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工业化进程中的海南农业工业化是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不断上升的过程,也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由传统农业占主导转化为工业占主导的过程。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指出经济发展是由于工业部门的扩张使农业部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被吸收到工业部门中就业,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为止。因此工业化广义上讲与“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是等同的。由于二元结构模型忽视了农业和农村的地位,以致50-6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时将发展简单化为加速工业的发展,并在各方面对工业实行一系列倾斜政策,结果是工业扩张与农业衰退、城市繁荣与农村调敝齐头并进。总结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台湾)工业化走过的路,得出的结论是:工业化的主题是高生产率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的现代化改造并举。  相似文献   

2.
工业化理论与广东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经济学是二战以后逐步形成的、研究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门新兴学科。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理论在这一学科中是一个关键的而又颇有争议的焦点课题。本文试结合广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践做一些粗浅的实证分析。一、工业化理论的内涵及其发展发展经济学属于西方经济学体系,它的理论形成和发展具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烙印。较为流行和影响较大的工业化理论认为,所谓工业化,是指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份额连续上升的过程,也就是农业国家在发展制造业以及农业人口转移的基础上,实现农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3.
<正>巨额农村剩余人口的城市化是未来几十年经济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城市化的趋势如何,应当采取怎样的对策,本文拟就此谈点看法.一、中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趋势二元结构转换的人口空间变动特征是分散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是二元结构转换的一个过程.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的转移.(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溢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先是工业部门的扩张,后是第三产业的扩张,农业部门劳动力人口要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规律.农业部门劳动力人口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新增农业劳动力人口需要向非农业产业转移,二是原有的农业劳动力人口也需要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农业部门对劳动力人口需要的相对减少和绝对下降决定于:1.工业化、城市化占用大量的土地,交通体系及民宅的建设占用大量的土地,  相似文献   

4.
赵红 《青海学刊》2003,(4):41-43
一、正确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丰富内涵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用先进机器和机器体系武装国民经济各部门,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使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生产日益社会化,城市迅速发展。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都是在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发展信息化。从我国的基本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不断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世界各国专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工业部门一般都是集中在城市里发展,先行工业化的各个国家都顺其自然地选择了一条农业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发展道路.现在,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同样面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并在大规模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作用.乡镇企业的发展标志  相似文献   

6.
在国外产业转移理论中,韦伯在古典区位理论中,认为集聚因子是使得工业部门改变由运费和劳动力费用指向所确定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偏移和集聚的关键因素.克鲁格曼则在新经济地理理论中将报酬递增与路径依赖界定为促进产业空间集聚的决定性因素.刘易斯模型深入探讨了发展中国家主要产业部门运动的规律,认为现代部门的扩张可以使传统部门受益.费景汉—拉尼斯模型认为农业对工业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向工业部门转移其所需的劳动力,而且还向工业部门转移农业剩余.在国内,从事产业转移研究的学者们认同产业转移是产业的空间移动或空间迁移现象,主要包括产品市场扩张论和生产要素扩张论.综合比较来看,这些理论都有其内在的理论精华和研究重点,能够为中国承接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所运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要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工业化。从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期,在经济发展就要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理论支配下,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普遍遵循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式”设计自己的发展战略。刘易斯模式将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这一阶段中,资本稀缺,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率高于农民收入率,农业剩余劳动开始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随着劳动力不断转移,现代工业部门不断扩张。第二阶段为剩余劳动  相似文献   

8.
“三农”与城市化,是事关我国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按照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构想,我们绝对不可能通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的转移,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的转变。农民人口多,农村土地广,这是我们的现实国情。我们只有在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同时,开辟广大农村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建立城乡二元工业化结构体系,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无限转移,并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最终解决二元向一元转变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与马尔萨斯均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有两个基本矛盾 ,一个是人口压力而造成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 ,一个是工业化过程中掠夺性的开发自然资源造成了对可持续发展的威胁。本文着重分析影响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 ,认为由于人口压力过重会导致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从而影响到发展的可持续性。因而走出马尔萨斯均衡的根本出路在于通过工业化 ,实现农业劳动力大量向工业等非农产业转移 ,从而减轻人口的压力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发展主要是指一个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 ,即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过程 ,具体地说 ,就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在工业化过程中 ,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同步发展 ,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抑制城市化发展的政策违背了这个经济规律 ,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步伐 ,我们必须取消控制人口流动的制度 ,加快城市化进程 ,使之与工业化发展保持同步。  相似文献   

11.
二元工业化是在城市工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以现有的地(市)、县(市)和乡镇为依托,构建并发展广大农村的工业园(或产业园),有效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人口聚集,推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并实现农业产业化,达到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的目的。二元工业化结构的构建必须以产业化为基础,以实现劳动力转移为根本,以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为目标,通过工业化(或产业化)过程最终建成高、中、初三级城市模式,达到解决二元经济问题,实现二元向一元、同质的现代经济转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为人们普遍重视的研究课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传统农业改造直接有关。农业技术构成提高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否转移以及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又取决于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发展经济学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讨论,主要包括:1、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中存不存在边际生产力为零的剩余劳动力;2、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发展之间有何种关系,这些国家的城市工业发展是如何决定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3、在城市工业不能完全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最终出路在哪里。  相似文献   

13.
柯腾  吴华 《学术研究》2002,(4):48-51
农业保护是一个世界性课题 ,实质是工农业之间的利益转移。在工业化不同阶段 ,工农业相互关系不同 ,因而农业保护采取的具体措施也有所不同。按工农业相互关系 ,工业化过程可划分为农业支持工业发展、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工业支持农业发展三个阶段。文章考察了美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保护政策及趋向 ,提出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我国有关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农业保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当今世界一切不发达国家重要的社会问题。但是通过什么途径转移,各国却不尽相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可以通过农村就地消化,城市分流,多向输出等多种形式转移。而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则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 (一)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非农产业的转移,把大批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使农业人口不断减少,这是世界上一切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列宁早就指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口同农业分离,就是说工业人口的增加,农业人口的减少。”①世界上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逐步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农业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小。这些国家,在社会总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不足10%,90%以上的劳动者从事其他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从而使社会财富大大丰富起来。可见财富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通常是与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劳动力和费用的减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西方发展经济学教科书中关于工业化的流行的定义是:“工业化是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连续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来自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份额一般上升,……第二,从事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劳动人口一般也表现为上升的趋势”。不仅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这么认为,连许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学家也接受了这一观点。如印度著名经济学家S.Y.Thaker把工业化定义为脱离农业的结构转变,即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  相似文献   

16.
农业和工业的关系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知识界对农工关系进行了长期的讨论。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知识界基本认为农业和工业缺少关联度,但是到了后半期,出现了农业和工业相倚相辅的思想。20世纪30年代,农业和工业相互促进的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同,在此基础上,知识界对乡村工业这一概念进行新阐发,提出了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等概念。20世纪40年代,知识界认识到农业和工业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而提出了"平衡发展"的概念,对如何实现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意味着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农业用地向非农用地转变以及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农民大量、集中地从农业转移出来,给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失地农妇"作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遭遇更大的就业困境.虽然在土地征用和补偿安置的政策安排及政策执行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性别歧视,但是,与男性农民相比,农村妇女在接受教育与技能培训方面更处于弱势,也正是因此,她们求职的成功率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与参与感也比较弱,自主创业比例很低,在征地后她们的就业更加困难.我们应该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为她们提供接受再教育与培训机会,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济结构重新布局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世界近代经济史表明,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从事第一产业(指纯农业、不含农用工业)的剩余劳动力,便逐步向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转移,使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快速增长,促进人口和第二、三产业的相对集中而形成城镇,这一过程可使整个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加速发展中一同实现。我国在当前让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寻求高的收入和便利的生活条件,这将促进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这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才是造就近代文明的真正动力。农村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如果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高潮成正比,那么,我国就会较迅速地臻于富强昌盛,因为…  相似文献   

19.
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与工业的关系不能始终停留在农业为工业提供剩余积累的格局上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业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农业充当提供剩余的角色就会发生规律性的转换。研究农业为工业化资本积累提供剩余使命完成标志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关于为工业化资本积累提供剩余持续多长时间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解决,是正确处理工业化过程中的工农业关系,促进工农业以致工业化快速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20.
现代文明发展史证实,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无一不经历了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大量转移这一重要过程,因为,这不仅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有8亿多农业人口,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是一笔巨大财富,何何利用这笔财富,将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工业化过渡时,采取剥夺的办法强迫农民离开土地,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可能采用资本主义那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来实现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方式的。那么,探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最佳方案,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