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浅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食尸葬礼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种奇特的分食死去亲族尸体的丧葬形式——食尸葬。食尸葬是建立在“万物有灵论”基础之上,其目的也是为了取悦死者的灵魂,只不过它采用的是比较特殊的方式。食尸葬巩固了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并形成一种特殊的“传播场”,在这里原始的互助观念、家族血亲观和辈分观、家族的婚姻观念和灵魂的永生观及少数民族民间口头传说均得到传播。  相似文献   

2.
招魂葬作为中国古老葬俗的一种形式,在唐代极为流行。不仅民间为战死、溺死或死后尸骨无着者举行招魂葬,宫廷里也为在政治斗争中的死难者实施招魂葬。甚至进入中原的胡族也为死后尸骨无着者进行招魂葬。当时的招魂葬有三种形式:一为以死者衣物或与死者有亲密关系者的衣物来招魂而葬,二为束茅或剪纸为死者形象来招魂安葬,三为在水边为死难者以衣履招魂而归葬。唐代招魂葬的流行与社会的动荡不安、唐人的灵魂观念以及夫妻合葬的习俗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界关于高句丽有“回葬”习俗的见解存在一定问题,笔者认为长寿王迁都平壤前高旬丽并不存在回葬之俗,国王应以都城为“家”,死后不可能葬于远离都城的地方,虽然长寿王在生前曾为自己在故都国内城建筑陵墓(将军坟),但其死后却安葬于新都平壤。同样,国内城的“五盔坟”4号坟亦不是高建武之陵墓。至于用移居唐朝的高句丽上层人物的“回葬”来证明这是高句丽固有之俗,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移居唐朝的高句丽上层人物的“回葬”,是“入乡随俗”,泉献诚、泉毖之归葬于洛阳北邙“旧茔”,是唐人的习俗。  相似文献   

4.
白裤瑶砍牛丧葬习俗保留着上古人类进化历程中逐步改变同类争斗相食陋习凝聚群体合力、发展农耕畜牧的历史信息,吃长席宴场景再现出上古黄帝、尧、舜时期弃人尸改吃牛畜的人数与意识提高改变同类相食陋习人数成正比的早期人类社会现状,砍牛场景保留着远古人类驯伏大型猛兽的技巧智慧,还原出上古黄帝时期人类"服牛乘马"的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5.
我国合作医疗历史演变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经历了萌芽、初建、发展、辉煌、衰落、探索重建、新合推广七个主要阶段,与之伴随,因时因地出现了战时管制型合作医疗、队社福利型合作医疗、新福利型合作医疗、风险型合作医疗、福利———风险型合作医疗、医改型合作医疗模式六种主要合作医疗模式。评析了上述六种模式,分析了影响合作医疗模式有效运行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正确、积极定位政府角色和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应考虑与医疗保险的“梯次接轨”两点启示。  相似文献   

6.
刘晓芳  骆毅 《南都学坛》2006,26(2):41-42
分层教学是个别化教学的一种,它较好地解决了班级授课制不易照顾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是教育组织形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我国分层教学思想在古代的演变过程中,孔子、孟子、朱熹、张载、王守仁等教育家、思想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分层教学法在我国近代及新时期经历了民国初的学业成绩分组实验,20世纪20年代初的弹性编组实验,20世纪30年代末期标准多样化的分组实验,1977年大学恢复招生考试后的能力分班及20世纪90年代的分层递进教学等阶段。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婚俗的变化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西式婚礼的引进,妇女意识的觉醒和五四运动对旧封建礼俗的冲击使得新式婚姻仪式逐步要替代旧的婚礼仪式"。新旧并存,中西共用"是这一时期婚姻习俗演变的主要特点。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在婚姻中也可以反映出来,尤其是晚清民国时期婚姻法中关于离婚的有关规定,充分体现出妇女地位的提高已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社会生活习俗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生活习俗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决定社会生活模式的是社会制度:土司时期土民亦兵亦农,崇巫信鬼;“改土归流”以后,进入了封建社会,形成了家族社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土家族作为单一民族登上了历史舞台,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建设文明社区。  相似文献   

9.
10.
两千多年来,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的笔下有着不同的屈原形象。两汉人心目中悲剧的屈原,宋代以后逐渐被塑造成为忠君爱国的圣贤,明清之际遗民学者笔下的屈原则是富有民族气节、满怀孤愤的爱国志士。20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整合与融汇,传统的屈原形象发生深刻的裂变,屈原被分别描写为一个纵横家、巫官、有洁癖的殉情者、法家诗人,还有人认为屈原是一个“病态狂人”。屈原形象的接受史既反映了接受者的个人心史,也折射出历史群体的政治及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1.
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核,少数民族价值观是传统文化的深刻凝结,它在最深层面与现代交锋和交融。因此,少数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受到了深刻的冲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于少数民族价值观的超越需要在现代超越和超越现代两个层面上进行考量,从而寻求传统价值观的现代化和对现代价值观天然缺陷的弥补。少数民族价值观的超越依赖于整个国家对其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充分自觉,依赖于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自觉,依赖于有效的全球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丧葬礼仪是传播民族文化及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和场合 ,应成为传播理论本土化研究的具体内容之一。对这种独特而重要的非语言传播方式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葬礼中所传播的传统文化及观念的内涵 ;一是从整个葬礼仪式本身看其传播  相似文献   

13.
丧祭之礼是古代华夏之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礼学思想所关照的核心问题之一.<礼记>在对丧祭之礼的阐释中贯穿了精湛的学术思想,弘扬了儒学的人文精神.儒家认为丧祭之礼应注重情感因素而不必过分看重礼仪形式和礼品的丰厚;强丧祭之礼具有弘扬美善道德之作用;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价值的最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群集歌唱习俗自远古开始,流传至今,时间在春闲秋闲,地点在圩场村外,歌节名称各异,歌唱形式多样,歌唱内容丰富,婚恋、美育、道德教育、民族团结、知识技艺传授、经济文化交流诸意义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15.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多种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纷纷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在对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随着各种音乐形式的引进和发展,人们的目光多集中在现代音乐的表现形式上,而忽略了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使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受到强烈的冲击,所以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音乐是音乐工作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以民族高等教育自身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地方特殊性为依据,立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高等教育的实际,寻找适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逐步完善其理论体系,从而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腾飞打下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古越族与台湾世居少数民族的关系,在以往的有关论著中,均认为台湾的高山族来源于古越人.其实不然.台湾世居少数民族分为高山族和平埔族两大系统.根据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和南朝宋人孙诜的<临海记>关于夷洲(今台湾)有越王射的等记载,证以考古新发现,如住干栏、以稻米和鱼蚌为主要食物等,说明古越人与平埔族有许多共同的文化特点,认为古越人是平埔族的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8.
民族院校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一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现实利益紧密相连;二要解决理论认知,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作为一种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也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三要最大程度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从而增强认同;四要尽可能采用少数民族大学生容易接受和认同的方式和载体。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运用经济学分析宗教转型问题成为学界热点,学者们亦积极探索宗教市场论的中国化道路。中国素有礼莫重于丧一说,丧葬仪式展现了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的微妙联系,该文重点考察民国至今福建省仙游县鲤城镇的民间丧葬文化,通过口述访谈、田野调查和文献解读,展现代表外来宗教的基督教与代表本土宗教的三一教间的竞争与合作,简述不同信仰导致的仪式与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