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醉书书法家、我校郝文勉副教授所著《醉书渲言》一书2000年4月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当月22日在河南大学举行隆重的首发式,全国300多位领导、专家参加会议,盛赞郝文勉先生在书法理论上的这一开创之举.……  相似文献   

2.
提出醉书     
醉书为书坛上一个神奇现象。醉书之醉境为艺术之境 ,创造之境 ,醉是形式 ,书是内容。醉书三个标准 :一曰意境深邃 ,用浓淡笔墨创造虚无飘渺、流动奔放的书法艺术境界 ,表现出来自然、含蓄、和谐 ;二曰形势狂颠 ,豪放拙朴为基本风格 ,跳荡摇滚之节奏为章法特征 ,阔墨涂改为补充和点缀 ;三曰语言高雅 ,选择富有民族精神、高雅奋进的词语为书写内容。醉书是意、形、语的高度综合统一体 ,是书家倾泻心灵的光辉结晶。  相似文献   

3.
启功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家,享誉国内外。然而,先生不仅字写得好,对书法理论亦有深入的研究。现在我将先生的《论书绝句》及《札记》等辑编在一起,经先生提议名之曰《启功论书杂著》。先生精湛的书法理论可以说大部分汇集其  相似文献   

4.
书卷气是一种优势,一种艺术风格,一种审美境界,一种神态和情致。书法书卷气是书家在书作中透露出来的性灵美,是书家学养和修养方面字外功夫的流露,它在书作中表现为气、神、韵、趣诸种情致,情致即意境或境界.书卷气不是书法意境的全部。  相似文献   

5.
柳一枝 《老友》2013,(6):49-49
书法乃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兼具实用与艺术的双重价值。书法是瞬间表现的艺术。一挥而就的书法作品,得益于长期练习形成的浑厚功底。在这瞬间里的一招一式,需要表现出的技术、思想和意境,没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历练是不行的。学好书  相似文献   

6.
我认识王遐举先生还是在1980年中国书法学校成立的大会上。当时我在中国书法学校办公室工作,王遐举先生是学校聘请的高级讲师。我一边主持学校的工作,也同时聆听王遐华先生的理论讲演。王遐举先生即是我的同道,也是我非常尊敬的老师。王遐举先生“师古不泥古”,在潜心研习传统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独辟蹊径,不落里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王遐里先生的书法植、行、草、隶、篆皆工,尤以议书、行草书见长。其亲书独树一日,庄肃厚重、有汉魏古风,阳刚之美超越等伦。其行草书以凝重求飘逸,以刚劲求湎逦,博雅精深极具神第…  相似文献   

7.
林散之先生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本文仅就其书法的点画(线条)作一简要的赏析。 散之先生的书法在笔墨上开拓了传统书法的新格局。他的用笔既守法则又不拘陈规,以深厚的笔墨功夫丰富了书法点画的表现力。他认为书法用笔“宜留、宜圆、宜平、宜重、宜雅”,而“忌尖、忌滑、忌扁、忌轻、忌俗”。这曾是黄宾虹老人对绘画用笔的要求,而散之先生在书法实践中一直奉行并有所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语言。  相似文献   

8.
清代学者杨沂孙的《在昔篇》是古文字书法学上的重要文献,是古文字书法学独立成科的重要标志。杨氏手书拓本对这篇流传极少的文章进行了录文,从而为书法学特别是古文字书法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为杨沂孙的古文字书法学理论探讨奠定了基础。他初步总结了古文字书法创作和研究的历史,明确提出古文字书法的创作要与古文字的研究相结合;古文字书法学的研究要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研究相结合;古文字书法的研究和创作要取用新材料,用不断发现的古文字材料来丰富古文字书法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邓以蛰对书法意境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美学思想.邓以蛰对书法意境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就"意境"的构成而言,邓以蛰认为有"形"、"意"两个基本因素;其次,结合书法意境的基本构成,邓以蛰就书法意境美的生成问题,紧紧抓住书法形象抽象性的特点进行了深刻、系统的阐发.邓以蛰的书法美学思想及其史论结合的研究方式,是中国美学史乃至学术史上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0.
周俊杰先生提出的“书法新古典主义”,是近年在书法理论界产生广泛影响及普遍关注的当代书法创作理论主张。这一主张突破了传统书法以晋唐为宗法的思维与创作模式。提出宗法秦汉魏晋的崭新书学思想。本文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书法新古典主义”的审美价值取向、对书法“经典”的重新审度等三个方面深入论述了这一理论主张的开创性价值与指导意义。并对理论的完善及能动地指导当代书法创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钟明善先生的书法作品以传统积淀深厚、文化内涵丰富见长;意境的深远、格调的高雅与风格的平淡是钟明善书法艺术文化精神的表现特征;研究钟明善的书法艺术,对于书法理论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点染与意境,本为书法和绘画术语。点染,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意境,指画家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基于文学艺术的共性,在诗文创作中,作者往往也会运用这两种艺术手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在文学评论中,点染与意境也被作为评点诗文的方式方法而广为运用。理解并掌握点染与意境的含义和运用法则,既便于准确地诠释古典诗文,又可以作为丰富创作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3.
文师华的《书法纵横谈》由中国社会出版社于 2 0 0 2年 12月正式出版了 ,这是我国书法学界一件喜事 ,乃可喜可贺也。这部凝聚着 2 0多年辛勤汗水的书法论著 ,以史为经 ,以书法作品和书论为纬 ,由中国书法的美学特征、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简史、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史概观及中国书法的现状和未来等四大部分内容 ,构成完整的体系 ,后面附录书目简介及历代名家凡篆、隶、楷、行、草等各体书法精品 ,可供书法爱好者品味赏玩。阅读此书 ,可以获取丰富的书法知识 ,还可以领略历代书法艺术的各色韵味 ,品味历代名家对于书法的高论。总之 ,本书将中国书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论书札记》为中心,阐释书法大师启功先生关于书体与法度、用笔与结字、碑帖与墨迹等辩证关系的精辟论述,及其对发展中国书法理论与实践的巨大贡献,并提出"合度端庄,通达流畅"是"启体"最为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怎样使书法富有神韵?书法神韵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书者深厚功力、书写技巧和艺术修养等方面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光有功力技巧而无修养,写出的作品没有情感、意境和神韵;光  相似文献   

16.
姚奠中先生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唯一健在的弟子,曾得到章太炎先生的指点,悟得笔法,书艺大进.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风云中,姚先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刚健清新的书法风格,并与自己的人格襟抱和满腹经纶相激荡,成就了一种厚重儒雅的学者书法文人书风.姚先生是学术与书法相结合的书法家,他强调文化对书法本体的优先性,其作品体现出一种大境界.他的书法是“守正创新”的书法,其书法美学呈现出“正大气象”.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学者书法意味,很好地表达了他深厚的文化内涵,笔墨线条中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姚奠中先生的学术和书法成就荣获书法界最高荣誉奖——兰亭终身成就奖.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如其人”、“诗如其人”、“书如其人”的美学命题由来已久。在古代,“如其人”的人,一般理解为人格、人品,有时还更将这一命题倒过来,即人格决定其风格,人品决定其艺品。“书如其人”说的思想源头,可追溯到西汉扬雄的《法言·问神》:弥纶天下之事,记久明远,著古昔之(?)(?),传千里之态态者,莫如书。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扬雄率先提出了“书,心画也”的著名论断。扬氏所论之“书”,虽然未必专指书法,但第一次论及书法与书作者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这些有关书法理论根本论题的论述,对后世的书法理论及创作有着极为重大深远的影响,因此历来被看着是“书如其人”渊源。扬雄之后,“书如其人”说逐渐得以深化,成为中国书法批评史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8.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始,河南书法在省书协的强力领导下,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形成以雄浑、厚重、质朴和豪放为特征的“中原书风”,影响波及全国。二十一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发展迅速,作为书法大省的河南虽起步较晚,但也紧跟时代脉搏,自2002年河南大学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到2014年郑州大学招收博士研究生,河南高等书法教育形成了完善的学科教学体系。未来,河南高等书法教育如何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如何办出特色,成为河南高等书法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河南大学学报》迎来70华诞之际,学报工作捷报频传。继《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2 0 0 4年版)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 0 0 4年版)之后,近日《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又双双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2 0 0 4年版,即第四版)。该核心期刊的评选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各种刊物在一定时期内所刊载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所进行的一种综合评价。第四版中文核心期刊的评选,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它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国家奖或被国内外重要…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喧嚣躁动的书坛上 ,搞书法创作的人越来越多 ,甘于寂寞从事书法理论研究的人越来越少 ,而既长于书法实践又长于书法理论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在这个优秀的小群体中 ,文师华教授是其中出色的一位。《书法纵横谈》是文教授 2 0余年来书法实践同理论研究的结晶。洋洋洒洒的 2 3万字中 ,流淌着他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思索、创造 ,凝聚着他踏实、严谨、从容的治学精神。该书着重对中国书法的美学特征、古代书法史、书法理论史以及中国书法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研究 ,既有对现有的研究成果合理的借鉴 ,又不乏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中国书法的美学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