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继《有声画与无声诗》①、《中国绘画思想史》②之后,邓乔彬先生又一部研究中国绘画的专著《宋代绘画研究》于2006年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可以说,在中国绘画研究领域,邓先生的研究已形成了自己的路数与风格。十年前,初读《有声画与无声诗》,便有感于邓先生多角度分析诗画异同  相似文献   

2.
一古典主义的美学和艺术,总是把再现和表现朴素和谐地结合起来,在表现艺术中有丰富的再现、摹拟、写实的因素,在再现艺术中有浓重的主观、表情、写意的成分,再现和表现如胶似漆地纠缠在一起,不象近代艺术和美学那样,把二者分化出比较纯粹的表现艺术(如音乐)和比较纯粹的再现艺术(如绘画)。这是由古典艺术和美学共同的和谐美的本质所决定的。苏东坡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其实不止王维如此,应该说整个中国古典的艺术和美学的基本特点也是如此。正如张舜民所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墁集·跋百之诗画》):叶燮说:“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己畦文集》)。诗和画本来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  相似文献   

3.
颜水生 《东岳论丛》2023,(1):98-104+192
新世纪中国长篇小说表现出鲜明的跨媒介特征。作家借鉴绘画艺术构造了“万象在旁”和“有色之画”的境界,通过声音描摹构造了“群籁参差”和“无声之乐”的境界,通过镶嵌诗词曲赋达成“温故知新”和“诗骚之境”。由于绘画、音乐和诗词曲赋都有浓烈的抒情特征,小说中的画面、声音和诗词曲赋既能加强小说的叙事作用,又能增强小说的抒情效果。新世纪长篇小说是统摄绘画、声音和诗词曲赋的艺术整体。在长篇小说中融入绘画、音乐和诗词曲赋的技术和艺术,不仅体现了新世纪中国作家努力与世界文学对话的攀登精神,也表现了新世纪中国作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介绍了古希腊的戏剧艺术、文学艺术、雕刻和建筑艺术、哲学、绘画和音乐艺术,并分析了其繁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美学的草创时期,美学家邓以蛰努力寻求构建一个独特的艺术美学体系,尤其在艺术分类原则上,他与亚里士多德、莱辛有着很大不同。在《艺术家的难关》一书中,邓以蛰强调艺术家官能性情的直觉性,趋向于克罗齐的美是"刹那间的心境的圆满"之说,并遵从彼特拉克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尊重人世、艺术是人生批评的准则,重视个体生命与社会生活碰撞触点的"境遇"。他接受黑格尔的精神流程的逻辑导向,在由"印象—知识"两大坐标点构成的轴线上,为日用器皿、建筑、音乐、书法、绘画、雕刻、诗、戏剧等艺术门类排出序列。他又融合诸种西方美学观念,并以东方学人的情怀介入,构建出一个独立自存、唯其所特有的体系。遗憾的是中国学界对其关注不够,随着时光的流逝,其个性化的声音逐渐被普遍性的声浪所淹没。  相似文献   

6.
"空白"艺术在各种艺术门类中都有所体现,如建筑、书法、摄影、音乐、绘画等,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它强调"言已尽而意无穷"。这种空白艺术有非常大的暗示力、诱惑力、控制力、感染力。因此,在接触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时,理解语言空白的不同层次,才能真正地把握作品的整体、深层、无限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保护的必要性 民间文学艺术是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成分,其概念从广义上理解,包括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它是同一社会群体文化、社会特征及其价值标准的集中体现。 民间文学艺术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四类:即语言形式(民间故事、民间诗歌、谜语、谚语、童话、传说和与特定时期及地区相关的信仰、神话、颂诗等);音乐形式(民歌、民间音乐);“动作”形式(民间舞蹈、戏剧和各种礼仪以及游戏)和有形形式(绘画、壁画、雕刻、雕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242-246
在艺术的分类中,建筑艺术与绘画、雕塑艺术同属于造型艺术,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混淆了它们的界限。尽管它们在审美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建筑艺术在空间和实用性方面却与绘画、雕塑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用绘画、雕塑的艺术性去规范建筑艺术。从根本上讲,审美只是建筑艺术的一部分,建筑的艺术本性更多源自人们对居住、家园及人之存在的理解,即作为一种为人类提供"诗意居住"的空间艺术。  相似文献   

9.
诗和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画能观而不能言 ,诗能言而不能观。造成这一差异的最直接的因素是两者使用的符号不同 ,表达的方式也不一样。诗以语言文字符号表情达意 ,画则以线条、颜色来表现。中外理论家又指出 :在这两种不同的艺术中还存在着相通之处。“画是一种无声的诗 ,诗是一种有声的画”① 这是十七世纪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所言。中国宋代诗人苏轼也指出王维的画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可见诗、画都在某种程度上冲破了符号局限 ,拓展了表现天地。本文试图从诗画互通的客观条件、主体意识和文本表现三个方面加以探讨。一、客观条件1、毛…  相似文献   

10.
通过格式塔质的思维模式与意境的审美想象空间存在的超越性比较,把握我国传统文论中独特的意境营造和鉴赏,特别是在诗词、绘画、雕塑、舞蹈、书法、建筑、音乐等诸多艺术门类中表现出的至境形态。各门艺术也因意境而找到了共同可以交流的语言。  相似文献   

11.
人们面对着诗歌、小说、散文、音乐、建筑、绘画、摄影、雕塑、舞蹈、戏曲、影视、书法等十二门类艺术,在谅喜、玩味之中,应该如何探求美的享受呢?这十二门类艺术各自发展的历史脉络、各门类艺术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应该如阿融汇到美的享受之中呢?《门类艺术探美》试图从门类艺术各自不同媒介入手,进行古今中外的比较,立足现在,面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化的舞台艺术,它包含文学、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甚至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等各门类艺术因子,脸谱这种具有极强装饰性的美术创造就是中国传统戏曲所独有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的感染力靠表演者的演奏与演唱来体现,表演者将无声的乐谱变为有声音乐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声乐作品的演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声乐作品的诠释与案头准备工作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声乐表演者对于音乐作品的正确理解与演绎应当从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人们面对着诗歌、小说、散文、音乐、建筑、绘画、摄影、雕塑、舞蹈、戏剧、影视、书法等十二门类艺术,在欣喜、惊异、赏玩之中,应该如何探求美的享受呢?福建省社科联丛书之一《门类艺术探美》(卢善庆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以自己的体例和观点回答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高冀 《社会科学战线》2022,(2):136-145+282
法国学者夏尔·巴托《归结为同一原理的美的艺术》一书在推广"美的艺术"这一概念中做出了独特贡献。巴托明确提出了"美的艺术"的划分,即"5(诗、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2(演讲术和建筑)"。其中,诗、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以愉悦为首要目标,并不追求实用,因而是最典型的"美的艺术"。巴托重新阐述了古已有之的摹仿论,并对各门主要艺术的特点详加分析,认为所有的"美的艺术"均能体现出"同一原理",都是对"美的自然"之模仿。巴托系统论述了艺术创造问题、艺术欣赏问题和模仿原理在各门艺术中的体现,在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美的艺术"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在词汇、制度等层面对同时代人和后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我着来,艺术门类的地位是平等的,绝不能一类抵毁另一类。我的意思是没有高 低级的艺术门类之分。在承认有伟大的诗的同时,也不否认有伟大的小说、伟大的戏剧、伟大的雕塑,等等。但我不是艺术的折衷评价者,尽管我认为艺术门类的平等,可是我不否认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代表艺术这一客观的文艺现象。在古希腊、罗马,神话、戏剧、雕塑、寓言、史诗等是那个时代的代表艺术,相对说来,散文、小说、音乐、绘画、抒情诗等就要居于次要的地位。我是以这个时代有没有产生杰作以及该艺术的成熟与否为标准的,根本上并没有诋毁哪一类艺术。以欧洲文学艺术史为例,有的艺  相似文献   

17.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绘画、音乐、诗歌等艺术跟科学不同,"一切科技是人们能学会的,在研究与思索的道路上按照法规可以达到的,但人不能巧妙地学会做好诗.在科学里面,最伟大的发明家和最辛勤的追随者只有程度上的差别,获得美术天赋的人和他们却有种类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按照莱辛《拉奥孔》的科学解释,诗是时间艺术(用时间中发出的声音),画是空间艺术(用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而“有声画”与“无声诗”的说法,其实已看到了二者的互相吸取,互为补充。这种互补和融合,其一就表现为时间艺术的空间感和空间艺术的时间性。先看诗。“诗言志”被称为诗论的开山,历来对此诠释既多,讼争亦众,终有后来“情志一也”之说。即使依古代经生所  相似文献   

19.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我国国境毗连,是世界几大古文明发源地中距我国最近的一个,印度文化通过中印两国人民近三千年的来往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艺术方面也不例外。本文将从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这四个中国艺术的主要门类来分析历史上印度文化对我国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诗歌为文学(语言)艺术,有人称之为时间艺术、表现艺术、听觉艺术;绘画为造型艺术.有人称之为空间艺术、再现艺术、视觉艺术等;两者分属不同的艺术范畴.为不同的艺术形态。从各自不同的修饰语看,它们从创作过程所运用的手段和表现形式及艺术构思.到艺术品的审美特点风格特色等等,都有着分明的界限和严格的区别。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处理对象区别诗和画:“就处理对象说,诗属于精神哲学.画属于自然哲学;诗描绘心灵的活动,绘画研究身体运动对心灵的影响。”(《笔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人们更断然区别诗和画,德国的莱辛从创作角度区别诗和画:“只有那些搞不清诗、画两者界限的诗人们、画家们,才会继续把‘诗如画’当作金科玉律;绘画凭线条和颜色,描绘那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