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党的历史使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经典论述,我们应该在此指导下,积极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国情,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2.
文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关注对象,本文详细阐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并进一步探索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在中国的创新性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新理论,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时俱进的品质,以及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所具有的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介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社会面临的仍是自二十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继续共存局面。随着资本主义自身进一步调整,资本主义得以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理论尤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资本主义还具有比较大的弹性发展空间下,正面临着新的理论与实践上双重挑战。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壮大却给世界一个掷地有声的宣示: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理论在现今全球化浪潮中其仍是科学的,也将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得到全面验证。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社会转型期,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诸多挑战。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必须以中国梦引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5.
王迪 《现代妇女》2014,(8):51-51
马克思主义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有其历史必然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必须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周银知  吴琳 《现代交际》2023,(11):1-8+1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生态理论中蕴含着一种价值理论,其价值核心规范就是正义。其生态正义思想是一种积极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且这个“中心”并不违背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从唯物史观的维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维度透视现代全球性的“生态非正义”,指出其根源在于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基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提出以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政治变革和社会解放三条路径建构生态社会主义,来避免生态非正义。  相似文献   

7.
张鑫  元晋秋 《现代交际》2023,(10):72-82+123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发轫于资本的全球扩张而形成的世界市场和资本国际大循环,是经济全球化得以形成的根本动因。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资本逻辑和领土逻辑之间的冲突使其国内矛盾激化,由此引发并助长了其同一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得到快速发展国家之间的冲突,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急剧恶化。从经济全球化视角看,筑牢安全底线、提升发展质量、坚持对外开放,应当成为我们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的三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生态危机成为了人类面临的重大事件,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根据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重要战略地位,这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成果上的一个新发展,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的新进展。在生态文明视阈下解读中国梦,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梦"。  相似文献   

9.
刘雨诗 《现代妇女》2014,(12):I0105-I0105
从学习到完善,成就中国梦想。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了,党的十八大顺应实践、时代发展和人民的求把科学发展观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在面临“黄金发展期”的同时,也面临“矛盾凸显期”。这一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极为艰巨。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把党建设成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相似文献   

10.
郑文新 《现代妇女》2014,(12):19-20
美国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批判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生态危机,透过人与自然的矛盾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发挥解决生态问题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设生态文明本质上是建立人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等思想观点,对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启示。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有重的启发,能够促使我们进一步科学认识和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杭州生态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推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时代化和中国化,首先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抓住其实质,要依据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来完善、创新中国的体制发展。中国应当坚持走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而促进经济、文化、政治等的全面建设,促进法治化进程,去建设富强的国家。  相似文献   

12.
赵晔琴 《社会学》2004,(3):40-43
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断。考察对于农民工的偏见,我们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农民工的经济状况。而要考察农民工在上海的经济状况就应该从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状况加以叙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研究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思想。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过程,世界市场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以及经济全球化的现代表现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通过分析来揭示经济全球化的当代内涵。因为,我们知道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和过去一个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也是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经济,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才能增强在经济领域中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丰富,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脉相承,缘于其贯彻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要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代表了无产  相似文献   

15.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始终坚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徐丙祥 《现代交际》2010,(4):116-120
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的思想理论,三者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发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程,探索出其发展的规律,对于我们继续推进-5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出现了信仰危机。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开展实践教育,构建网络信仰教育,形成信仰教育环境,重视自我教育,使大学生主流信仰得到回归。最终确立马克思主流信仰。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重大发展。它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挑战埃及:历史、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泰 《阿拉伯世界》2001,(4):52-55,51
全球化在现代化改革、文化传统以及国际政治地位三个方面对埃及形成挑战。从当前看,加速现代化建设,继续推行国内经济改革是埃及成功应对全球化的根本措施;积极谋求地区经济合作和国际经济合作,以地区经济一体化应对全球化是埃及迎接全球化挑战必须依靠的力量:正确对待和处理全球化背境中的伊斯兰复兴运动是埃及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陈义军 《职业时空》2008,4(2):47-48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党的十七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这一新要求,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依据,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发和运用,显示了深厚的理论底蕴和巨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