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矛盾可以“一分为三”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宝玺 《齐鲁学刊》2001,2(5):79-83
矛盾不是指简单地把一个东西分成两个或几个部分、要素,也不是指事物、系统的结构,而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同义语和通俗表达。“一分为二”的“二”只能是指事物本质规定中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只有这两个方面才构成矛盾。把“一分为三”或“一分为多”看成是对“一分为二”的纠正、补充和发展,这是没有正确理解矛盾的基本含义,是难以成立的。矛盾只能“一分为二”,而不能“一分为三”。  相似文献   

2.
我撰写的《剖析谈“三”色变、见“中”就批的原因》(原载《广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同年第6期全文复印)发表之后,在学术界没有什么反应,我确实有点着急.十六个月后,朱宝信同志发表了题为《为什么不宣提“一分为三”?》的献疑文章(载《广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我读后由衷地感到高兴,不过还是有些想法和意见,需要提出来供宝信同志和学术界同仁参考.一、希望开展一场关于“一分为三”命题能否成立的学术争论1982年7月,我的拙作《“一分为三”新议》(《争鸣》1982年第3期)发表了,顿时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新华文摘》作了论文提要介绍,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全文复印,还有其他文摘报刊和各种资料都作了反映.半年后,林青山、李烈炎两同志发表了题为《“一分为三”是唯物辩证法的命题吗?》(《争鸣》1983年第1期)的商榷文章,指出:提出所谓“一分为三”的命题,不仅缺乏理论根据,而且也不符合事实,完全是从想象中推论出来的.一场关于“一分为三”命题能否成立的争论眼看就要开展起来.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争论并没有进行.尽管如此,但我还是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并且不断地发表该命题的文章,至今累计已有93篇、其间,有王旭东、王威廉、王征国、  相似文献   

3.
坚毅同志在《“一分为二”需要“一分为三”补充》(见《重庆社会科学》1986年第二期),《再论矛盾“一分为三”》(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二期),以及《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划分看“一分为三”命题》(见《广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三期)中提出“一个矛盾是由三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要素)构成的”论题,叙述了矛盾是“一分为三”、“鼎立统一”的观点。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拟在本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坚毅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4.
再论矛盾“一分为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 (一)不理解矛盾“一分为三”的原因长期来不认识矛盾“一分为三”的科学性原因是什么呢?在哲学上借用过米的“矛盾”概念说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方面(诸要素)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四个特性:一、相互分离,有着差异;二、相互依存,并且渗透;三、相互排斥以至斗争;四、相互转化及其融合。从哲学意义上讲的“矛盾”有的可以“一分为二”,有的又可以  相似文献   

5.
坚毅 《江西社会科学》2004,1(3):179-184
事物也好,矛盾也罢,都可以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多,哲学上的最高概括是具体情况(事物、矛盾、问题)具体分析.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多是同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命题,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一分为三.把"一分为二"绝对化、唯一化、神圣化的哲学观点是有缺陷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一分为三”的命题是否可以成立的争论又重新开始了,这是极其可喜的事情。《天府新论》在1987年第6期发表王孝哲同志的文章——《论一分为二、一分为三和一分为多》(以下简称王文,凡出自该文的引文只注明页码),就是重新进行争论的良好开端。我读了王文之后,深受启发,但还有几点不同看法,想提出来与王孝哲同志共商。 一、矛盾为什么只能“一分为二”而不能“一分为三”?  相似文献   

7.
<正> (一)由于中间方面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事物的一分为三是普遍的。首先,事物对立面的相互渗透,决定了中间方面的普遍存在。事物之所以成为一个统一体,从一定意义上讲,正在于它的对立两极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和过渡,从而形成中间方面或中间环节把对立两极联结起来。对立的每一极都具有两种属性,每一极既是自身的已者,又是自身的他者;既具有肯定因素,又具有否定因素。正是各极皆具两重性,它们有共  相似文献   

8.
甲:1987年6月在安庆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哲学与改革讨论会上,听到你关于“一分为三”的发言,引起了我的兴趣,但也有许多想不通的问题,因此,我想请教一番,你说行吗? 乙:完全可以,但不是请教,而是共同研究,也可以互相争论。甲:你是在什么时候提出“一分为三”的? 乙:确切些说,1982年3月正式形成“一分为三”观  相似文献   

9.
<正> 前几年,我国哲学界有些同志提出了事物“一分为三”或“三分法”的命题,我也主张这一观点(见《“一分为三”新议》,《争鸣》1982年第3期),对此,有不少同志提出了批评意见。他们认为“一分为三”是从想象中推论出来的,“一分为三”的命题不能成立。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一分为三”(或“三分法”)的命题是能够成立的,而且对这一命题有进一步深入讨论的必要。本文仅对事物“一分为三”的类型再次加以说明,揭示“一分为三”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论证这一命题是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的。何谓事物?《列子·黄帝》中说:“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现在,我们所说的事物是指物质的形成物、客体、对象、具有一定的质——本质特性的总和——的物体。用哲学上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物体。它不仅包括个体,而且包括群体,大至宏观宇宙,小至微观粒子。开始是“物”,后来扩展到“事”。因此,从广义上来说,  相似文献   

10.
周德义 《云梦学刊》2004,25(4):52-56
黑格尔哲学逻辑学之研究对象的动态的矛盾的发展过程,主要是关于矛盾,中介,质、量、度和量变———质变———量变的关系,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圆圈运动或螺旋运动,其中充满着丰富的一分为三思想。  相似文献   

11.
1982年春,我在哲学上倡导“一分为三”命题,尔后坚持研究24年。我是“三管齐下”从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第一“管”是不断地深入研究“一分为三”的基本原理;第二“管”是不断地进行学术争鸣,力争通过学术争鸣使“一分为三”的基本原理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并且扩大其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影响;第三“管”是将“一分为三”的基本原理拓展到各门学科当中,从而激活新文思。  相似文献   

12.
把引力场和电磁场统一起来,建成统一场理论,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宏愿,为了这一事业,他耗费了后半生的主要精力,奋斗了三、四十年之久,却只能停留在一些数学表述形式上,没有取得任何具有物理意义的成果。他在晚年悲叹:“我成不了这项工作了,它将被遗记,但是将来会被重新发现的。”最后,他只好把这一美好夙愿作为伟大使命遗交下来,非常遗憾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自然哲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承上(逻辑学)启下(精神哲学)的中间环节,是绝对精神表达自然界的哲学;其<自然哲学>布局谋篇为一分为三构架;其考察、划分自然的方法,对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普遍个体性物理学、特殊个体性物理学和总体个体性物理学,化学过程的化合、分解和中和作用,地质有机体、植物有机体和动物有机体,生物的类属、物种与物体之间关系的研究,都充满着一分为三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4.
论一分为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国家,“一分为二”是众所周知的。由于毛泽东的倡导,“一分为二”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脑海里。张闻天是第一个对“一分为二”提出异议的人。他在1964年2月5日郑重地写道:“现在一些文件上,把对立统一规律通俗地称为‘一分为二’的规律。这种说法有缺点”。(《张闻天选集》第566页,以下凡出自该书的引文只注明页码)为此在一系列论述中表达了“一分为三”的思想,虽然他并没有公开提出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6.
一分为三是贯穿黑格尔哲学思想的一条红线。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是学习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向导。精神现象学的逻辑起点是感性确定性。而意识的逻辑起点是事物。意识包括三个环节 :感性———知觉———知性 ;精神现象学的意识形态的组成和结构体系均体现了一分为三思想。精神现象即意识形态 ,包括从属于主观精神的意识———自我意识———理性 ,从属于客观精神的伦理———教化———道德 ,从属于绝对精神的艺术———宗教———哲学等等。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多序列的发展着的系统,因此人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去进行划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划分就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五分法”,又有“二分法”,还有“三分法”,不过运用得最多的却是“三分法”。这种运用不仅更普遍、更深刻,而且更科学。关于“二分法”。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学术界逐渐活跃起来了。前几年,哲学界有些同志提出了“一分为三”(三分法”、“三点论”、“三位一体”)的命题,我也是其中之一(见《“一分为三”新议》,《争鸣》1982年第3期) 近两年,有不少同志对“一分为三”提出了批评意见,认为“一分为三”是从想象中推论出来的,“一分为三”的命题不能成立。他  相似文献   

19.
陈祖华同志在《关于“一分为二”》一文(《江汉论坛》一九七九年第一期)中提出: “毛泽东同志自一九五七年以来,多次谈到的‘一分为二’,都是指矛盾普遍性而言的”,“把作为矛盾普遍性的‘一分为二’代替对立统一规律,就意味着舍弃矛盾的特殊性与矛盾的同一性等极为重要的内容。”我不能同意这种看法,提出来与陈祖华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20.
从哲学史看“分为三”的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立“一分为三”的命题,我已经发表了十几篇拙作,现在从哲学史的角度再进行一番论证。先看看中国哲学史: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和中庸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