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个重庆"与当代城市美学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为内容的"五个重庆"建设,综合起来可以说是人文重庆、文明重庆建设,不仅体现了在尊重重庆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前提下的创造性,在现实中使广大市民得到了实惠,感受到了城市在外貌和文化精神等方面的快速变迁,而且从理论上讲,也为现代城市的美学形象塑造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2.
城市人文精神是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文明的核心。高等院校在区域科学传播和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骨干和引领作用,是区域内科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的重要阵地。重庆高校应当根据重庆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和科技进步的客观需要培养专业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培育“自强不息、开拓开放”为核心的重庆人文精神方面,重庆高校负有重要的使命与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3.
从森林城市的概念、内涵、以及建设森林城市的核心入手,文中介绍了森林城市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通过比较国内森林城市的建设状况,分析了重庆建设森林城市的差距。最后提出了建设重庆森林城市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重庆大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者实施的持续时间最长、造成损害最为严重的一次残暴的非人道的战略轰炸,不仅给重庆人民造成了极其惨重的灾难,而且对重庆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严重破坏和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造成了大量市民的非正常死亡和流动;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在反对日机轰炸的进程中,也在一定意义上加快了重庆城市地位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张,推动了重庆的城市化进程;激发了重庆人民的无限愤怒和仇恨,增强了广大市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5.
直辖以来,重庆城市建设的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城市品牌形象得到较大提升。为深入了解重庆城市品牌形象在市民和外部观者心中的感知状况,从市民和外部观者的满意度出发,调查分析城市利益相关者对重庆城市环境和内部品牌的感知状况,以期对重庆城市品牌塑造和城市治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直辖以来,重庆城市建设的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城市品牌形象得到较大提升.为深入了解重庆城市品牌形象在市民和外部观者心中的感知状况,从市民和外部观者的满意度出发,调查分析城市利益相关者对重庆城市环境和内部品牌的感知状况,以期对重庆城市品牌塑造和城市治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试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特点与重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应对快速城市化发展引起的诸多生态、环境、健康、安全问题,我国在21世纪初提出了森林城市的概念,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欧美发达国家提出的城市林业理论,创造性地将森林城市建设作为我国城市建设、改造、拓展和管理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系统回顾了我国森林城市建设发展的历程,梳理了我国森林城市建设从宣传发动到宣传发动与规范管理相结合,再从规范管理上升到国家战略的3个发展阶段;从森林城市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建设范围和建设目标4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特点;提出了我国森林城市建设应抓好规划编制、强化组织领导、扩量提质增效、推进森林城市群建设和搞好宣传发动5项重点工作,以期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科学、有序、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制度和经济基础两个方面,对昆山、成都和重庆的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建设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昆山市实行的全民医保政策在筹资标准、财政补助、管理机构、医疗待遇等方面都实现了统一,成都和重庆则将医保缴费标准分为几个档次,不同的缴费标准享受不同的待遇水平。据此指出不同城市应该根据不同城市特点和经济水平,选择不同的统筹模式,最终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重庆城市个案展开分析,从空间层面、时间段、城市主体以及技术体系演变等方面探讨推进近代城市建设的力量,提出“区域”、“短时段”综合研究、“城市人群”以及“城市建设机构、法规与计划案”等研究近代城市发展的多维因子,认为这些居于宏观层面与微观事件之间的要素有助于进一步推进近代城市建设历史丰富性的认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本文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社区建设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并针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且提出相应对策。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社区管理主体单一,行政化色彩浓厚;社区建设支撑体系薄弱;社区意识淡薄,社区参与程度低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对策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现合作治理;夯实基础建设,强化支撑体系;增强社区意识,提高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