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姑是我国农村民俗心理与年节祭祀中影响最大最为人所笃信的一位神灵。本文探究了我国农村流传非常广泛的迎祭紫姑习俗,考察了它的多重原型和习俗来源、传承与变异。文章对进一步研究中国神话史、风俗史和传统的年节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颊河十二月》叙农事、描农景、赞农人、抒农情,无不蕴含鲁西农耕文化因素。其农耕物质文化内涵蕴含在农耕作物、农事与农技、农耕生产生活用具、农耕天地中的动植物、农人饮食等方面的叙述与描写中,而其农耕精神文化内涵则蕴含在节气节庆文化、鲁西方言、农耕文化性格与意识及婚俗等其他农耕习俗中。在农耕文明已渐行渐远的当下,《马颊河十二月》为鲁西农耕文化留下了一份文学标本。  相似文献   

3.
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其年节习俗在保留传统草原游牧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又吸收了中原年节的部分内容,使辽朝的年节充满了浓浓的契丹族风情,为中国传统的年节增添了新内容,使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体现了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和融合。  相似文献   

4.
年节习俗是蒙古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浓缩体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古人的过年,在时间、形式及文化内涵都发生了变化.科尔沁蒙古族由于它的历史和地城原因,与汉民族习俗相互濡染中,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年节文化.本文通过对科尔沁左翼中旗宝龙山镇年节习俗的实地调查,考察了当地过年习俗及相关活动,进而探讨科尔沁蒙古族年俗在当代的变迁形式、过年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保存文献功在千秋冀淑英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是近二百年来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空前盛举,更是一项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重大贡献的工作。清乾隆时纂修《四库全书》,人们承认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件浩大的文化工程。《四库全书》收集各类图书3590种(据文渊阁本),与历...  相似文献   

6.
秦统一中国后,规定“朝贺皆自十月朔”.因为秦以建亥之月为岁首,采用《颛顼历》,所以就把夏历十月一日作为一年的开始,十月朔也就成了全民欢庆朝贺的法定节日.但随着历史上多次改历与置闰,秦原来形成的节庆活动也深深地融化在中国人的文化现象中了.  相似文献   

7.
借助于两性之间的性巫术来促进农业丰产的现象业已消失,但它作为华夏民族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仍然在农耕信仰当中有所反映。凉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地方,因此安土重迁、丰衣足食、风调雨顺自然成为当地农耕文化追求的目标。凉州地区的农耕习俗中的送耙齿、送“粪馍”、种子的贮藏、男耕女播等事象中,至今仍留有先民生殖崇拜的印记,它既是凉州人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的延续,也积淀着劳动人民的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尚黄习俗历史久远,这一习俗始于黄帝时代。尚黄习俗的形成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形成的崇日拜土观念,黄色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尚黄”成为黄帝文化的重要内容。由于黄帝的崇高威望以及黄帝文化的历史地位与持久影响,使得这一习俗得以沿袭和不断发展。尚黄习俗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影响较大,中国历朝历代的服饰一直多以黄色为尊。  相似文献   

9.
北宋东京开封新兴了一个节日,即十二月二十四的交年节。作为正旦的前奏,该节有醉司命(祭灶)、诵经呪、照虚耗、扫屋宇等四大节事。其后流传至杭州等地,并有了“小节夜”“小年”的名称。交年节习俗沿袭一直到当代。其具体节事早在唐朝的长安就已盛行,只是时间上多在除夕。但宋代以后,各地均将交年节诸节事的源头追溯至宋代汴京,原因是交年节的规模效应,以及载体《东京梦华录》的名气效应。交年节是汴京文明的产物,丰富了传统节日文化,活跃了精神生活,强化了环境卫生观念,为中华文明增添了一个新元素。  相似文献   

10.
《雅歌》是《圣经》文学中最为独特的诗篇之一,它脱离了宗教神秘主义的束缚,以歌颂男女情爱为主要内容,抒发最为天然本真的人类情感。它主要表现为两点:一、对自然的本能亲和与对宫廷生活的疏离;二、对游牧生活的理想追求。在私有制发达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呈现出这样一种感情倾向,是由游牧时期和农耕时期两种社会意识形态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这一文学现象与中国的“桃花源情结”极为相似,却又因两个民族的文化、社会、精神因素的不同而不同。本文通过对这种文学现象的分析更足以佐证《雅歌》不是作为纯粹的宗教诗歌而存在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11.
[摘要]四川新龙县的“十三”节与丹巴县的“香古”年不同于藏区通行的藏历年,是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年节。从两个村落节俗的实地调查发现:两个地方性年节因两个地域的、历史的和民族文化发展背景的不同而自成体系,但是,两地节俗又具有不少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现象。两个年节皆源于古老的祭祀祈福习俗,至今节日的宗教性和原生性特点仍很突出;年节祭祀中都保留了许多早期宗教的文化内容;欢庆娱乐活动丰富。“十三”节与“香古”年反映了两地藏族具有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2.
西北燎疳习俗中最有特色的文化事象——焚烧疳娃娃,文化本源与上古时代的焚巫意识和周礼时代的束薪、包茅等禳解思维相关,是在神巫相通的宗教理念和“替代弭灾”的巫术观念下,形成的一种风俗模式。燎疳者通过“燎”和“焚”两个层面的活动,在精神上达到了目标实现和心理平和,这是燎疳习俗中透露出的农耕文化意义,也是民族群体繁衍壮大的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3.
日本水稻种植在绳纹晚期从中国江南越海传至,此后稻作农耕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结合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日本民俗。日本稻荷神社数量很多,对狐狸的崇拜、樱花的喜爱、过年祭祀时注连绳的装饰以及相扑运动的起源等,最初可能都源于稻作农耕。日本一年四季有各种各样的祭,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大部分都与水稻的播种、萌芽、生长、收获相关联,是人们对丰收的一种渴望,带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稻米还被认为是力量的源泉,由此产生了从米中寻找力量的习俗,稻米及制成品还常用于节日祭祀。时至今日,日本人的日常饮食习俗中,依然还带有稻作农耕的烙印,稻作文化是日本文化之魂。  相似文献   

14.
回族是一个勤劳、富有智慧的民族。千百年来,回族在天文历算方面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就,对缔造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回人在天文历算方面的贡献始于唐宋。据史书载,唐代有一种《九执历》,与中国传统的历法迥异。《九执历》度法六十,周天三百六十度,无余分;而中国传统的历法则以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此为“回回星学”之始。清代天文学家梅文鼎曾指出,以三百六十度为天周“实本回回”,唐代的《九执历》实为回回历法之权舆。宋朝初年,天文学家马依泽(今安徽安庆市南关城内回民马氏之先祖)于建隆二年(961…  相似文献   

15.
试论《白鹿原》创作主体的小农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论述《白鹿原》创作主体的小农意识。文章认为陈忠实在《白鹿原》中过份地美化了小国寡民的封建农业社会的农耕个体经济和与这种经济形式相适应的农耕文化;认为这正是《白鹿原》创作主体没有用先进的当代意识进行创作,而是用一种落后的小农意识观照写作对象所造成的;文章还分析了作品中体现在主人公身上的男权中心主义,以及作品中的迷信色彩,认为这些都是小农意识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古代乞巧习俗是一种被信众圣化的习俗,其目的主要是祈祷神灵显圣。在乞巧习俗中,织女是集权、巧、善三位于一体的女神;乞巧习俗传承了数千年,具有丰富多彩的仪式类型;在历史时空中,乞巧习俗产生了一种整体效应,构建了中国古代巧文化的多样化存在。口头文学、仪式、诗文、绘画等文化事项的互动,强化了乞巧习俗在历史时空中的稳定传承。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第二编《奴隶社会》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发展——商代》第三节《社会生产和文化发达》:“商代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每年分为春、秋,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闰月置于年末,称十三月。”(P.201)书中另一处则说:“农业奴隶一年四季都没有空闲的时候。”(P.189)商代一年只分春秋两季,还是一年四季,没有说得很明白,看来这还是学术界有争论的问题,它对正确估价商代的生产力发展和文化水平,是有密切关系和难以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描写饮食习俗事象最为丰富的一部著作 ,书中广泛涉及到明代晚期的日常饮食惯制、筵席礼俗、节庆食俗、烹饪行业技艺习俗、饮食市场等多方面的内容。《金瓶梅》注重饮食习俗的描写 ,是与明代晚期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有关。《金瓶梅》饮食习俗的突出表现是它所反映出来的市井特征  相似文献   

19.
穆云畬族乡的建立是中国民族工作实践的直接成果.民俗调查中发现,该乡在民族构成、宗教和民间信仰、建祠修谱的家族文化凝聚以及人生年节习俗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发展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民俗民艺中关于鼠的记载较多,相关习俗丰富多样。从多学科的角度探索鼠文化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地位,认为鼠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是中国传统哲学、宗教学、文学、生态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文化折射,是农耕文化在民俗民艺里的特殊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