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北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建国以来,陕北地区虽经土地改革、人民公社、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林业“三定”、“四荒林地”使用权拍卖和近几年的林权流转,但至今仍有40.6%的集体山林保留在乡、村、组等集体组织。在林地经营方面存在集体林直接经济价值不高、林地生产力低,农民承包意愿不强等问题。陕北地区林业要持续发展,必须以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带动荒山造林,对集体林地分类施策,加快林权证发放进度,尽快实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投资林业的积极性,确保陕北地区林业重点工程减少后,林业投资不减少,林业建设发展的步伐不减慢。  相似文献   

2.
加入WTO有利于发挥陕北农业的比较优势,加快陕北山川秀美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陕北改革,提高陕北农村的对外开放水平。但对农民陈旧落后的观念、农村经济体制、粮食生产、农民素质、农民就业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必须采取加大农民学习WTO知识的力度、加快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对外开放、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秧歌”应是“阳歌”──陕北秧歌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谈及陕北秧歌,人们往往关注的是内容和形式,对“秧歌”这一名称语义却很少考察。从陕北“秧歌”的演变形成过程看,其与南方的秧歌源渊不同。陕北“秧歌”起源于人类对太阳的崇拜,是祭日神活动的民俗化,经历代民间承传而形成。所以陕北“秧歌”应是陕北阳歌。  相似文献   

4.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榆林学院坚持文化自觉自信,以实施“三进”战略、“抓手”战略和“走”出战略为工作目标,把挖掘研究、传承创新陕北文化作为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以用足用话用好陕北文化资源、举陕北文化旗、打陕北文化牌为基本思路和实践路径,提升了大学生文化素质,增强了文化育人正能量,主动担当了推进陕北文化传承创新和服务榆林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社会变迁使陕北传统农村文化发生了断裂,伴随陕北传统农村文化断裂,陕北农民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诸如人际关系开始转向物质化、单向化、冷漠化和僵持化。陕北农民人际关系变化是因为陕北农民的处世哲学发生了变化,所以要为陕北农民建立新的健康的处世哲学,使陕北农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处于良好状态,最终为陕北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陕北农村社会创造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相似文献   

6.
农业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要“产业韧性强”,具体表征为产业适应力强、产业变革力强、产业竞争力强与产业发展力强。农民教育有助于通过培育产业适应力、变革力、竞争力与发展力而赋能乡村产业韧性提升。当前农民教育面临教育体系前瞻性不足制约产业生计韧性生成、教育主体“专家-依附”行为阻碍产业复元韧性锻造、教育活动乡土“祛魅”约束产业功能韧性拓展、教育平台支撑不力阻滞产业过程韧性提升的行动挑战。基于此,应增强农民教育体系前瞻性、加大韧性导向的农民教育制度设计与资源供给,促进农民教育主体观念调适、践行专家系统与农民教育系统并重下的协同发力策略,推动农民教育活动“在地化”连结、转化乡村价值体系,完善农民教育平台多元定位、拓展乡村产业主体“后天建构性”关系网络,以支撑乡村产业韧性水平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7.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这就是陕北,这里黄土丘陵连绵起伏,“大风起兮云飞扬”;“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几十几道弯上几十几条船产黄河在陕北拐了一道又一道弯,黄河滋润着陕北这块土地也哺育着陕北的人民;“民国十七年整,陕北遭了大年成,高梁面刷糊糊,三天上喝两顿。”这是古老的艰难岁月时期的陕北;“陕北遍地都是宝,佳县清洞产红枣。陕北遍地都是宝,神府煤田开发了。陕北遍地都是宝,靖定石油满天烧……,这也是陕北,崭新的蓬勃发展的陕北。陕北就是这样,古老而又神奇,历尽沧桑而又富有生机。一方水…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特色数据库的全面启动下,延安大学图书馆建设“陕北文化专题数据库”是势在必行。“陕北文化专题数据库”是主要采用《CALLS“十五”特色库管理型元数据规范》对陕北多种载体类型的文献进行组织、存储并进行数字化管理。研究陕北文化的范围、收集措施及其具体方式、建设“陕北文化专题数据库”的原则等等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陕北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有力促进了当地社会环境的发展。在生态环境恢复的同时,当地农民亟需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之道。各级政府部门要针对农民的受教育层次模式,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为农民提供实用、有效的知识援助,使农民以更高的自身素质实现更强的生存能力,从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互动。  相似文献   

10.
1935年是陕甘边、陕北红军革命力量迅猛发展的一年。二月陕甘边、陕北特委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敌人对于两支红军和两块根据地的统一深感不安,故决定对陕北进行第二次“围剿”。在反“围剿”斗争中,红军一连解放六座县城,将陕甘边、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引起敌人更大恐慌,国民党蒋介石随之进行第三次“围剿”。这一年,王明“左”倾错误路线也在陕北恶性发展,并进一步发展为肃反运动。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及时纠正了这个严重错误,使陕北成为中共中央、中央红军的落脚点和日后北上抗日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1.
台湾小农经济下农民组织之角色任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长期以来处于小农经济 ,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 ,农民组织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台湾重要的农民组织有“农会”、“水利会”、农业合作社、“渔会”及农民产销班等。台湾农民组织之角色任务有 :上、下游农企业之经营 ;为农民与企业双方服务 ;为农民与有关方面沟通之桥梁 ;实施农业推广与农民教育  相似文献   

12.
“信天游”中女性心理的民俗学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天游”中所表现出的陕北女人在婚姻爱情上的心理和表达方式,与汉文化中心地区有较大差异。其内质既缠绵、温柔,又刚烈、强劲;其表达方式大胆、直露。这些特点与陕北独特的地域文化息息相关。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对之进行研究,希望能有益于对“信天游”和陕北妇女以及陕北地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和核心 ,农民素质的高低对“入世”后农业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只有大力提高农民素质 ,才能全方位应对“入世”后对农业带来的诸多挑战。本文在简要分析“入世”后江西农民素质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指出了应对“入世”挑战农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最后 ,提出了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和措施 ,这就是 :(1)普及义务教育 ;(2 )发展职业教育 ;(3)改善成人教育 ;(4)强化科普教育 ;(5 )实施“绿色证书”制度 ;(6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7)大力增加教育投入 ;(8)努力增强农民体质。  相似文献   

14.
7月6日晚8时58分,全国第一只体细胞克隆陕北白绒山羊顺利在榆林学院陕北白绒山羊教学示范区降生,该小公羊被取名为“亮亮”,英文名“Niche”。  相似文献   

15.
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调整思路及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要把陕北地区经济模式调整放在突出地位。从片面强调“能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向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转变,这是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目标调整的基本方向;从单一的发展能源重化工向强调农业基础、生态建设、能源化工、科技教育综合发展转变,这是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重点的调整;从自然资源高消耗型向自然资源消耗与深加工并举转变,是“十一五”期间陕北地区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方向的调整;从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本地经济与外资经济的分离状态向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本地经济与外资经济的混合结构转变,这是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从片面的考察GDP增长速度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转变,这是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衡量尺度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运用“中国家庭收入项目调查”数据,针对农村不同收入群体,解读农民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因素。得出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对子女教育获得影响有差异。农村家庭收入的提高,可以降低父母因素、性别偏好和健康因素对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但不能降低区域间教育资源不均产生的教育获得差异。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要瞄准重点群体,对准关键要素,通过提高农村家庭收入、促进区域间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健全学生教育资助制度,去除农民子女教育获得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为切实做好农民增收工作.把农民增收项目落到实处,2006年,溧水县将实施农民增收“十大工程”。工程的实施,将带动该县农民人均增收880元,占今年农民增收计划的90%左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力图从红军“北上抗日”方针的提出及实践和当时陕北根据地及红军的存在等方面来说明,红军长征落脚陕北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刘文西人物画作品中所塑造的陕北农民是"主人翁的形象"、"快乐的形象"、"和谐的形象"。刘文西笔下的陕北农民无论是在劳动、休息、娱乐还是在与领袖亲密的交谈中,始终都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刘文西善于捕捉动态的细节来体现生动感人的场景,他的作品不仅是陕北农民自信和坚毅精神的写照,同时,也鼓舞着新时代的中国农民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生活。  相似文献   

20.
延安精神与现代企业精神——延炼企业精神评介麻明正八十年代末,在陕北延安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崛起了一个现代化石油工业企业——延安炼油厂。由于她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誉为“陕北明珠”。在“以油养油、滚动发展”的正确方针指导下,到了1993年,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