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梁启超小说理论的现代性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文学的外部研究而言 ,梁启超发动小说界革命 ,弘扬小说的社会功能 ,具有比“文学现代性”更为宏伟、更为中心的“历史现代性”意义。就文学的内部研究而言 ,梁启超强调小说的文学性质及其在文学中“最上乘”的地位 ,使之从边缘走向中心 ;系统论述小说的艺术魅力 ;引进西方文论术语 ,为小说进行流派划分等等 ,体现出现代批评的特征。所有这些 ,在中国文学与文论由古典传统向现代形态转换的过程中 ,具有深远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南社是一个有浓厚政治气息的文学社团,借助于革命党在政治上的成功,南社在社会上的影响迅速扩大,同时南社文学对政治的依附性也越来越明显,“革命”成了南社文学的标签,其实就旧文学而言,南社的创作自有其多种面貌,“革命”并非南社文学的全部;就新文学而言,南社既有与之论争的反面刺激,也有创作和理论上的正面推动。但是随着它在政治上的失败,这一切都被淡忘,南社的悲剧,就是文学依附政治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时萌新著《中国近代文学论稿》(上海古籍版)的显著特点,首先是视野较为开阔,有关小说、诗词、理论、翻译、流派、社团,以至文学史的分期、分界,均多方触及,宏观与微观并举,既研究进步作家、作品、社团,也对落后的文学流派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尤称稀罕者,发掘探究了许多新课题,如介绍金松岑的文学业绩,系统剖析章太炎的文学观,全面把握前期南社的文学思想,突出了鲁迅在早期译界的独特地位,详细评论了开辟翻译新途径的前锋周桂笙与除念慈的活动等。  相似文献   

4.
现代女性文学从开拓之日起,就为新文学流派锋起的繁荣局面作出过重要贡献。女作家们或者直接加入某个社团、流派,或者独辟溪径,以鲜明的个性化风格成为“准流派”:而且随着女性文学日趋成熟,女作家的艺术探索精神和流派意识也随之自觉与强化,在一些重要的文学流派的兴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南社是我国近现代一个特殊的社团,带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南社社员创作了为数可观的小说作品,为我国近现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汉园集》是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三位诗人早期的诗合集。这本诗集是他们在一九三○——一九三四年间写成的诗作,因为当时他们还都是北京大学的学生,汉园在北大,故称汉园集。评论者们称他们为汉园三诗人,后来也称汉园三杰。中国新诗发展到三十午代初,已经走向了全面的成熟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各种文学社团和文学诗歌流派风起云涌,互相竞争、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也有不断分裂又重新组合的,这种组合有时产生一种新的流派或社团。同时,更多的诗人在不断地探索着新的创作方法,从这一社团转向另一社团,从这一流派转向另一个流派。而每一个转变与新流派的出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的中国诗坛,同光体诗派与南社诗人团体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双峰并峙。这不仅是诗学思想自身衍变的结果,而且也是具有文化意味的社会现象。文学史的书写常以"革命的、比较进步的"南社和"保守的,比较落后的"同光体相比较,仍然局限于南社式的"误读",同光体与南社的文化本质仍处于遮蔽的状态。透过南社兴衰原因的考证,发现"同光体"在这场斗争中只是一个被"革命"有意"误读"的传统。这种"误读"更多出于"现代性"艰难抉择的结果,而并非是纯粹的诗学论争。其深层的原因是文化保守主义与民族激进主义的对立,进而表现为士的精英文学与民的布衣文学的对立,以及内凝涵养与外向冲动的对立。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早期的视觉现代性启蒙中,视觉语言与审美艺术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了视觉现代性的启蒙革新。决澜社是中国现代视觉艺术史上第一个自觉吸收并借鉴西方现代派艺术语言成果、锤炼现代艺术精神的学术性社团,在促进美术多元化风格及各种流派的形成,促使视觉语言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中国早期民众的视觉现代性启蒙影响深远。决澜社为我们提供了体察中国早期现代视觉经验的基本路径,其活动及经验已成为现代视觉艺术借鉴与反思的基点。  相似文献   

9.
同光体的得名过程与命名的内涵、成因以及同光体与诗界革命派、南社的关系,过往的研究存在着某些偏颇与缺失.本文由基本史实出发,首先探求同光体得名的原因以及所包蕴的时代文化寓意,进而分析同光体流派形成的因素;其次从同光体、诗界革命派、南社的文学观念、思想立场、政治倾向、艺术形式等角度切入,重新审辨寻绎出同光体与诗界革命派、南社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0.
南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团体。民族主义大旗下掩盖了许多矛盾、对立的文学观念与创作倾向。但南社仍有一个主导的文学观,这就是以柳亚子为代表的、反映了南社作为进步团体的特征的“宗唐文学观”。柳亚子等人提倡唐音,正在于其时代精神相契合,而契合点即是南社精神与唐音传统中共有的反抗、进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不少研究者将清末民初由报刊、出版等传媒力量所形成的“公共舆论”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混淆 ,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讨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在厘清这一错误的基础上 ,通过对大众传媒在近代发展的基本形态、文学“公共舆论”的作用、学会社团的公共性等几个方面的分析 ,探讨了影响近代社会变革的传媒力量———“公共舆论”的特点以及它对文学变革、文化思潮变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文献发展对图书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是不断发展的,当旧的文献形态不能满足人类需求时,文献就会产生变革。图书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有机体,因为文献是图书馆建立的基础,文献的发展势必对图书馆事业产生重大影响。从历史发展过程看,图书馆从产生到体系完善、功能发展和形态变革都离不开文献发展的推动。从图书馆工作的具体环节看,文献发展也会冲击图书馆的藏书建设,服务方式和手段及图书馆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抗战文学研究有所升温,主要表现在研究队伍的壮大、研究中心的形成、研究成果的充实等方面。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文学史及作家作品、社团与流派、传播媒介与抗战文学、区域文化与抗战文学等成为抗战文学研究的热点。抗战文学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文献搜集整理的基础性工作亟待加强,研究视域尚需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文学与视觉文化语境有着深刻的联结,这导致文学发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图像转向。这种转向不再是传统文学形式的一种简单延续或推进,或文学写作素材与主题的某种扩展,而意味着整个文学存在形态的一次“典范的转移”。这种“转移”表现在这样几个层面:文学经验的媒介化,文学感知方式的图像化与文学叙述空间的虚拟化。由于这种“图像转向”仍处于一种现在进行时中,因此对其的描述带有试探性质,而对其进行价值判断也为时过早。  相似文献   

15.
以五四时期革新与保守之争为例 ,论证今日重评现代文学派别论争 ,仍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点 ;现代文学派别论争的焦点 ,主要表现为 ,围绕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认识和实践而形成的两极 :一方坚持政治对文学的干涉和消解 ,一方则顽强反干涉反消解。历史证明 ,文学不能离开它那包括政治环境在内的生存环境而自鸣清高。  相似文献   

16.
比较文学“危机说”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文学的"危机说"、"死亡说"应详加辨析。学科的先天不足和内在逻辑悖谬是使比较文学学科意识中道失落的内在原因,而近30年来的理论转向、文化研究热和解构主义大潮是使比较文学学科产生"危机"乃至"死亡"的外在原因。从总体来说,比较文学尽管存在危机,但并没有死亡,反而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比较文学应加强学科基本理论建设,争取成为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出现过许多流派而非一个流派.以郑振铎、赵景深为代表的俗文学派是一个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末的流派.这一派的确立,以郑著<中国俗文学史>的出版为标志.他们的研究对象,除了狭隘的民间文学(如神话、故事、歌谣、谚语、俗语等)外,还包括了历史上曾在民间口头流传后来有了书面文本的戏曲、变文、弹词、鼓词、宝卷等.这一派在中国文学史的学科建设上贡献殊大.在研究方法上,早期他们吸收了西方人类学派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如比较研究,类型研究),后来部分地抛弃了或修正了西方的方法,而以文学的比较考证与内容的社会分析为特色.建国后的17年间,在"左"的社会思潮下,俗文学及其研究者受到了冲击,从而使这个学派受到了重创.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之交中国文学传播模式由小众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是革命者、商人、知识分子各自价值观发生在大众传播领域里的重叠与合谋。换而言之,该时期的文学走向大众化传播是文学改良者、革命者、出版商、知识界与传媒人等多个群体共同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先进文化作为优秀文化的代表,是历史发展总的文化动力,成就巨大的中国文学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二者是相互影响、互为发展的关系。不仅中国文学对先进文化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先进文化对中国文学的繁荣也有首要之功。先进文化在培育创作主体、变革文学本体、促进文学样式发展等诸方面推动了中国文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民间文艺、通俗文艺和大众文艺是历史上曾经依次出现过的审美文化形态,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那个时代的独特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它们在本质内涵、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传播途径及作品功能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民间文艺是来自下层集体创作的口传文艺;而通俗文艺是下层文人个人志趣的文化表达。弄清这一问题,对于建设正在展开的我国当代大众审美文化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