命运,或以自然环境的变化烘托人物精神,表现时代风貌,营造象征氛围,使其与作品的总意蕴相勾连,成为作家表现战争中人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寓言象征中,作家们常以一个假托的或者看似怪诞的外部故事直指哲理内涵,并使这一哲理内涵构成作品的主旨且具有象征意蕴;在类比性象征中,作家们常以象征体与象征意义之间具有类比性的联想关系,隐喻或象征某种精神意蕴。抒情风貌是伴随着小说诗化而同时出现的艺术特征,作者通过诗意的抒发传达出人的心灵美、道德美、理想美与情感美,在淡雅的诗情画意中流溢出美的情愫、美的意境,呈现出一种虽单纯却充满着诗情美的抒情风貌,为战争诗化小说营建了别样的风情。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审美特征陈克兰我们知道,情节叙事是中外古典小说艺术的重心之所在,是其主导的艺术功能,至于抒情,则为小说之欠缺而乃诗歌、散文之所长。但西方小说,至迟在启蒙主义或感伤主义思潮中,一些作品就已打上了比较浓重的抒情色彩,而自十九世纪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