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蜀源印象     
蜀源离徽州城区虽然只有十几公里路,但之前一直没去过。早先,我听说过这里还有两个村子叫灵山和东山,灵山的大米被称之为“贡米”,据说吃起来软中带韧,香醇爽口。后来,有一些在城里卖西瓜和甘蔗的,只要称这是产自灵山或东山,便有不少市民抢着买,因为那里的西瓜和甘蔗较之于其它地方要甜得多。  相似文献   

2.
3.
试论知识参与创造剩余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昌清 《中州学刊》2003,23(6):31-34
剩余价值有两个来源 :一个是工人的勤劳和节俭 ;一个是知识的积累和创新。马克思所说的相对剩余价值 ,实际上就是由知识创造的。知识的剩余价值从根本上来说 ,是由知识劳动者 (包括历史上的知识劳动者 )集体创造的。知识参与创造剩余价值 ,使剥削问题模糊化和淡化。知识创造的剩余价值所占的比例愈大 ,剥削问题就愈淡化。  相似文献   

4.
论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和公共价值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遵循理论与历史相统一的逻辑顺序,具体分析了个体劳动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再转化为社会公共价值的必然过程,深刻说明了这些转化的前提条件、根本原因和实际作用等。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阐明了综合运用这三种价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5.
6.
剩余价值概念的适用性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剩余价值概念有两种含义,但以第一种含义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为常见.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以后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一直存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人生价值大小及国家财力强弱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7.
张雅丽  翁志勇 《兰州学刊》2004,1(4):212-213
21世纪是知识君临一切的时代 ,在如今的新经济时期 ,它是企业获取利润的主要源泉。在以知识、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资本作为一种知识经济时代最为重要的资本存在方式之一 ,是一种首要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战略资源。知识就是财富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知识资本对于社会财富的创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进而使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徽派盆景之乡卖花渔村素有盛名,其代表作游龙式梅桩在梅界独具风格。李静先生对该村的历史兴衰娓娓道来,并对她的未来给以殷殷关注。 五言八句旧体诗如今喜吟者寡。《川行记》作者于一路巅簸中顿有所悟,偶有所发,虽不甚工整,却清朗可读。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价值的存在是客观现实。剩余价值是社会化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产物。它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其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体现着共性与特性的结合。剩余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价值规律作为共有经济规律而存在。它服务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10.
北欧印象     
黄山市赴瑞典友好演出团在黄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新方带领下,于2008年9月16日从上海出发,途经荷兰阿姆斯特丹,17日抵达瑞典瓦拉市,先后在瓦拉、Saffle、哥德堡做了3场演出,于21日返回。本文为作者在此期间的的所见、所闻、所感……  相似文献   

11.
王青 《云南社会科学》2006,2(4):129-132
中国现代诗学的建构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伴随着西方文艺理论与文学思潮的译介,中国知识分子对西学产生了持久的热情。由于中国特有的文化、社会语境的制约,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作为异质理论的西方文学批评,在引进过程中发生了变异,这恰恰说明了接受者的主体精神。以印象批评作为研究个案,探索西方文学批评中国化的过程,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家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显示出会通、变形、创造的品格,以及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生态空间的建构,希望能对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文学批评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选自重庆市和成都市的355名流动和城市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从外表外貌、性格、行为习惯、学习和人际交往5个方面考察两个群体元刻板印象的内容和准确性。结果表明,流动和城市儿童均持有相对积极的元刻板印象,但两者的元刻板印象准确性不高,这反映出改善群际关系,增进成员理解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3.
新闻传播学中刻板印象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露 《云梦学刊》2010,31(3):152-155
“刻板印象”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已有20年。在这20年中,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媒介内容中的刻板印象、使用刻板印象的原因及其效果、刻板印象的突破和“反用”、具体媒介工作流程中的刻板印象。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在刻板印象与媒介关系的研究中似存在如下两个尚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对什么是“刻板印象”的界定有待廓清与统一。仅从媒介内容归纳刻板印象的内容,多少有误用概念之嫌,既不能全面揭示特定时段中刻板印象的内涵,也无助于深入探索媒介与刻板印象的复杂关系。于是,如何在廓清概念的基础上,揭示刻板印象与媒介的复杂关系,也就成了当前另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云南印象     
10月中旬。随省社科联组织的考察团赴云南学习考察,时间虽短,印象极深。那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共有26个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那是让人的心灵得到洗濯、对自然产生无限崇拜、敬畏与感恩的地方,登上海拔3000多米,隔着数百米的高山草甸,眼前雄峻的玉龙雪山突兀拔起融入蓝天,你会深切地感到山与天、人与天是如此的接近,从雪山融化汇集的清澈溪水匆匆流向丽江古城,滋养了一个神奇的纳西民族;  相似文献   

15.
无锡印象     
无锡这个城市的名称很有意思,原以为那个地方有金、银、铜、铁诸金属,唯独缺锡,故名无锡。直到这次有幸参加中共黄山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和市农委党委联合组织的赴无锡学习考察的培训班,才知道了无锡这个名字的真正来由,无锡已有3200年的历史了,在那儿的古代,纷争不断,当时的兵器多用锡做成,当地的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因此人人都有一种“有锡兵,无锡宁”的看法和憧憬,慢慢地,安宁的无锡就成了那个城市的名字了。  相似文献   

16.
论价值、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素芳 《江汉论坛》2002,1(11):26-29
价值,是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以货币价格相对表现出来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体现的是商品所有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创造,物质生产要素和一切不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市场经济的分配就是价值分配,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由价值规律支配的市场价格就是对商品所有者经济利益分配的手段和实现形式。价值、剩余价值、资本,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7.
"一想到管理者就想到男性"的管理者性别刻板印象具有普遍存在的特征,这种性别思维定式会对组织中女性管理者的晋升、组织自身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产生重要影响,而由此引发的扩散效应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公平与效率,对其影响的充分认识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盈利的资本家是不能存续的。资本盈利,经常来自剥削劳动,但资本盈利首先或主要靠资本家的管理劳动,这是客观事实。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把资本盈利完全视为剥削的结论是不成立的。但是,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论所揭示的资本盈利规律、揭示的资本家在利己动机驱动下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却是正确的。本文在肯定马克思理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对资本获取盈余价值、相对盈余价值规律做出科学阐释。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民族刻板印象进行了调查。被试对汉族人和泉古族人形成的刻板印象以正面与中性的印象为主。被试认为,汉族人最主要的10项特征是爱吃菜、勤劳、团结、小气、自私、爱国、朴实、节俭、爱喝酒和追求享受;蒙古族人最主要的10项特征是勇敢、凝聚力强、游牧、爱喝酒、野蛮、高大强壮、擅长摔跤、好客、好斗和能歌善舞。  相似文献   

20.
刻板印象是社会心理学界一直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20世纪后期认知心理学的高速发展,其研究成果不断丰富。本文主要论述了内隐刻板印象的类型,测量方法及近期的研究动向,并提出了在该领域以后的研究中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