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和举措。作为边疆民族地区,西藏当前城镇化率仅为25.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0个百分点、低于西部地区约20个百分点。西藏的城镇化存在着许多显著特点和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西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传统的农牧社会,地广人稀,生态环境脆弱,城镇发育能力弱,城镇经济欠发达,拉动人口就业并向城镇聚集的能力非常有限。同时,城镇化、人口发展以及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等问题聚集叠加,对西藏城镇化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西藏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具有自身的新意和特征,其发展路径体现在发展目标、动力机制、产业支撑、空间布局、发展核心、发展模式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基于“三化同步”的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求解"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也对我国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三化同步"是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三化同步"导向的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关键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依据本地区实际,在中心集聚型、资源开发型、旅游依托型、农业产业化型等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城镇化路径和生态移民型、限制开发型等以生态安全为中心的城镇化路径中做出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农村金融转型助推新型城镇化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蒙 《江淮论坛》2013,(5):31-34
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和民间资本,为此,农村金融转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简要阐述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困难和挑战,对如何做好农村金融转型,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杨丛丛  李强 《南方论刊》2016,(4):25-26,47
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载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成功经验要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必须抓住发展机遇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道路。立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实际发展情况,本文提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西部城镇化路径:理论探索与现实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城市化道路选择的理论发展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 ,一方面要看到城市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主要体现 ,另一方面 ,也不能“唯城市化”。西部地区在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上 ,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资源优势 ,选择新型的城镇化模式 ,创建绿色城镇 ,并由此带动相关的绿色产业。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深刻的制度变迁,也是各国区域发展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整体进程不断推进,优化了城乡经济结构,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但地区间城镇化发展不均衡,中西部地区明显滞后于东部地区.其制度因素在于:改革执行进度不一,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外部发展环境缺失,欠发达地区难得实惠;政府政策倾斜有别,贫困地区缺乏支持.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均衡发展,必须打破原有制度"锁定",作出合理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7.
加快推进高水平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是福建当代现代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历史任务。福建省高水平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推进福建省高水平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一体化"发展既是福建省资源和环境约束日趋强化所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理论与实践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上述考虑,文章重塑福建省高水平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一体化"互动机理和耦合度协调模型,并运用耦合度协调模型测度福建省九个地区的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一体化"水平,得出福建省九个地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基本未达到协调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主题之一,而经济发展差异将会在这个主题中永远地存在下去,因此,区域经济差异成为区域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福建省欠发达地区发展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及对策建议: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投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构建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人才体系、完善对口帮挟制度等.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包括城市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两个部分。新型城镇化的中国特色,是追求以人为核心、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完全城镇化,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与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的"三化"同步式城镇化,是统筹城乡、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双向共进式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宗旨是以破除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为手段,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发展目标是多维的,既有经济目标,更有社会目标、生态目标。从经济目标看,要激发投资、消费需求,发挥扩内需的巨大潜力,注重稳增长与调结构的有机结合;从社会目标看,重点是改善民生,提高农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水平;从生态目标看,要着力保护生态环境,使新型城镇宜居乐业。  相似文献   

10.
赵润田 《东岳论丛》2012,(11):172-176
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关键是遵循城镇化规律,把握城镇化特征,处理好城镇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本文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分析探索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规律,总结欠发达地区城镇建设遇到的问题,在思想认识、规划引导、产业支撑、完善功能、政策激励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欠发达地区加快城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主要引擎。当前民族地区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正处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加速的发展时期,更加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  相似文献   

12.
产业组织模式不合理是制约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探寻和采用新型的产业组织模式是西部地区新时期发展的客观要求。基于发展伦理视角,全面审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组织模式。因循环产业集群具有特殊而深刻的价值意蕴,必将成为西部产业组织模式演进的重要方向。只有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的协同机制,破解集群生态链中的技术和效益问题,强化集群的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复能力,健全完善集群管理服务体系,才能确保循环产业集群的高效有序运行与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欠发达地区的精神脱贫与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欠发达地区精神脱贫的过程中,文化建设是一条根本的路径。应该通过文化建设,建构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并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新型文化,实现现念重构和文化转型,以繁荣和发展的先进文化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4.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河南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是时代的要求,关系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全局.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正在迈向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率先现代化的新阶段。论文利用研究提出的新型城镇化临界标准,对江苏省新型城镇化的现状格局进行了分析,对江苏新型城镇化阶段区域发展的新背景进行了简要梳理。在系统梳理江苏不同阶段、不同计划与规划提出的区域发展格局核心脉络基础上,按照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从区域层面、重点地区和城市发展层面等提出了江苏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功能和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的扩散已成为一种必然。对于传统农业地区,城镇化的关键在于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对城镇化的路径和推进机制做出切合实际的选择。在这方面,山东省平阴县孝直镇借助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模式为研究分析此类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17.
旅游业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促进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的融合发展对革命老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革命老区旅游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城镇建设、环境优化、安置人口和产业发展等促进作用。根据革命老区的资源特点提出的旅游业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三大模式:红色旅游新村模式、红色风情小镇模式和红色旅游综合体模式,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和可实现性。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目的就是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从而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这必然需要新型城镇化着力提高其内部的承载力,深入推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融合,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相辅相成。街镇工业走廊作为长寿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其"依城建园、以园聚产、以产促城、以城优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街镇工业走廊内各镇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该区域内的园区建设业已基本成形,产业支撑作用也日渐凸现,城镇开发有序推进,统筹城乡效应也逐步显现,并基本实现了区域的产城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巨大的资金需求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但从目前来看,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土地出让金以及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收入为主的传统融资模式仍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地方政府债务高企也是在传统融资模式下形成与发展的,因此,从传统城镇化融资模式出发对于发现并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从传统城镇化融资模式出发,基于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新型城镇化在较大程度上扩大了地方债务规模。三个传统融资方式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地方政府是出于地区间竞争主动负债。随时间推移,相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更大。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地制宜治理地方债务等方面提出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作为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向现代化迈进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以GDP为主导的"硬环境"发展模式也显露出很多问题。文章认为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城镇的"软环境"建设,是缓解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时,针对西部民族地区特殊和复杂的情境,经济和社会多重评价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走出一条独特的民族地区城镇化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