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黄庭坚诗的艺术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诗歌范式形成之后,宋代诗人对传统与创作的关系,表现出极为矛盾与复杂的态度。严羽说:“国初诗人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澹处。至东坡、山谷始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沧浪诗话·诗辨》)指出北宋诸家诗与唐诗的渊源关系,对苏轼和黄庭坚诗则以为它们是新创,一变唐诗面目。山谷诗固然艺术特色鲜明,最能代表宋诗,其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受家学和同代诗人的影响。我们若不认识其复杂而特殊的艺术渊源,便不可能确切地认识…  相似文献   

2.
张秀娟  赵平垣 《理论界》2009,(12):135-137
模仿第一次出现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意义已经相当复杂了。本文尽量避开对模仿概念的纠缠.而从理解模仿论的文化背景切入,以文化人类学家格尔兹倡导的“厚描”作为方法论,力求尽可能地接近模仿论在流变过程中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3.
杨文圣 《东岳论丛》2004,25(1):170-172,176
创新不同于一般的重复性实践活动,而是创造性实践,是实践的精华所在。创新使实践的本质从大量日常的、重复的、简单的实践中提升出来,体现了实践的自由自觉性的特征。说创新是创造性实践,主要体现在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是人的类特征,创造性实践是创新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过程等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通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种修辞手法构成要素之间的特点和创新方法,认为通感的构成是以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作为基础,其方法就是增加组合词语之间的语义跨度,使本体接纳性质上不可能的乙感觉特征,通感思维是异中求同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5.
学校管理艺术是探索学校领导管理活动奥秘的钥匙,不同的学校管理艺术会产生不同的管理效果。因此,管理者不但要运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而且还要依靠自身丰富的经验和直觉判断处理问题,选择和运用灵活多样的管理方法,采取机智灵活的技艺,以期达到最佳的管理目的  相似文献   

6.
贾岛是中晚唐之交专攻五律而取得较大成就的诗人,他对五律形式方面的探索,在丰富五律表现力和创作技法的同时,也奠定了晚唐五律创作的基本模式并为众多诗人所师法,其中对仗技巧尤为后人所推重.贾岛五律的对仗特色主要表现为化僻为常、化顺为倒、化情为景、化骈为散、化工为宽、化巧为拙、化常为奇等几个方面,对于律诗由唐风向宋调的转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胡敬君  何龙萍 《云梦学刊》2011,32(1):103-106
外贬岳州是张说政治上的失意期,同时又是其诗歌创作的丰收期和繁盛期。张说的岳州诗题材多样,内容广泛,不仅描绘出了岳州壮丽妩媚的湖光山色,抒发了深沉的怀乡恋阙之思和凄清孤寂之情,也真实记录了唐代岳州的民俗风情,艺术上代表着这一时期整个诗坛创作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8.
送别诗在曹魏时进入了关键的发展阶段 ,突破了描写游子思妇离愁别绪的局限 ,把个人生活与广阔的社会联系起来。西晋士人将玄学素养展示在送别诗中 ,抒写离情别恨成为体验人生的重要机会和媒介 ,在形式上多采用新颖的五言诗。东晋后期景物描写成为送别诗的有机成分 ,对大自然的亲和与欣赏取代了以深奥的玄谈来超越离别痛苦的表现方式 ,并最终影响了唐代送别诗的写作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韩孟、元白两大诗派叱咤诗坛风云之际,刘禹锡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的艺术品格,没有在两大诗派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丧失本真、盲目趋同,最终凭借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勤奋的艺术实践,成为足与两大诗派相颉颃的一支异军。刘禹锡对唐诗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题材领域的拓展与发掘、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完善等三方面,而这正是奠定其历史地位的三块基石。  相似文献   

10.
黄仲则是乾嘉诗坛上有名的诗人,他接受李商隐诗艺所形成的感伤诗美在盛世繁响中特立独行,在诗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相似文献   

11.
意境诗的形成、演变和解体——兼论新诗不是意境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家乡 《文史哲》2004,3(3):51-58
意境美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演变的。意境的原初义是生于象外的"真意之境",其中包含着宇宙和人生的先验的真谛;它滥觞于魏晋时代的言、象、意之辨,并接受了佛禅之境的影响。意境的引申义是"情景交融之境",其极致是"妙合无垠"。意境的引申义逐渐压倒了原初义而广为流行,这种演变反映了古代诗歌创作面貌的变化。"真意之境"多见于唐诗,尤以孟浩然、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最为突出。"情景交融之境"多见于宋词,豪放派的苏轼和婉约派的李清照等皆有典范之作。元明散曲开始放松对意境的追求,转而注重俚俗化的明快和风趣。清末梁启超、王国维的意境说标志着古典意境说的终结。梁启超提倡的"新意境"主要是指西方传入的近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远离了意境的原初义和引申义。王国维在承先启后的意境说的系统建构中也显出难以避免的尴尬。新诗诞生初期以直抒胸臆方式表达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宣告意境诗的解体。新诗的基本发展趋势是现代意象诗的建构。现代意象诗以突出诗人的自我意识为核心,在总体上与古典意境诗大异其趣。但意境美仍应加以继承,作为现代诗美的构成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视觉文化转向的崭新语境中,视觉媒介参与塑造中国新诗生态,视觉传播成为新诗传播的重要形态。“语—图”关系的调整,构成了文学发展的重大挑战。文学与摄影本质属性的差异,造成了摄影文学内部两种表意符号的交锋,而图像和文字的张力构成摄影文学艺术探索的内生动力。宽泛地讲,“诗画传统”可以视为诗歌艺术与视觉艺术互动的历史。在诗歌与摄影的密切互动中,可以抽绎出诗画传统变异性演进的潜隐线索,摄影诗歌的“诗意图式”中仍然可以辨认出传统图式嬗变的痕迹。对于现代诗人来说,传统诗画艺术是可资借镜的样式,诗画传统的复活和承续是现代诗人推进新诗视觉传播的主动选择。在借助图像提升诗歌传播效果的同时,要缓解文学与图像之间的对立和矛盾,避免诗意放逐和深度削平等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3.
彊村被近代词坛尊为清季词学之大成者,其词学吴文英,又学苏轼。以微言寄托忧国之感,柔厚而深涩,意隐而不露。在意象锤炼方面极意求工,特别注重借特定物象来抒发幽深之情。又注重词境创造,一些写景之作,或由景抒情,或融情于景,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彊村性灵高洁,襟抱冲远,其词冲淡醇雅,格高意远,词品极为高致,不愧为结穴千年传统词的殿军。  相似文献   

14.
中国艺术家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的和谐为宗旨的中国哲学,渗透到艺术创作的精神领域。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书法和诗歌,体现出传统哲学生命理念中强调个体生命和精神自由的精髓,两者在含蓄蕴藉的审美旨趣上相互融通,书法作品给诗歌意境的阐发和拓展开辟了无尽空间,诗歌意境对于书法创作进行了诠释和解读;同时,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两者又大有异趣。研究二者的关系,对于书法和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惠特曼和威廉斯均是美国诗坛上的泰斗。他们的诗歌在艺术形式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二人均倡导自由诗体;主张运用美国本土语言,表现美国自己的东西;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音乐美感以及色彩的运用。惠特曼在多方面影响了威廉斯,威廉斯在深受其益的同时,多方面发展了惠特曼的优良传统,从而成就了自己在美国文坛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王维是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集大成者,悟禅和禅境是王维诗歌意境生成的基本途径和主要特色。“玄妙空灵、清淡悠远”的意境的生成是王维由精神宇宙到艺术宇宙的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过程。  相似文献   

17.
董迎春 《浙江社会科学》2013,(1):135-140,160
现代诗歌书写当下的困境与误区之一表现为对汉语诗歌的想象、想象力的淡化、忽略。倡导诗歌的幻想、幻想性,有助于深化想象力的培育与诗意表达的艺术可能,强化现代诗歌表达中的艺术之魅、神性之美。幻想成为当代诗学的重要概念、范畴,推动当下汉语诗歌的诗学建构与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的咏史诗与他的人生遭际,尤其是宦海沉浮密切相关,反映了他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人生思想的转变过程。其诗议论色彩浓重,在某种程度上是晚唐史论诗的滥觞。  相似文献   

19.
大后方诗歌研究的滞后导致人们对大后方特殊的诗歌观念的忽视。从抗战时期大后方诗歌情感内容的探讨、诗人创作路向的选择、诗歌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以及抗战诗歌艺术缺失的批判等角度展现大后方诗歌观念的概貌,对现阶段科学解读抗战时期大后方的诗歌观念及其艺术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南北朝闺怨与宫体诗别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唯一 《船山学刊》2003,(3):100-103
闺怨诗是与宫体诗完全不同的一种诗歌,闺怨诗以写情为主,纯洁、健康、真实是其基本要求;宫体诗则是以描写女性服饰、体态为主,尚形似、声色、淫放、艳丽是其写态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