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康德的先验论到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试论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章苗定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主体在认识论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不是从现在才开始的。第一次全面地提出主体性问题的是康德。从康德提出先验论一直到皮亚杰的“发生认...  相似文献   

2.
该文阐述了康德等西方哲学家在主体间性问题研究上的成就与局限性,指出认识的主体间性来自于实践的主体间性,只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才能使主体间性问题得到科学的说明;主体间性在知识的承载、传递、检验和完善中起着重要作用;认识这一点,可以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创新与传播,推动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认识活动中的必然性因素,直接关系到人类认识活动的有效性和科学知识的可能性。本文简述了自休谟、康德等古典哲学家直至罗素、艾耶尔、奎因、克里普克等现代哲学家围绕这一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及其进展。哲学家们的特点是越来越把这一问题局限于逻辑形式中,而发生心理学家皮亚杰则认为必然性因素存在于主客体的联系中介,因而他从这一联系中介中去探索主体认知结构的发生,从动态中把握必然性问题。本文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主客体的联系环节——实践活动中去认识必然性问题,得出了全面、深刻而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桑木严翼(1874年6月25日——1946年12月15日)是日本明治后期至昭和初期的启蒙哲学家代表。他在日本开辟了研究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哲学思想的道路,同时在深入理解康德哲学思想以及全面提高康德研究水平方面起到了先驱者的重要作用。因而有必要研究桑木严翼的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在日本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桑木严翼的生平  相似文献   

5.
主客体关系问题是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不同时期的哲学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所采取的立场是不同的。近代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 ,从笛卡尔到康德再到黑格尔 ,都致力于提升主体在哲学中的地位 ,从而使主体的地位达到了极致。后现代哲学家则针对主体性哲学的弊端 ,致力于消解主体 ,提出了“主体死亡”的口号 ,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人类对主体的关注 ,体现了对自身命运的关切。  相似文献   

6.
意志作为最高层次的非理性因素,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古往今来,中外许多哲学家都曾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或肯定或否定地论及这一问题。这不仅对于人类把握自身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意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波普尔与康德主体性思想之比较崔永杰一肯定主体因素尤其是主体认识结构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贯穿于康德的批判哲学与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之中主体性思想的基本内容。就这一思想的提出而言,二者都是针对经验主义认识论的。然而,仔细分析他们对经验论的批判就会发现...  相似文献   

8.
康德认为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自身具有一整套认识形式,它们在经验之先并且作为经验的条件存在于认识主体之中,并对先天直观杂多进行综合整理,这种先天的认识能力康德称之为"范畴"。感性的作用是接受经验质料,知性的作用则是对这些经验质料进行综合统一以构成知识。唯独如此,知识才能具有先天性和普遍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康德启蒙观无疑成为福柯晚期的重要哲学主题,也是他从现代性探索转向古希腊罗马思想讨论的一个理论契机。在康德的短文《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中,福柯发现了“现在本体论”并对其加以丰富发展,进而提出“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努力建立“启蒙”与“我们自身”的内在关系。康德启蒙观具有奇特的“笛卡尔踪迹”,或者说,是笛卡尔哲学——旨在正确引导理性、寻找真理——的继续;启蒙的历史本体论明确指向“我们自身”,旨在认识其本质,“我们自身”这一概念在对启蒙的沉思中成为福柯考古学与系谱学的批判主题;启蒙的希望就是我们自身的希望,也意味着自由、独立、理性与现实。作为三维结构主体(知识主体、权力主体与伦理主体),我们自身处于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这一过程就是其存在方式的生成过程,也是其历史本体论的构思过程。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的接受史和诠释史本身是柏拉图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柏拉图的思想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本形态,深刻地影响着后来西方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历代哲学家常常借助对柏拉图的诠释来展开自身的哲学思辨,在这个诠释的过程中又反过来对柏拉图的形象重新进行塑造。其中,对现代柏拉图研究影响最大的当属康德的柏拉图诠释。康德借柏拉图的理念论来阐明自己关于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的二元论主张,并将柏拉图的形而上学改造为一种批判哲学意义上的科学的形而上学。这个观念论视域中的柏拉图经过新康德主义的哲学阐发和关于柏拉图作品的文体学与年代学分析,为后世的柏拉图研究确立了经典的解读范式和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1.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2.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3.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译者的风格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的过程中,作家的风格是可译的, 为了得到最佳的译文效果,译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格意识.文章分析了在翻译实践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译者的翻译观点、目的以及采用的翻译手段对其译文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并且指出虽然受到原文的限制,译者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文本,并以原文风格为基础,追求与之相适应的译文.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经历了三个前后相继的认识阶段,即毛泽东的"基本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和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反映了党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基本矛盾—改革—创新的动力轨迹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历经艰辛,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9.
现行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控辩双方享有质证权,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它们之间的对抗,在对抗中澄清争议,发现案件真相,使庭审不走过场。然而,审判实践中质证大都以书面形式出现,往往流于形式,与立法初衷相去甚远。其症结在于:我国缺失有关质证权实现的保障措施。该保障措施来源于:交叉询问规则之完善和相关配套措施之构建。  相似文献   

20.
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从党的先进性视角 ,解析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