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逼与西学的输入 ,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程 ,也启动了近代中国人文化心理步入现代型态的心路历程。面对潮涌而入的西学 ,身处民族危亡中的近代中国人 ,内心深处历经了碰撞与整合、困惑与认同、离异与回归的曲折反复。文章在描述这一心路历程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些国民心理现代化建设的思路和构想  相似文献   

2.
近代社会教育作为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教育形态,对城市社会和人的早期现代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极大地影响了近代城市民众的思想和生活,改变了他们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丰富和充实了城市民众的余暇生活,提升了城市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塑造了现代城市人格特征,促进了传统城市人向现代城市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唐君毅认为,近代中国人接受西方文化由于是在一种特定条件下开始的,因此所持守的文化心理是偏执的、功利的、卑屈的、羡慕的,这样一种十分消极的文化心理导致了中国近代接受西方文化思想上的偏颇。接受西方文化应该有的文化心理是,立定自己的传统自作主宰,然后全面融摄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4.
格非《人面桃花》中的近代知识分子处于"疯狂"与"失语"状态中,其桃源梦境或革命乌托邦搀杂了个体私欲杂念,表征他们游离于乌托邦实践与退避归隐间的复杂精神心理。这既是对中国传统文人复杂心理的一个承续,也与近代转型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有关。同时,作者对乌托邦的复杂态度体现了其探究新的世纪转型时期人性、人心及人的生命存在与精神状态问题,以及重建文学整体性和人类生活整体性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中国革命和建设要取得成功 ,必须唤起民众 ,实现民众思想观念在现代意义上的转变。为此 ,他从近代中国社会实际出发 ,全面剖析了中国国民性的种种弊端 ,深刻阐述了改造国民心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重塑新国民的具体目标与实现途径 ,从而为在近代中国如何实现人的现代化找到了一把开启的钥匙。孙中山的这一思想集中反映了一代知识精英在近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思维焦点 ,表达了整个中华民族渴望摆脱困境、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烈愿望 ,同时也奠定了其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6.
在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这一重要历史阶段,社会的剧烈变化推动了近代建筑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建筑心理的复杂变化。本文从救国强种、民主与科学观念、中西建筑文化关系以及洋化心理等角度出发,对当时的近代建筑与人们的心理的相互影响、相互促动的关系进行论述,说明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近代日本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角色转换,与其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性变迁密切相关。文章从文化心理的层面,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剖析明治时期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撰写的《武士道》一书,以解析近代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演变过程,发掘日本近代发展的文化心理动力。提出:明治武士道是日本从古代意性文化向近代理性文化转换的分水岭。明治武士道以理性的审视,将武士道提升为一种民族精神,使其成为国民在理性文化状态下的一种普遍的自我意识。正是这种镶嵌在集体无意识中的文化意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穷兵黩武的极端方式,引领近代日本走上了强盛之路,亦形成了阻碍日本近代走上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8.
在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这一重要历史阶段,社会的剧烈变化推动了近代建筑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建筑心理的复杂变化。本文从救国强种、民主与科学观念、中西建筑文化关系以及洋化心理等角度出发,对当时的近代建筑与人们的心理的相互影响、相互促动的关系进行论述,说明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起落变化的考察,提出了中国人现代化进程所必须完成的文化心理改造问题,而后又以历史经验和现实思考论述了中国人文化心理改造的必然性、必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本体、心理假定、心理结构、心理性格予以重建、重构、重铸、重塑的若干理论说明和论证。最后,文章以文化心理改过为前提,以文学使命的本体论和社会实践功能两个方面论述了文学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10.
近代演说体白话文是在晚清白话文运动中出现的一种独特文体。它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持点,反映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心理矛盾。其兴起与整个近代中国的变革有着密切关系,对当时的议论文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由于"半吴半楚"的特殊身份,叶德辉对湖南学术文化兼具认同与区分两种矛盾心理。他一方面继承了近代湘人的文化使命感,视维护道统为己任;另一方面明确表现出对湘学的疏离,而以继承原籍江苏的汉学传统为荣。叶德辉对湘学的批判与近代以来湘学内部的自我反思相契合,使重建湘学知识谱系、树立湘学新传统成为叶德辉与部分湘人的共同努力。此种努力不但化解了叶德辉个人对于湘学的认同危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湘人学术风尚,反映了近代省籍意识强化背景下地域学术文化之间的互动与竞争。  相似文献   

12.
康有为既汲取了中国人文思想传统,又溶入了近代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自然科学、社会政治文化精神和西方近代人道主叉价值观,形成其以人的解放和人类至善为目标的人道主义纲领。康有为的政治发展观中对君主立宪制和改良道路的选择,在其现实意义上表征了近代思想家对民族救亡的时代问题的回应,而在其深层意义上则体现了康有为渴望通过变革制度使得人性能得到圆满发展的人道主义价值溯求。  相似文献   

13.
论工具理性对我国教育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降,西方的工具理性伴随其科学技术传播到我国,迎合了国人建立民族国家的心理需要,因而迅速的漫延开来并侵入教育领域,其后果是导致了教育的功利主义:一方面是国家层面的教育功利主义忽视了人自身的解放问题;另一方面是个人层面的教育功利主义导致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异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近代转型有其特定的现实原因和时代动力,转型过程仍受中国文学的传统影响。古代文学发展的式微与晚清文化语境中的强大变革压力为文学近代性的最初涌起准备了合适的条件。中国文学的近代转型是社会转型期中国人重新定位价值方向和精神需求的一种反映。但文学形式具有民族性,通常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民族文学传统的特点、民族审美心理的趋向紧密相连。因此,中国近代文学终究无法摆脱中国文学的古代影响,也无法突破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形式。  相似文献   

15.
黄遵宪是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第一人。本文论述了黄遵宪的日本观发展的三个阶段,又恰如其分地指出其矛盾之处,并着重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及自身知识心理结构等入手,探讨其日本观的成因,作者的立论大多以在日本新发现的资料为依据,时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问题上,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思维视角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如果说,社会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发展,那么,中国社会的发展则是小生产者的发展过程。小生产文化心理是小生产者主观世界的重要部分。在近代中国社会,小生产文化心理的转型在整个社会转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西洋意识的诸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的西洋意识,奠定了近代日本对西方态度的思想基础。其类型大致可分成追赶意识、霸业意识、文明意识与东西意识。诸类意识间的相互作用规定了近代日本在追求其国家目标时的政策及行为性质。  相似文献   

18.
作者分析了中国近代心理学科产生的师范教育动因。认为,师范教育制度的确立为中国近代心理学科的产生提供了制度保证,师范教育课程建设为中国心理学科的产生提供了生态环境,师范教育“以日为师”举措的推进为中国心理学科产生提供了知识和人力资源。中国心理学科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与师范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天主教民信仰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分析中国近代教民的“天主”信仰入手,探讨了他们的文化心理和信仰特色。近代教民以传统的“天”的观念、本土的宗教意识和生活经验为心理基础,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天主创世说,其信仰重心表现为企求世俗需要的神功崇拜,并由此导致对“天主”形象和神性的独特的理解。这种信仰在总体上没有超越传统的“天命”观。抱有政治侵略和文化同化目的的外国教会未能在近代中国造就成一批西方式的信徒。  相似文献   

20.
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文坛上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因其出众的创作才华而被誉为“小说之神”。其所发表的散文更由于简洁的文体、细致的描写和准确的心理写实而成为近代散文的范本。这些散文多篇幅短小,取材周围的人和事,淡雅含蓄,独具特色。志贺创作初期至中期的作品多以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对立为题材,《某个早晨》是志贺的初期作品,读来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