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读文化和意识形态,表明二者已从语义诠释转换为涉及社会政治、经济、观念和发展诸话语。文化是总体性概念,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是文化的四大层面。意识形态话语相对狭窄,托拉西的意识形态概念涵义颇丰,马克思则是在批判意义层面研究这一概念的,而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哲学意蕴很浓。因此,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特性不同,二者具有非对称性关系:文化和意识形态不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而且二者呈二元结构,并反映出人类经验世俗化和神圣化的过程。文化中心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是意识形态中心主义。文化整合意在整合相异文化因子的整体意义,意识形态整合旨在确立意识形态规范,因而文化冲突的实质是意识形态的冲突。  相似文献   

2.
政治冷漠是古今中外都广泛存在的现象,在当今国际社会也十分普遍。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存在广泛的政治冷漠现象,但中国社会存在的政治冷漠现象有着自己鲜明的政治文化特点。政治冷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知识精英在政治参与中承担着特殊的责任和义务。但合理表象之下,政治冷漠有着加剧社会碎片化、削弱公共领域和纵容专制主义等深层次的隐忧。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与政治社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一种社会政治体系都有它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两重性特点和显著的积极与消极功能。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过程实际上是人们接受意识形态的宣传、灌输并与之认同的过程 ,即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 :(1)被意识形态化的政治人的塑造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即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延续过程 ;(2 )霸权理论的形成及其整合社会的过程 ,尤其是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冲突和斗争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在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加强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政治社会化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的解释,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探索中,在对德国为代表的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批判中,始终将意识形态问题的唯物主义究诘作为与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他们执守“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一根本思想原则,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相互联系界说意识形态的反应机制和社会功能;从社会意识与社会主体互生成、互规定的关系界说意识形态的主体性机制和阶级属性;从社会意识的存在样式及其知、行关系界说意识形态的认识特征和实践性品格。由此,构建了解释意识形态现象的三大向度与九个视角,阐明了理解意识形态的思想原理和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社会和自然相统一的原则是社会发展必须遵循按自然的规律,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一直是治理社会的首要原则,所谓的社会的自然就按社会的本性去治理社会。吉登斯的超越左右的政治正是为了使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符合自然的要求,或者说自然地治理社会。左与右有合理的一面,也有错误的地方,而纠正这两者偏颇恰好能够使社会按其本性要求发展,超越左右的原则就是要使社会按自然的原则发展;激进政治不仅体现在尊重社会存在的理性内容,同时也体现在尊重社会存在的非理性内容,这既有利于消解激进主义对社会理性构想的现实影响,又有利于真正从人类生活的深层处去构想治理社会的内容,从而使其政治内容符合社会本性的要求;吉登斯强调发掘既有利于使社会中的个人“幸福”地活着,又有利于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既有利于克服社会的外在的“救世主”的束缚和引诱,又有利于社会整合团结。  相似文献   

6.
王振亚 《唐都学刊》2011,27(3):117-118
人类社会的政治存在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政治意识,人类社会的政治意识随着人类社会政治存在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政治存在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政治意识的历史发展,先后经历了心理型政治意识和思想型政治意识两个历史阶段,从而进到了人类社会政治意识的逻辑层面,亦即形成了逻辑化、系统化的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7.
从基要主义到恐怖主义全球化时代的宗教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义  陶飞亚 《社会》2007,27(5):47-47
1970年代以来全球宗教复兴和宗教政治的发展,是全球化背景下社会运动的一种形式和表现。宗教基要主义和恐怖主义作为一种宗教运动,反映了对主导性的全球化意识形态的反抗,以及对全球化方案的替代性选择。这可以被界定为一种文化政治或认同政治。政治伊斯兰作为当今最突出的宗教基要主义和恐怖主义,一方面反映了全球社会运动和宗教运动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则也是美国霸权和意识形态人为制造的结果。针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本文作者认为,当今的宗教与政治冲突更多地是反映了一种不同基要主义之间的冲突,而非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政治中,决定国家特别是大国对外行为的动力,除了安全和经济之外,还有意识形态。与这三种动力相对应的国际政治研究范式应当分别为地缘政治、币缘政治和意缘政治。意缘政治一直伴随着国际政治,经历了隐蔽阶段、初级阶段、高潮阶段,以及新常态阶段。意识形态是同安全和经济并立的、影响国家对外行为的独立要素;在特殊情况下,意识形态还会起决定性作用;作为独立的要素,意识形态还影响决策者对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判定。随着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深化、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演进,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意缘政治将趋于弱化,但会有反复。  相似文献   

9.
制度文明是我国理论界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和新命题。制度文明问题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但对该问题的研究仍不够深人和广泛.制度文明作为一个概念,是指人类创造和改造社会关系、社会活动及社会生活的成果。社会关系的规范化即社会制度,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的规范化就形成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及其更替反映着人类自我认识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确定的结构形式,也是人类促进社会进步的成果。社会关系的制度化是制度文明的根本标志。除此之外,人类的社会活动与生活的体系化,也构成了制度文…  相似文献   

10.
高峰 《社科纵横》2012,(1):22-24
本文从宏观角度考察了建党90年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建设历程,总结出在新时期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指导思想一元性和思想文化多样性结合起来,坚持意识形态发展与经济、政治发展的统一,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1.
关于感性个体与社会存在的分离及融合的思考构成了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主题。在马克思论证的感性个体与社会存在的融合中,"社会力量"重新吸纳异己的"政治力量",建构一种没有压迫与剥削的新"社会组织",由此超越了私有制造成的利己主义精神,实现了感性个体摆脱死亡必然性存在的样式,从而为市民社会走向真正的人类社会提供可能。市民社会向人类社会的过渡,实质就是马克思超越自由民主制的解放限度走向人类解放、超越政治自由走向真正的人类自由道路的过渡。  相似文献   

12.
西方政治法律传统与近代人权学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丛日云 《浙江学刊》2003,1(2):59-69
近代人权学说是西方政治法律文化传统的产物。西方传统社会存在的契约型的社会关系及契约社会中个人的成长,中世纪政权与教权的分化、多元化的权力体系以及权利斗争传统,是人权学说形成的社会历史渊源。斯多葛派和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和罗马法中形成的权利概念,构成人权学说的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状况的分析,说明西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影响,揭示中国近代政治力量的更替和兴衰的历史必然性.指出适于民主的政治文化,只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逐步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的政治和政治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它是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和政治问题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对整个国家政治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和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总体水平还不是很高,还处于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现阶段,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代人不断地去完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培养人们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诸形式的作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的思想就是它的对象。人的思想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动性,决定了人们的思想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必然要进入众多的科学领域,涉及众多的意识形态领域。所以,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发挥理论的说服力,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和道德的规范力。充分发挥理论的说服力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活动发展的基本规律,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理论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就是高举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化塑造着政治人和政治体系的政治行为模式,从而会对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政治文化变迁的局面已经显现,这主要表现为:政治认知倾向于全面与深刻,政治态度倾向于理性与客观,政治情感倾向于独立与温和,政治信仰呈现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局面。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会推动政治体系逐步迈向民主、开放和透明,促进公民权利保护的机制建设,推进中国法治国家建设,从而对中国政治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的五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五大特征张崇琛目前,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含义似有着多种不同的理解。但概括起来,不外有三:一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二是指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以及思想、信仰、风习、艺术等;三是指与...  相似文献   

18.
目前,人们对政治文化问题非常感兴趣,原因是政治文化在社会政治和社会精神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诸如社会生活和人们社会意识的政治化,就是这种作用的具体表现."政治文化"这一范畴表现为政治与文化的结合,它们是通过高度的政治自觉性和积极的政治行为来实现的.分析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重要的是确定个人  相似文献   

19.
李红梅 《社科纵横》2006,21(2):24-26
政治文化往往影响一个国家的民主进程和政治发展。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现代社会政治生活有许多消极影响,尤其对基层组织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更为突出。为了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反思和清理封建传统政治文化,活跃对民主的研究与传播,培养参与型公民,增强政治透明度,消除群众对民主效能的疑虑,重塑现代政治文化,以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20.
王占东 《创新》2009,3(10):93-96
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体系中最深层的东西,它和政治现代化密切关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它反过来又对中国政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政治现代化,必须在正确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对传统政治文化加以改造,按照一定的路径和原则实现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