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江西籍的就有三家;在三家之中,属抚州地区的又有两家,即王安石(1021—1085 临川人)和曾巩(1019—1083 南丰人)。 在文学史上,流传着不少友谊的佳话,王安石和曾巩的友谊即是其中动人的篇章。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父亲王益去世之后,王安石请好友曾巩撰写其墓志,现存曾巩文集当中;然出土王益墓志作者显示为孙侔,故王益一人拥有两方分属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不同墓志。从王安石与友人通信中发现,他对曾巩撰写的父亲墓志并不满意,认为其中存在“事有缺略”及“须至别作”的部分。经比对可知,王安石所称的“事有缺略”为墓志序文中对王益仕宦影响力的省略,而“须至别作”当为墓志铭文部分。墓主去世之后,丧家先后延请不同人撰写墓志的情况,在宋代乃至中国古代都属于罕见的现象,这也恰好提供了一个透视墓志碑铭生产过程的绝佳视角,亦即丧家对于墓志碑铭的撰写,参与热情虽各有不同,但其对文字定稿的掌控是自始至终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曾巩和王安石都尊经重道,注重把握经典的精神实质,提倡通经致用,二者的经学思想既有相同之点,也有不同之处。比较而言,曾巩是位纯正的儒家,他的经学思想是以教化为中心的,重在继承;王安石博采众长,他的经学思想是以变革为中心的,重在创新。  相似文献   

4.
在王安石变法中,曾巩较任何人都更处于一种微妙的境地。一方面,他和王安石既是同乡,又是挚友,曾、王二府又是姻亲;另一方面,作为门生后学,曾、王,二苏都为欧阳修、杜衍、韩琦等一辈老臣所赏识与器重,再则,其弟曾布又是王安石变法的左膀右臂。从某种意义上说,曾巩是熙宁前后复杂政局的一位重要的知情者,他对变法的态度,他和王安石的关系,在当时的士人中就显得更有代表性。考察这些关系,有助于全面认识熙宁变法的意义与得失。  相似文献   

5.
曾巩早年在东京与王安石定交后,友情融洽,书信往还,文章具在。但自熙宁二年,王安石为神宗所重用,历行新法之后,这一对挚友便明显地疏远起来。“始合终暌”,原因何在?究竟是曾巩反对新法还是别有缘故?征诸史书,了无记载。本文就此微妙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不当之处,敬请行家斧正。  相似文献   

6.
记体文在宋代获得较大发展,数量远远超过前代,而且更具文学散文的色彩.曾巩、王安石、陆游为后人留下百余篇记,其中寺观记约占四分之一.三家的寺观记体现了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念.曾巩、王安石均有排斥佛老的倾向,但王安石远不如曾巩态度鲜明,且有以佛语作记的现象.陆游之记则不纠缠于经义,多具现实特色.就艺术风格而言,三家寺观记也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曾巩及其散文的评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巩是一位擅名两宋、沾丐明清,却暗于现今的作家。庆历元年他始识欧阳修时,欧便“见其文奇之”(《宋史,曾巩传》);次年曾巩落第南归,欧作,《送曾巩秀才序》说:“曾生之业,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弃之,可怪也。”惋惜抱屈之情,溢于言表。他并认为,“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曾巩)为喜。”(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他曝书得王安石《许氏世谱》,忘其谁作,说“介甫不解做得恁地,巩是曾子固所作。”(《朱子语类》卷一三九引)无独有偶,在知贡举时,他得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相似文献   

8.
在唐宋八大家中,曾巩由于其散文的平正温雅而别具一格。曾巩在散文中表现出温厚平和、含蓄深沉的情感特征,既不同于欧阳修的深情绵邈、感慨淋漓,也不同于王安石的果敢斩截、刚直峭激。这种散文风格的形成与他在散文中表现的感情有很大关系。曾巩散文的情感主流是温和含蓄,很少激情洋溢,这是形成其散文平正温雅风格的重要物质前提。淡化情感、注重平衡式抒情或说理是他化解不平情感的具体手段。  相似文献   

9.
邓婷 《今日南国》2009,(17):48-49
沈遘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从侄,皆属钱塘沈氏。沈括与沈遘主要活动在神宗朝,有别于以欧阳修为首的嘉口名士与苏轼主盟的元口文人集体,属于王安石新党~派的作家,沈遘在北宋中期享有文名,梅尧臣、王安石、苏轼、曾巩、黄庭坚等多与之酬唱,实为一代名流。  相似文献   

10.
苏轼与曾巩、曾布兄弟同年考中进士,有同榜之谊,在日后的仕宦生涯中,尽管政治立场不尽相同,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友好的交往关系。苏轼与曾巩在文学上相互推奖,号为文友,而他与"小人"曾布的交往则与北宋后期盛行的"君子"、"小人"不两立的政风形成鲜明的对比。反对变法的苏轼与变法派领袖曾布及中立的曾巩能够摆脱政治立场的羁绊相交成友,他们的同年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安国卒年有熙宁七年、熙宁九年、元丰初年等多种说法,实牵涉王安国晚年之仕历、官职及王安石、曾巩诸文系年等问题。结合相关文献,详加辨析,可推定其卒年当在熙宁九年末。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汉语文学史上,有两次著名的“古文运动”。一次在中唐,以韩愈、柳宗元为首领;一次在北宋,以欧阳修为主盟。韩柳之后,李翱、皇甫湜等人,写作成绩,不能和韩柳相颉颃;欧阳之后,曾巩、王安石、苏洵、轼、辙父子,写作成绩虽亦有广狭高下之分,然尚足为欧阳之羽翼。到了明人,便以两代八人并称,是为“唐宋八大家”。最早把他们的文章合为一集的朱右,但那个本子早已佚失;其后便有茅坤的《唐宋八大家集》,  相似文献   

13.
通过以时间为序对曾巩与欧阳修的交游考证,可知两人政治、文学、学术等方面的彼此影响.在三十多年的交往中,他们保持着良好的师生关系,其志向、主张乃至性格、作风有很多共同之处,切磋砥砺,同声相应.然而两人之间的影响又是不对等的.欧阳修是影响曾巩最大的人物,曾巩在立身行事、治学为文等方面皆受欧阳修沾溉.他虽然很受欧阳修器重,但...  相似文献   

14.
在唐宋八大家之中,近百年来以王安石、苏轼最受重视,相对地说,曾巩是比较被忽视的。我当初钻研《隆平集》中的文章,也只是着眼于史料,对他的文风、修辞、论证诸方面的特征并没有给予更多的注意。但是,由此却发了通读曾巩所有作品的宏愿,由于其他的研究工作的关系,计划未能实现。看来也许只能浅尝辄止了。 话说回来,我对曾巩的兴趣迄未稍减,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于苏轼的超迈放逸,不同于王安石的简劲果敢,也不同于欧阳修的温婉多情,平正温雅是曾巩文风最鲜明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曾巩散文的特色,与其说是语言艺术的成功,毋宁说是人生态度上的特点.可以看到,曾巩平正温雅的文章风格并不是孤立形成的,文章是其生命的有机构成,其创作风格必然与人生的整体态度相关联.因此只有将其文学创作的理念置于全部人生思考的背景中去考察,才能真正把握其文章风格.曾巩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对儒学作出了合于自己人生态势的解读,也就是说,他的人生思考和行动轨迹基本对应着他对儒学的思考,他的文章则是他的思考轨迹在语言上的对象化,也是他生命形式的忠实展现.  相似文献   

16.
曾巩一生给我们留下的11篇目录序,是他散文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书序三大家中,欧阳修以诗文序见长,王安石以经义序著称,曾巩则是以他的目录序受到世人的推重。清人方苞说:“南丰之文,长于道古,故序古书尤佳。而此篇(《战国策目录序》)及《列女传》、《新序》目录序尤胜,淳古明洁,所以能与欧、王并驱,而争先于苏氏也。”  相似文献   

17.
当代曾巩文学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在陈杏珍、晁继周两位学者对曾巩著述进行系统整理并形成《曾巩集》后,学术界对曾巩的研究逐步展开,除文献考辨、辑佚、年谱编订及资料整理外,在曾巩散文、诗词及家族文学等方面分别取得了成果。其中曾巩散文研究涉及综合论述、艺术特点及理论命题、分体研究、比较及接受研究等多种方法和问题,成果最丰。  相似文献   

18.
清代<古芬阁书画记>以及<眼福编>两书中都收录有曾巩所书<谢康乐咏怀诗帖>,此贴未见载于其他书籍.经作者考证,两书实为一人所编,其中多有赝品,曾巩此帖亦是他人伪造.  相似文献   

19.
在散文史上,曾巩地位很高,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历来论曾巩者,多将他与欧阳修并提,认为曾文与欧文"皆偏于柔之美".在谈到曾文艺术风格的成因时,也多将其归结为欧阳修对他的影响,甚至有"嫡嗣"之说.此说有值得研究的地方,本文拟提出几点看法,以就正于读者.一北宋不少人(包括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都说曾文有雄迈奔放的一面,王震即云:"其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位有成就的古文大家,曾巩对北宋和明清文坛发生过很大影响。他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曾使他拥有过不少的崇拜者;而其浓厚的儒学气味,也曾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被一些人当作精华而加以颂扬和称许。“五四”之后,曾巩不太被人重视。九百年来,曾巩的形象时显时隐,本文拟就不同时代的评价作一梳理,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曾巩的影响与评价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