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军  杨倩云 《江海学刊》2023,(5):138-147
数字社会的到来为人的社会化构建了崭新的环境基础,亦为个体尝试多元化的自我再生产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撑。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青少年正在不断尝试突破社会化的既定模式与路径,期待再生产理想自我。“成为UP主”作为青少年具有代表性的新型自我再生产实践,不仅重构了其在网络空间中的身份角色,更彰显出对既有社会化秩序的抵制。在这一再生产实践进程之中,由于信息环境的趋同,维持社会化秩序的主客体行为集成逐渐消散,自我再生产的线性时间秩序发生紊乱,社会化的互动圈层也因“从身体到技术”的基础骤变而无序扩张,社会化过程长期以来积淀的“二重性秩序感”在个体的数字化生存中渐趋瓦解。社会化秩序感的消解意味着个体成长过程的规律性与可预测性大幅降低,青少年在获得较多成长自主权与自由的同时,也面临着成长过程的深度不确定性,如何为青少年在愈渐无序的成长之路中寻找到相对健康确定的社会化方向,是数字时代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论学校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ack认为,每个新生儿都有威胁社会秩序的潜在可能,因此,任何一个社会都不会对他不予引导而任其自由发展。人类从“自然人”发展到“社会人”,其一是以其具有的生物遗传特征为基础;其二,得益于后天的教化和学习。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青少年时期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个人社会化发展遵循的基本规律,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担负的责任和作用,社会潮流和亚文化对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影响以及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如何在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继续自身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主义”一词的始意,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阐释,社会主义无不以社会化为其本质特征。社会主义通过社会化对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进行历史否定。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以国家化社会主义否定社会化社会主义,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思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使社会主义以更加健康的形象走向21世纪,必须抛弃传统的国家化社会主义模式,回归社会化,走社会化社会主义之路。“以社会为主义,为社会而主义”,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面社会化,是社会主义走向新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本文运用 5次大规模调查所得的资料 ,以同龄非独生子女作为参照对象 ,将青少年问卷与家长问卷相互对比 ,从性格特征、生活技能、社会交往、社会规范、生活目标、成人角色、自我认识等方面 ,描述和分析了中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研究表明 ,从总体上看 ,城市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是正常的 ,他们与同龄非独生子女之间在社会化各个方面的相同点远多于相异点。文章还根据研究发现 ,提出了“消磨—趋同”、“变异关键年龄”、“社会交往补偿”等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对早期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由于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结构在不断加速分化,使旧有的社会规范不断受到冲击,而新的社会规范体系有待建立。这就使得青少年在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中无所适从、迷失方向,从而带来早期社会化的困境──造成社会化的偏差、失败及种种病态现象,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青少年犯罪。近些年我国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所占比例占70~80%的严峻现实①,无疑表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与社会化过程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一、早期社会化的特点及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社会化和非社会化的基本规定和理论依据,社会化和非社会化的相互关系和社会作用,社会化和非社会化的辩证统一理论的现实意义等内容。指出,社会历史过程既是社会化的过程,又是非社会化的过程;人既有趋同于社会的倾向,又有分离于社会的“私有化”的倾向;社会化社会历史产生“合力”,非社会化使这种“合力”回归到主体并使社会历史必然性得以自觉实现。总之,人的社会化和非社会化犹如社会历史发展的双翼,只有从这两方面的统一去理解社会历史活动,才能真正理解和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的主脉。  相似文献   

7.
关于学校公民教育的内涵——兼谈学校公民教育的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意识的形成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基础,“政治社会化”是其中重要的方面,而学校在青少年个体政治社会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程士强 《河北学刊》2022,(5):180-187
元宇宙作为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必将引起网络空间结构的深刻变革。网络信息空间曾经是以高度流动性、身体不在场为主要特色的缺场空间,而元宇宙则凭借新的技术手段打造三维拟真场景和身体高度涉入的沉浸感,从而对互联网缺场空间形成重构,使网络信息空间进入到“虚拟在场”的空间状态。元宇宙空间已经不仅是一个用于快速传递信息的节点间网络,更是一个有明确物质载体的数字地域共同体。网络信息空间变得具有更多城市空间的属性,网络信息空间中的生产活动越来越像城市空间生产。从元宇宙“虚拟城市”的早期案例中可以发现,其既有资本主导、投机炒房等空间非正义的一面,也有用户自主参与、区块链去中心化等空间正义的一面。要实现元宇宙的空间正义,进行共享的、均衡的空间生产与分配,就必须超越数字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9.
聂春华 《中州学刊》2012,(5):198-202
环境美学虽以"环境"为其学科名目,但在对西方传统美学的反思中,身体问题凸显为环境美学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环境美学在阿诺德.伯林特那里是由主体走向身体的一元化思路,在艾伦.卡尔松那里则是从身体走向主体的二元分化思路,两者都是对传统意识哲学忽视身体的一种反思,使身体成为内在于环境美学自身的一个基本问题。身体的原始在场而非主体意识的在场成为环境美学各种讨论的前提,也激发了审美经验研究从感知的元素分析走向了注重各种感知之间的关联阈。环境美学对审美描述和元批评的关注表现了这门学科对传统美学的表述问题的焦虑,而审美描述与传统美学话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能激发感知者和读者的身体"在场感",并实现审美经验向审美理论的过渡。  相似文献   

10.
立足于当前社会的全球化、信息化和个体化背景,以涂尔干的《自杀论》为代表的传统范式其治理的有效性及路径理应被再诠释再反思,而以现代性为核心的主体危机视角正是对其的有力补充。网络“约死”的戏仿化特征,其所具备的非传统的嬉戏特质与仿效特质,既是对抗生命价值全面物化的一种方式,又是生命价值全面物化的一种表现,这也正是当代青年将自杀行为工具化、私人化和享乐化的主体危机体现。同时,正是其背后呈现的网络场域的“空间-幻象”二重性,一方面其空间实在性是私密交易与互动关系的技术基础,又是缺场经验对在场支配的合法性可能;另一方面,网络场域的幻象性更是享乐本质的“真实”,二者通过主体认同的纽带进一步扩散,才得以形成对自杀话语的响应并促使“约死”群体的自我确证。因而,想要治理这一消费生命的时代病症和吊诡逻辑,就必然要回归主体意识的治理,积极开展对抗“平庸之恶”的行动和持续进行哲学家式的“苦行”。  相似文献   

11.
张白茹 《学术界》2005,1(5):208-212
环境是影响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校园环境是青少年道德行为赖以形成的“德育场”,社会环境则决定着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程度和水平。以学校为基础,以现实为维度,与社会影响同步教育,充分实现青少年德育环境因素的功能耦合与提升,是当前青少年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工厂制度是资产阶级维护生产秩序的权力装置。身体作为一种能动的物质实在,是工厂制度的承载物和驱动力。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青年恩格斯从身体视角对工厂制度进行了深度剖析。工厂制度的全部就是关于在空间中规训工人身体所呈现的种种身体“景观”。工厂制度通过技术赋权、时间掌控、空间封锁和纪律威慑,使工人身体在劳动场域和生活场域呈现出工具化和节奏化倾向,陷入了“苦难窟”,时刻处于“监视”之中。工厂制度的全方位规训,促使工人身体发生转向,塑造了完整意义上的革命化身体。身体的革命化催生着工人的身体反抗。工人在对身体的体认与社会的“沟通”中实现了身体认同建构,在身体反抗意识觉醒中回归了身体主体性,在身体反抗行动的在场中推动着身体走向解放。  相似文献   

13.
郑中玉  刘耳 《兰州学刊》2008,(2):95-97,91
人类的交流总是定位于一定的时空情境中,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类超越要求身体"在场"的局限,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联系、协调与社会控制的过程.文章从交流媒介技术的变迁出发.试图分析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社会互动的实践状态,并具体关注身体"在场"、超越"在场"与"地方",以及"在场"与"缺场"相交织的时空框架下人类的社会互动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工业革命以来迅猛发展的生产力为人类带来了"公地悲剧"的副产品,生态法律责任的个人化是人类化解"公地悲剧"的最初努力。但由于生态法律责任的个人化面临诸多困境,从而为生态法律责任的社会化提供了运行空间。然而,生态法律责任在走向社会化的同时,亦面临诸多困惑。文章试图以生态法律责任保险制度为视角,探寻生态法律责任的社会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资本下乡是多元主体围绕自身收益最大化进行博弈的过程。在田野调查中发现,S村农民在多重博弈中整体上处于“缺场”状态。一方面,基层政府资源配置向工商资本倾斜,资本攫取了农民用于自身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源与政策资源,农民处于“显性缺场”状态;另一方面,工商资本与村庄、农民互通不畅,资本按照“市场逻辑”推进生产经营管理,成为与村庄发展脱节的“飞地”,割裂了农民生产与生活协同的有机空间,农民处于“隐性缺场”状态。基层政府需要以“严格准入—动态监管—规范退出”为政策主线,建构“全过程”农民在场的治理体系。事前协同农民审查,实现预警防控;事中依托农民参与,推动常态监测;事后及时纠偏补偿,维护农民利益,使国家自上而下的资源供给与农民自下而上的需求偏好系统耦合。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化的巨大作用是通过政治社会化方式来实现的。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伦理政治观。建立在以“礼”、“仁”结合为本体的政治哲学基础之上的伦理政治观,不仅包含着政治意识、政治价值、政治心理等方面的内容,而且其本身就是政治的最高原则。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社会化过程集中体现为儒家学说的传播、延续、变化和发展。传统政治社会化的深远影响启示我们,文化的因素对于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鹏 《理论界》2006,(11):103-104
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择业中的“精英意识”与新时期社会对其“普通劳动者”定位之间的冲突,采用不完全社会化的理论视角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对策思考中提出根本解决这一问题要从青少年的社会化入手,平民教育是当前社会的要求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影响是文化传承的断裂、传统权威的瓦解以及人际关系的冷漠。因此,我们应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三方面齐抓共管,采取多项措施减少这些影响对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9.
网络空间:概念、特征及其空间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空间是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从社会空间中延伸和分化出来的新的空间形态,社会性是其根本属性。网络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体现了人的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作为一种“虚拟的实在”,网络空间中的自由体现为一种“有限的自由”,网络空间中的交往体现为一种“无中心的交互”,网络空间是一种“流动的质”。在空间归属问题上,不能简单地指认网络空间“是”或者“不是”公共领域,而是要积极发挥网络空间的公共领域之功能,建构良好的整体空间秩序。  相似文献   

20.
殷文 《广西社会科学》2006,(11):172-175
社会新闻中的不良镜头所建构的社会拟态环境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的社会新闻受众群体的社会化产生了不良影响。社会新闻中的不良镜头产生的根源是新闻场域被经济场域侵入而产生的“共谋”效应。不良镜头的传播,会使青少年产生认知、情绪上的负向反应甚至脱敏,误将拟态环境解读为真实环境,从而对其社会化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