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与网络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交往形式———网络交往 ,在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相应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出发 ,对当前的网络交往的的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作一些探讨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英国新闻记者问中国外交部长陈毅:“据知,贵国最近打下了美国的U-2型高空侦察机。请问陈毅先生,你们用的是什么武器?是导弹吗?”  相似文献   

3.
陈毅在淮北     
陈毅在任新四军代理军长期间,曾先后两次亲临淮北苏皖边区和新四军第四师视察工作。第一次是在1941年10月30日程道口自卫战胜利之后,第二次是在1943年3月31日和平解决“韩德勤事件”期间。这两次视察都在淮北和四师发展与巩固的关键时刻,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笔者近年来偶涉史籍,略有发现,现据有关记载,谨将陈毅在淮北四师的革命活动,综述于后,以供研究陈毅生平、四师和淮北根据地史的同志们参考。 在四师欢迎大会上 陈毅是1941年“十月上旬”由新四军军部苏北阜宁停翅港出发而于“十月三十日”到达四师师部泗南半城的。因为陈毅这次淮北之行,是为了“前来指示四师及淮北苏皖边的各项工作”,并且又恰在程道口自卫战胜利  相似文献   

4.
陈毅于1915年底至1921年春任职于外蒙古,后期担任外蒙古地区最高军政长官。陈毅在收复唐努乌梁海、促成外蒙古官府呈请取消“自治”等问题上起过重要作用,后来却兵败地失、铩羽而归。  相似文献   

5.
交往与文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以马克思的实践观为立论基础,依据马克思的社会三形态理论,探讨交往活动与文化发展的本质联系。认为:交往作为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和侧面,是人与人之间以一定的手段为媒介的、互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交往中具有否定性的、起媒介作用的要素,是导致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形成不同的交往结构的决定性因素。相应于不同的交往结构,人的社会性也表现为不同的水平和性质,从而有不同的文化结构。文化结构是随着交往结构的变革而历史地变动着的矛盾运动的动态关系。在不同的交往结构中所形成的客观价值关系系统,构成不同时代文化结构的核心。为这种价值关系系统所贯穿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三者互为媒介、相互制约,形成一定时代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6.
陈毅在丹阳     
淮海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饮马长江。 1949年4月21日,我军在西起九江、东迄镇江之间,展开了威武雄壮的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三野司令员兼政委、三野前委书记陈毅没有久留南京。他于5月1日到镇江,5月3日进驻丹阳县城。陈毅对丹阳并不陌生。1938年6月,他曾率  相似文献   

7.
陈毅和鲁迅     
“并世不识面,文藻实我师。”这是陈毅同志在1955年2月初参观了上海的鲁迅故居之后所题的诗句。句短意赅,是陈毅同志热爱鲁迅先生的肺腑之言,也是他和鲁迅关系的真实写照。 早在1924年,陈毅同志在北京中法大学学习时,经由著名文学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的王统照先生的介绍,加入了这个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团体。基于“为人生”的共同文学见解,鲁迅先生与这个进步文学团体保持着经常的密切联系。1925年3月,陈毅同志发表论文《我们的生活》,在回顾五四文学革命战绩时,陈毅同志特别称道鲁迅先生的小说和郭沫若同志的新诗。同时,陈毅同志提出了“不是在向大众撤谎”的文学见解。这正与鲁迅先生的主张不谋而合。鲁迅先生在同年七月写的《论“睁了眼  相似文献   

8.
陈毅在江西战斗的十年中,创建红二十二军是他一个光辉的业绩。红二十二军是赣南一支重要的地方武装,它不仅在红军主力1930年下半年离开赣南期间起了保卫红色政权的作用,而且它的发展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壮大的正确道路。因此,研究红二十二军的组建及其战斗历程,不仅是为了歌颂陈毅的卓越功绩,而且对研究中国工农红军成长壮大的道路也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高句丽与日本的交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句丽是古代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成员。其与日本之交往,是古代东北亚地区间相互交往中的重要一环,既是古代中国东北地区与日本的交往,也是古代朝鲜半岛与日本的交往。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学家的使命,就是把这面镜子提供给人们。对于今天东北亚各国来说,高句丽与日本之交往,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这一理论界定并不妨碍人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观照和把握人的现实存在,比如:交往就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基本属性,它构成了人的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实际过程。马克思不仅把社会、社会关系视为人与人交互作用的产物,而且,当他相对于社会意识来谈论社会存在时,也是指人们的现实生活关系,人们的物质交往。列宁也是从社会交往来理解人的社会存在的,并把人们的社会意识看作社会交往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斯诺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与斯诺的交往赵德教1928年初,随着“雷德诺”号轮船一声长鸣,斯诺从纽约港出发,开始了他的环球旅行。数月后,来到了被欧州人称为“东方的巴黎”的上海。按照斯诺的说法,和所有的冒险家一样,他到远东最初也是来撞大运的。他原来只打算在中国旅行6个星期,可...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观刘怀玉(河南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近代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个体性主体哲学,走向现代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交互性主体哲学,这是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总体趋向之一。换言之,如果说近代哲学的重心是在绞尽脑汁地解释,主体是怎样认识...  相似文献   

13.
徐洪刚是继雷锋、张海迪之后新时代的楷模.1993年8月17日,在四川筠连县的长途汽车上,面对3名持刀歹徒,徐洪刚为保护一位妇女的生命挺身而出,身负1 4处刀伤,其中胸部7刀,左上臂2刀,腹部、右上臂、右肩臂、左腋下、右大腿各1刀,靠近心脏的一处刀口深达8厘米,腹部裂口4厘米.在肠子流出体外50多厘米的情况下,他脱下迷彩服,紧系胸腰跳下汽车追赶歹徒50米远……成名之后的徐洪刚与笔者有一段交往,在此见诸媒体,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高句丽第11代王东川王位宫在位时,同孙吴政权发生了友好关系。这无论是从当时的战略利益方面来衡量,还是从长远的历史眼光来看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遵宪与陈三立,一是“诗界革命”的旗帜,一是“同光体”派的领袖;一个主张“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①一个推崇江西派,诗学黄庭坚;一个主张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与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②甚至提倡“我手写吾口”,③一个“为诗不肯作一习见语”,④用字“恶俗恶熟”,刻意翻新.然而,这样两位不同诗派、不同诗歌主张的诗人,却由于维新变法的机遇走到一起,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黄遵宪(1848———1905)比陈三立(1853——1937)长五岁,出身于经商致富的仕宦书香之家,幼年从曾祖母那里接受了民间文学的熏陶.29岁中举后,即毅然摆脱科举的束缚,选择了到海外从事外交工作的道路.从30岁到47岁,除中间有三、四年回国探亲,从事著述外,都是在外交官任上.陈三立则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自幼受传统思想熏陶.光绪15年(1889年)37岁成进士,授吏部主事.他“为人淡于荣利,通籍后,累十年不就职,但以诗歌古文辞自娱.”⑤然而甲午战争之后,他对国事日益关注,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时,他曾致电张之洞,希望他“联合各省督抚数人,力请先诛合肥,再图补救,以伸中国之愤,以尽一日之心.”⑥  相似文献   

16.
翻开《鲁迅日记》下卷第五百九十页,就可看到如下一段文字:二月三日晴。下午刘、施两君来。得冬芬信。得小峰信及《语丝》。这位施君,就是埃德加·斯诺。埃德加·斯诺是一个享有世界盛名的新闻工作者,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他不仅同我国领导人毛泽东、宋  相似文献   

17.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小雅、伐木》)。把嘤鸣比喻为朋友“同气相求”,若星流电激,是非常形象而贴切的。 1949年4月29日,毛主席在北京写了一首《和柳亚子先生》的七律,那是答复柳亚子《感事呈毛主席》的一首七律的。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到毛主席与柳亚子的交往始于1926年5月“饮茶粤海”之时,又于1945年“索句于”重庆。1949年3月柳亚子从香港辗转北上,抵达北京,参加新政协和开国大典,他又与毛主席有诗词唱和。我们就按这个时序,来谈谈他们两人的交往的时代背景和诗词内  相似文献   

18.
交往具有交互主体性、能动性和约制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交往对个人、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在交往中,主体必须遵守共同的交往原则,还应注重锻造和培养现代交往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9.
交往具有交互主体性、能动性和约制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交往对个人、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在交往中,主体必须遵守共同的交往原则,还应注重锻造和培养现代交往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结构是如何形成的,从来就是社会历史观中的重要问题。以往哲学对此问题的虽然作过不少有益的探讨,但总的说来都未能合理地解决它,而只有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才完全现实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因而,不言而喻,人们之间的交往与社会结构的关系问题理当构成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这一重要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此,笔者对交往与社会结构形成的关系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重要问题的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