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鳣、(鱼覃)、鲔”都是古代的鱼名,《辞海》(1979年版,下同此)认为:“鳣”即今“鳇”;“(鱼覃)”即今“鲟”;“鲔”即今“鲟、鳇”.笔者不同意上述说法,并认为“鳣”即今“中华鲟”;“(鱼覃)”和“鲔”系同物异名,都是指的今“白鲟”.因为“鳣、(鱼覃)、鲔”俱属今鲟形目,形状相近,且古今名称变化很大,遂使得《辞海》的释文有误.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更”字从丙从支(字形见附图注①)。在李孝定的《甲骨文字集释》(1085页)中把它录在《说文解字》所无之列,没有释文。在诸家关于甲骨文的著作中也没有考释。只有于省吾先生在他的《甲骨文字释林》(以下简称《释林》)中明确指出:更即古文鞭字(详  相似文献   

3.
“城”最初是人类修建的环卫聚居处的防御性建筑,最初的功能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最初的功能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它的出现大约在新石器时期的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而“市”虽然出现较早,但它的完善与发展与“城”息息相关。而“市”对“城”从一种必要的补充进而到相互促进和发展。如今,人们认识到我国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其中农业尤为重要,甚至取决于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典籍中,国,族名前常冠一“有”字,如:有熊,有虞,有夏,有娀,有莘,有周等等。把此“有”字认为是语气助词,作为词头,用于专名之前,有音无义,业经历来的一些语言学家阐释,得到语言学界的认可,而一般字典,辞书也相沿不变。王引之《经传释词》: 有,语助也,一字不成词,则加“有”字以配之,若虞、夏、殷,周皆国名,而曰有虞、有夏、有殷、有周是也。(凡国名之上加有字者仿此)。吴昌莹《经传衍释》于王引之《经传释词》补苴罅漏甚力,“有”字条解说尤详富,然对“有”字置国、族名前为“语助”之说未持任何异议。  相似文献   

5.
《说文解字》云:“隰,阪下湿也。”考《诗经》共出现“隰”字26次,涉及15篇诗。据诗意可证,“隰”是山坡下的平地,可植树,可种庄稼,并不是山坡下的湿地。考历代研究《诗经》者对“隰”字的解释,均承《说文》之误而失当。遍查现行的各种字书,对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有"字较为常用,因其位置不定,学者们对其词性的看法也颇有异议。本文结合了上古"有"字的用例,试图论述在上古时期"有"字专门以词头形式出现在古代国名、族名、朝代、姓氏等名称前的这种用法是一种特殊义项,即语法结构是以定语后置情况出现,名词的义项可训为"区域",且"域大为国,域小为囿",并对"有"字的这种"固定"结构进行语音和语法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甲骨文是我国商殷时代契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河南安阳市小屯村殷墟是甲骨文发现最早的地方,公元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首先由王懿荣发现,目前也是出土甲骨数量最多的地方。1984年秋季安阳市为了纪念甲骨文发现八十五周年,举办一次中外学者参加的“殷墟笔会”,推动甲骨文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现在国内外收藏申骨达十五万多片,《甲骨文合集》)一书共收甲骨五万余片。卜辞中有许多数字记载,引起数学史家的重视,譬如下述史料: (1)卜辞中最大数字为三万((?))。(参考《甲骨文编》一书) (2)甲骨中出现一、十、百、千、万的数字,大于十的数字都是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土地交易频繁,且以“活卖”为其特色。活卖的习俗源于北齐时期的“贴卖”,其特点是出卖人暂时让渡土地所有权而保留日后回赎的权利。它是中国古代民间社会里一种常见的土地交易方式,与中国古代漫长的小农经济以及人们与之相适应的财富观念有极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保利艺术博物馆入藏的一件商代帝辛时期的青铜方鼎《 方鼎》铭文中的"返"字为出发点,调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中"反、返"二字的使用情况,对过去一直认为是古今字的"反"、"返"二字的关系重新进行了考察,指出表示"返回"义的"返"字在商代晚期就已出现,但同时还借同音的"反"字表示"返回"义,"返"并非"反"的后起字,在表示"返回"这个意义上,二者应是通假关系。文章的研究可以纠正《古代汉语》教材仅依据传世文献用字将"反、返"二字视为古今字的错误看法,有利于指导古代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10.
对古文字“家”“室”考释的不同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创刊号《浅说我国的家长制家庭》一文中,有这样一个论断:“我国古代到春秋战国,特别是春秋以前,对土地、财富和妻子及奴隶等劳动人手,都称为‘家’、‘室’,或‘家室’连称。”依据何在呢?该文作者说:“室,甲骨,金文都作(?),字从(?)(至),旧注未辩,拙意此象战败灭族之人,成为他人之‘室’,即如土地、财货的奴隶。古代部落聚族而居,‘族’,甲骨文作(?),象在一旗帜下,同仇敌忾,共同作战。战败族灭,放下武器,故箭子倒著地面,成为他人之奴隶,谓之‘室’。按室为奴隶之说有误,自甲骨卜辞、两周青铜器铭文以下一切古文献中,室字从  相似文献   

11.
汉字的字义是随着社会的演变以及人们的认识发展而逐渐引申变化的,因此汉字的引申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本文试图从一个与女性有关的“姬”字的引申过程探求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正如古代希腊哲学家在ουσια的讨论中发现了事物的本质一样,古代中国的哲人则在"稽"的讨论中得到了同样的结果。春秋后期到战国末年,除了日常语义之外,"稽"字的内部渐渐地增加了一些哲学含义。《老子》有"稽式"一词,表示事物的存在样式。战国中期以后,"稽"的"考核""验证"等含义得到广泛使用,这与当时形名法术的兴起有关。在《荀子》中,"稽"与"道"相合,又成为把握事物之度的活动。在与韩非同时代的《鹖冠子》一书中,又用来指代"道"在具体事物中的表现。于是就有了事物本体(本质)的含义。按训诂可知,"稽"与"至"、"止"、"积"、"纪"、"计"等字相通,有到达、停留、积滞、原则和考核等含义。在《韩非子.解老篇》中,韩非提出"定理"的观点,认为"理"乃事物的"形象"或"规矩",只有"理定",才可"计会"(考量)。"道"指事物的总体存在,若没有"理"的规定,没有留止的特征,就是不可知的。"道"只有和"理"统一起来,才会成为具体事物的本质。"稽"字所有的含义与韩非的这些观点相吻合,所以才被他用来指代"道""理"关系。据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研究,古希腊的ουσια(所谓"在者的在",即事物本体或本质)就具有"停留"、"模式"、"根据"、"当下"等含义,归根到底,他称之为"常住的在场"。韩非用"稽"字表示"道""理"关系,恰恰具有相同的含义。如果说古代中国也有某种类似在场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的话,那么,韩非凭借着以"稽"为标志的理论创造活动就当之无愧地成为这个传统的杰出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3.
《新天地》2007,(10)
我的日子,是按"四字方针"打发的。这四字,就是:跑(路)、读(书)、想(世道人生)、写(诗、文、书法)。后三字,坐在家里,甚至再老些,还可进行。唯有跑,得有充沛的精力。因此,趁眼下还跑得动,抓紧机会,能跑则跑。跑,就是走出家门,走出长沙。有时是受邀去演讲或参加笔会,有时是旅游。我的足迹,已留在了东自浙江沿海、西达峨眉山顶、南至天涯海角、北抵黑龙江边以及港、  相似文献   

14.
《艺术作品的本源》是海德格尔后期的主要思想著作。在著作中,海氏重点从艺术作品切入,探寻了"存在之为存在"的两种基本状态——即"遮蔽"与"无蔽"的问题。可以说,艺术作品的本源就是一种真理生发方式,也就是"此在把存在者从遮蔽状态带到无蔽状态"。  相似文献   

15.
太平天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开展的反孔斗争,曾经有力地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大好形势的发展。这场斗争,也推动了汉字改革(主要是简化汉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详见《光明日报》一九七四年七月十日刊登的《太平天国的反孔斗争推动了汉字改革》一文),为我们今天的文字改革工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狠批孔老二迷信  相似文献   

16.
居延汉简中有关食粮计量的“大石”、“小石”问题,解说纷纭。有人以为(?)单位为大石,计算粟的单位为小石,大石小石並非在量上有所不同”(《考古》(?)期50页)。陈直先生指出:“居延吏卒发康给以粟为原则,用大小石不同的升斗(?)二石者为大石,发三石三斗三升少者,则为小石。……‘少’即小字”(《考古》8期38页》。  相似文献   

17.
在促进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人才的重要论述。本文着重对古代人才的识别、使用和激励思想加以总结和分析,进而思考古代人才管理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从"酉"之字的列举,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各种酒名,希望对汉字文化学和汉语词汇学提供有用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信息崇拜——惜字林、拾字僧与敦煌石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包括大自然系统运动的信息及社会信息。古人认为前者是天意,后者是人奉天承运而产生的。天伦昨睚然信息与人文信息,都是神圣的,都具有生命力,因此,他们对信息小分地崇拜。人们把嘉禾、庆云、龙凤等视作神灵,人们也崇拜龟卜、河图洛兮和文字。人们祭兮、建惜字林、设拾字僧、开凿敦煌石窟,表明了人们对人文信息的崇拜。信息崇拜是中国传文化的特征,同时揭示了敦煌石窟的来由  相似文献   

20.
在《水浒》第一百二十回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呼保义”闻名江湖的宋江,亲手用“义”字酒杀害了与他“情分最重”的“结义兄弟”李逵,李逵慷慨就“义”,死而无怨。在整部《水浒》中,不仅李逵,就是梁山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也是被宋江用“义”字扑灭了的。情义啊,情义!情和义本是相连的,为什么宋江掌握了“义”字,却变得残酷无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