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是人们反思工业文明纠正传统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和整体功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现阶段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公众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能力和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只有通过全社会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伟大事业的大发展。公众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出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7,(3):63-72
生态文明建设以维护公共的生态利益为基本依归,而公众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的持久动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已初具制度框架,公众参与的领域不断拓展,参与方式和途径不断丰富,但仍然面临公众的生态环境质量获得感不高、公众参与领域不平衡、公众参与的层次和水平有待提高等诸多挑战,需要以科学理性、依法有序、积极有效作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的基本目标,以利益相关性作为参与公众选择的基本原则,根据公共政策质量要求和公众接受性的需求程度确定公众参与的具体路径,进一步畅通生态治理的公众参与制度渠道,构建协调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3.
工业文明虽然推进了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解决生态问题、优化人类生存环境的有效途径。虽然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但是,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因此,我们在分析公众参与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重要性及其瓶颈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公众参与意识影响着公众参与的程度和范围。提升公众参与意识有助于促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并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和效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进程。发挥各教育阶段在培育参与意识方面的功能,强化公众主体意识,明确公众参与权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公众素养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等培育路径,分层次、多角度地培育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观意识。  相似文献   

5.
当前江西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积极树立公众参与意识,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资源、人口、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大力推动公众参与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公众参与调动实现人力、心理、社会资本的协同耦合,推动政府、企业、居民耦合协同机制的构建,充分发挥公众在环境保护、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依靠力量不应该是任何单一主体,而只能是由政府、企业、公众和环境非政府组织(ENGOs)良性互动、优势互补所形成的社会合力。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作用,保障公众和ENGOs合法有序参与,是形成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合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2019,(6)
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评估应立足于参与过程,选取参与机会、时间、反馈、能力等要素作为主要标准。基于对辽宁阜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调查,发现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不高。为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应扩大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范围,增加参与机会;延长公众参与时间,提高参与效度;完善公众参与的信息反馈制度,提振参与信心;适当提高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认识的深入,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已成为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共识.但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公众参与意识不强、效果不佳等问题.要提高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有效性,应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法律体系,将公众参与融入到城乡规划的各个阶段,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回应机制,完善公众参与评判机制,引导和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相似文献   

9.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件也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我国环境法律法规意识到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增加了公众参与条款.但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公众知情权保护、参与机制及权利保障机制方面尚存在不足,要使公众环境保护参与权有效行使,须创新公众参与机制、拓宽公众参与范围、保障公众信息获取,并且对之提供有效的救济方式.  相似文献   

10.
公共参与视角下的生态治理现代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顺应生态环境问题日趋恶化、公民环保意识不断觉醒的大背景下,政府加快职能转变、提升公共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大趋势.与传统的生态管理体制不同,“生态治理”强调更多的是生态建设目标从单一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结构和功能“四位一体”方向转变;生态建设模式从行政主导向合作共治转变;生态建设手段从刚性命令式向柔性协商式转变.公众参与的理念、方式和路径对于中国在处理可持续发展和进行大国治理等难题方面开辟了一种新的视野,是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当前以环保公共参与为突破口推进生态治理转型,需努力构建实现治理结构、制度体系、运行机制和功能水平等方面的科学布局合理配置,从而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福祉、推动生态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颇受社会关注,并成为政治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公众参与地方立法会对民主建设、政府决策、公民意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不可盲目乐观。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制度存在缺陷,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程度不足,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积极性不高,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成效也不明显。因此,构建完整的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法律规则,完善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积极性,健全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完善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相关理论.然后,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相对成熟的国家的实际操作进行了归纳总结,讨论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一些基本问题.接着介绍了我国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研究情况.最后,指出了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中国快速发展的公众参与实践中,公众有效参与不足问题正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公众参与影响力和破坏政府行政公信力的重要因素。缺乏有效公众参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公众参与制度设计不完善、公众参与操作机制不科学以及官员对公众参与存有顾虑等。推动公众有效参与,需要政府从制度层面建立完善公众参与的信息公开制度、权利制度、程序制度和反馈制度,从机制层面主动预判公共决策中可能存在的参与问题和风险、科学分析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动机和利益诉求以及理性设计决策不同阶段中公众参与的目的和方式,从个体层面强化培育政府工作人员的民主行政理念和公众参与技能。通过多方并举,实现公众参与的有序发展,更好发挥公众参与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4.
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途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崔树义 《东岳论丛》2002,23(4):50-53
公众环境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保护水平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的公众环境意识总体水平还不高 ,并呈严重的“政府依赖型”和“自我保护型”。要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须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确定公民环境权的地位并明确其具体内容 ;二是加强和推进环境宣传教育 ;三是发展环保团体 ;四是建立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五是更新消费观念 ,倡行生态消费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规划从技术手段到公共政策的性质转变,实践中封闭的规划编制程序逐渐成为许多城市规划问题的源头。通过对公众参与功能和外国公众参与实践的分析,我国应增加公众参与的操作性规定,发挥社区组织和居民团体的作用,构建一个开放、透明、包容、公平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程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而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为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构建起在政府主导下的公众参与环保的机制.环保产品的提供需要构建三种机制: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公众参与环保的依据、公众参与环保的原则、公众参与环保机制的静态要素、公众参与环保的动态机制.  相似文献   

17.
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吴上进  张蕾 《兰州学刊》2004,(3):195-197
我们于 2 0 0 3年进行的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表明 :我国目前公众环境意识薄弱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属于较低层次的参与 ,表现为公众参与环保的普遍性不足、制度缺失、效果不佳等方面。为确保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 ,必须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健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8.
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科学发展,建设宜居型城市。政府环境行政的不足决定了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吸纳最广泛的公众参与其中,生态环境的公共性使得城市公众有可能协调一致行动,以绿色生活方式促进家庭、社区、社会层面的生态环境改善。政府应当更加完善有关公众参与的法律和政策,为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现实渠道和切实保障;城市公民应自觉培养生态可持续性行为习惯,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自律、监管、建言献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基于人口问题与价值观局限、偏执的发展战略与狭隘的GDP政治以及权力过于集中与公众参与不足等因素,严重的生态危机带来诸多的政治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公正、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国际压力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强化政府环保职能、完善生态法制、推进公众参与与国际合作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已成为当前生态文明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通过从政府、市场、公众三个层面系统分析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发现生态文明制度尚没有达到优化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遭遇重重陷阱。对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创新生态文明政府管治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市场化推进途径、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制度,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释放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红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