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网络新闻文本符号互文分析——以视频新闻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费斯克的"三个文本理论","文本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符号或符号集"。而网络新闻文本则是巧妙借助网络时代的思维对各种视听等多种符号进行编辑和组合,从而满足了在网络文化消费环境下一定人群的体验快感。这正是网络新闻文本利用网络技术和丰富的文本符号进行新闻报道的优越性体现。而构成网络新闻文本的符号间互文性正是该文所探讨的缘由所在。 相似文献
2.
民俗文化是指具有同质文化特性的聚居民众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创造并代代传承的风俗或习惯。民俗文化具有传承性、变异性等特质。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的融汇枢纽,中原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阿拉伯文化等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多元文化局面。在此多元文化场域下,新疆民间故事的互文性特点尤为突出,集中体现在其民俗文化融摄了多元文化因子,从而使其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民俗形态。 相似文献
3.
葛兰西文化霸权学说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互文性观念为视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互文性视阈来看,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学说与约瑟夫.奈提出的文化软实力有着密切的互文历史关联,它们在重视文化与意识形态及其社会功能方面具有相似性。建设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中国增强综合国力、实现民族复兴的迫切要求,在文化霸权理论中,葛兰西对市民社会地位的强调、对"民族—人民的文学家"作用的重视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广告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跨文化再创造的过程,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美学策略,才能达到翻译上的功能对等,再现广告中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5.
于金红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4):114-115
以近年来较流行的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为指导,从文本互文和文化互文的视角对美国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进行了解读。在文学研究中,互文性不仅指文本和其他文学文本之间产生的互相影响和互相借鉴,还包括文学文本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环境等的关联,因此,互文性不仅仅对文学传统有包容性,对文学研究视野的拓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可能。通过这独特视角下的解读,笔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莫里森作品中的人物的特性,作者语言的力量,及她的作品在当代美国文坛和世界文学界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学经典的解构与重构是消费时代的文化表征之一。当前,文学经典的"经典"地位不断地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同时,真正的经典所具有的"经典"地位又在这种挑战中得以巩固,并重新生成了新的意义。文学经典的"经典"意义就是在解构与重构的矛盾统一中不断生成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在酒楼上》与《水浒传》述写林冲故事的相关章节构成互文性关联,这一互文关系不仅建立在文本表层的环境描写和叙事结构上,也根植于文本深层吕纬甫、“我”、林冲以及鲁迅四人的内在联系上。通过《在酒楼上》隐藏的《水浒传》文本,一方面可以看到鲁迅个人伤痛的抒发,另一方面也能探寻到鲁迅对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水浒“游勇”的命运影射了革命知识分子的命运,《在酒楼上》的真正主人公“我”最终走上了继续抗争的道路,体现出鲁迅永远革命的斗志。 相似文献
8.
杨平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41-143
文学作品中常常会融入特定的文化意象,不少儿童文学作品也不例外。由于文化存在地域和民族的差异,这些原本十分受欢迎的作品在异国却不受待见,这就要求在儿童文学翻译时对其中的文化意象进行重构。从符号学的角度对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问题进行讨论,则为文化意象的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赵元任所译的儿童文学作品《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中所采取的重构文化意象的方法,以求能为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者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9.
10.
11.
石冠辉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7):178-180
从比较文学角度,运用互文性理论分析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小说《瑞普·凡·温克尔》与外国神话传说尤其是中国故事——王质遇仙的互文关系及其共同审美心理根源。在人类社会同一发展阶段上,不同民族,由于面临共同的生存发展问题,必然存在心理过程的一致性,在文学上,则表现为相通或相似的文学现象,并呈现共同的审美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互文视域下的文化意象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文化意象并不是孤立的语言符号,它在本质上具有互文性。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一个文本的构成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这就意味着,文化意象同样是由文化意象的语言符号及其文化所指之间依存联结构成的,是语言符号和文化意义化合而成的结果。文化意象的互文本质揭示了文 相似文献
13.
互文理论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研究俄国学者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来的,现已发展成一种后现代文本策略。其基本实现手法有引用、用典、拼贴、模仿、戏仿等。在介绍互文理论的基础上,从人物、主题和叙事手段三方面分析了《时时刻刻》与《达洛维夫人》这两部小说之间的互文特征,指出前者是对后者的有意识的互文,是坎宁安对伍尔夫意识流创作的献礼。期望能够对读者有意识地阅读这两部互文经典作品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的创作明显受到了《水浒传》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互文"关系。《水浒传》构成了认识《红楼梦》的重要"前理解"。《红楼梦》研究中若干争议性问题,置于这种互文关系中理解可以得到有效阐释。分析《红楼梦》在人物形象设计、结构安排、主旨寄托等细微处借径《水浒传》,探察其主旨并非专在表现男女爱情,而是一定程度上含蓄表达了对当时朝廷主流话语的逃离,特别是借助青春女子们的人生悲剧寄托了现实社会中曹家所遭受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委屈,表达了作者的愤慨。 相似文献
15.
韩海琴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5):89-91
互文性的写作策略是福克纳创作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有益尝试,其创作凸显了作者对文学传统和以往作品的利用和模仿,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否定颠覆和创新发展。以《押沙龙,押沙龙!》为个案研究,从文本叙事模式、人物选择和神话模式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以求对文本独特性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6.
以傈僳族刀杆节仪式及其解释系统为研究个案,对节日仪式与民间文学的互文性进行阐释。传说圈、传说与历史的关系、传说对节日仪式的构建都依附于历史与文化的变迁,民间文学在为节日仪式寻求"合理性"的过程中,曲折地反映出传说圈内部各种关系的互动。 相似文献
17.
汤姆·斯托帕德的《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刻意寄生,使两部戏剧呈现出一种显性的互文关系。互文性突破了两个文本之间的历时性界限,通过空间映射,借助读者的想象与认知能力,构建了文本间性隐喻,扩展了文本的话语空间。同时,《罗》剧套用《哈》剧戏中戏的结构,将互文性上升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游戏,使剧中主体游离于主体间性之间,在主体间性之间消解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在参与游戏实践中体验生活、创造生活、回归自由,实现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18.
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基本特征,确切说来,它指的是语篇生成过程中各种语料相互交叉,一个文本与其它文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复杂的、异质的特性。本文通过对文本互文性与文学、文化之关系的观察与分析,指出互文性是文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根本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的意象式结构--以江湖与祠庙为中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湖意象作为人格关怀的象征,映照八股科举制度下士子的种种人格,贯穿<儒林外史>的前半部分;祠庙意象作为社会关怀的象征,表现为真儒名士对政教人心的拯救,以及拯救失效后对世风日下的感慨和无奈,贯穿收煞<儒林外史>的后半部分.意象的转换体现出<儒林外史>创作不同阶段的创作构思转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