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王敏  马兆杰 《社科纵横》2006,21(3):93-95
明清话本小说在婚恋模式的建构上,强调婚恋双方的心心相知,作品中的女性对于婚姻的要求是真挚的爱情,她们肯定人的感情在婚姻中的绝对价值,是爱情与婚姻相一致。作品体现的婚姻观超越了“郎才女貌”婚恋模式的表面化和肤浅化,将带有互敬互爱、倡导男女平等鲜明指向性的主题引入家庭生活领域,体现了人类婚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婚外恋新论     
婚恋,根源于人的动物性,表现为人类的社会性,是人类区别于各种动物的特有的文明。它给人类带来了解放,也带来了压抑;给人类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痛苦。只是痛苦与幸福的结构不同罢了。婚外恋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全过程性和全方位性就集中地说明了这一点。这就向人们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为什么现代人的婚恋上有了较多的选择机会,婚后却出现了更多的光怪陆离的婚外恋之类的婚姻问题与冲突?为什么曾是两情相悦的恋人,婚后却心猿意马,同床异梦,甚至以分手为结局?为什么很多的婚姻到头来成了“枷锁”、“爱情的坟墓”?人们到底在婚姻中追求什么?婚外恋在人类的婚姻中到底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这些问号,是社会的问号,历史的问号。催促着我们从人类自身的深层开掘,从而,应实践之需,补时论之缺,纠通论之误,探发展之途。  相似文献   

3.
在婚姻问题上,有些人过分强调了它的爱情基础,而忽视了婚姻自身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婚姻的责任。人们常常引用恩格斯的话:“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于是使得出结论:爱情是婚姻的唯一支架。笔者认为,近年来在婚姻实践上的某些失误,与这一片面理解恩格斯的原意的观点很有关系,应该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4.
在五彩人生的伟大乐章中, 恋爱的婚姻无疑是其中最为壮丽的篇章。恋爱是男女两性之间因相互吸引而融合在一起的心灵邀约;婚姻则是趟过爱情河的恋人们共同的身心家园。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对知心爱人的真诚祝愿,作为婚恋的理想归宿。事情发展到今天,人们不禁会问:男女之间恋爱就是为了携手迈进婚姻的殿堂吗?难道不以结婚作为恋爱归宿的就不是真正的爱情吗? 恋爱是为了使人生更有意义,为了给相互间的生活带来好运。真正的爱情从来都不是盲目的,相反,却是敏锐的,是有目的、有计划性的。可以说,没有目标的爱是…  相似文献   

5.
《李双双》讲了什么故事可能 许多人记不清了。但这部电影会被人想到,她创造了一个对中国旧式婚姻的调侃句式:先结婚后恋爱。别笑,该被调笑的不是李双双和喜旺,实际上是从来就没有搞清婚姻爱情关系的芸芸众生,真理在朴实的李双双和喜旺那边,即:不管是白领也好蓝领也好,再怎么现代派,都必须承认,真正的爱情只有在婚后才“谈”得出味儿来,爱情的深度在婚姻之中。 时下,特别是在都市化经济发展的迅猛进程中,人流滚滚,物欲强劲,撮盐入火的脾性盛行,恋爱、婚姻的道德感受到严重削弱,离婚率在激增,这确实是时刻考验夫妇的外作用…  相似文献   

6.
要想回答关于家庭本质的问题,就得先弄清什么是家庭。什么是家庭?也许谁都会回答: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由以夫妻关系为核心、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婚姻、血缘关系和虽无血缘关系而自愿结合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就叫做家庭。家庭是以婚姻为纽带形成血缘关系和以一定的经济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其特点而存在的社会小团体。或者说,正如有同志简  相似文献   

7.
杨居让 《唐都学刊》2004,20(5):140-143
徐志摩和林徽因、陆小曼、张幼仪的爱情婚恋故事说明,从爱情到婚姻的幸福与美满,都要受社会环境的限制和制约。特别是在"五四"时期,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意识仍左右着人们的行为,个性的自由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在那个时代里只能成为泡影。  相似文献   

8.
今年36岁的舒心一直从事婚恋研究工作。2001年,他在上海一家报纸开辟“离婚”专栏,专门写稿给那些处于婚姻困惑的人群作婚姻分析,让他们走出婚姻迷途。这个专栏引起了许多热心读者的关注,他们纷纷给他打电话,倾诉婚姻中的困惑。舒心为此开通了一部免费咨询热线电话。通过这条热线,舒心接触了许多需要“婚姻”帮助的人。舒心给他们出谋划策,对于那些无可挽回的婚姻,就建议他们离婚,并给他们进行“离婚”指导。离婚,往往涉及到子女抚养、财产分  相似文献   

9.
不可否认,现在有一些都市未婚者是怕结婚的,理由嘛,这不,钱钟书有名言在先:“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过去”。钱钟书对婚姻的这番描述,我想是被大多数人误解了,如果钱老先生是指婚姻本身,那么,这种让人进来了就想脱身的婚姻,岂不是大有废弃的理由?事实上,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婚姻悲剧也好,媒体中的婚姻凄惨故事也好,这种种的不尽如人意,这种种的冷战热战,这种种不幸结局,并不是描述婚姻本身的不幸,而是这组成婚姻、构成婚姻的男女两人相处的不幸,是他们相处的不成功。人是与他人产生关系才具备社会意义的,而婚姻是此种…  相似文献   

10.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婚姻都是自愿结合的,双方都是有感情的,如果感情破裂就是第三者插足造成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值得商榷,因为它如果能成立,那么马克思关于爱情婚姻的“排他性”观点就完全站不住脚了。如果夫妻双方感情很好,那么怎会有第三者插足的余地呢?我认为,第三者插足的问题和我们当前有些家庭基础不牢固有很大关系。我国目前的婚姻素质还不是以爱情为主导的。不可否认,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在我国青年人中,正越来越多地出现,但还没有完全消除今天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从经济考虑的派生物,它必然要反映到恋爱婚姻观上。就是一些自愿结合的婚姻也有错误的,  相似文献   

11.
田斌 《社科纵横》2009,24(1):101-102
在中国的爱情文学中,赞美女性、贬抑男性的性别观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这一特征在《诗经》的婚恋诗中就已显露出来,并贯穿于中国爱情文学发展的始终。可以说,《诗经》婚恋诗中的性别观对中国爱情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曹学恩 《唐都学刊》2010,26(4):95-9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婚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为择偶标准的变化、男女结缘形式的变化、婚姻礼仪形式的变化、恋爱年龄与结婚年龄的变化、离婚率升高、老年再婚等。婚姻习俗表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婚姻习俗的变化缘于社会变革,由此必然带来相应的婚恋文化与婚恋观念的变化,导致婚姻观念与行为的多元化。婚姻习俗的变化,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如何将满足个人两性情感需要和履行婚姻社会责任完美地结合在现实的婚姻生活当中,是现代人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人都希望有甜美的婚姻,幸福的家。然而,甜美幸福的婚姻家庭象美满一样难求。有的人则顺波逐流。划向痛苦的深渊,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走进了婚姻家庭生活的误区。一、用婚前恋代替婚后恋的误区在婚姻生活中有一个重要误区,那就是认为经过婚前恋的人,就不用婚后恋了。他们错误地认为婚前恋那么甜甜蜜蜜,婚后也一定甜甜蜜蜜,就会自自然然地白头偕老;婚姻基础好就能幸福一辈子。其实,再美好的婚前恋也代替不了婚后恋,婚姻基础再好也不能管一辈子,因为这是两种不同质的恋。婚前恋浪漫,婚后恋实际;婚前恋简单,婚后恋复杂;婚前恋只是通向婚姻幸福的桥梁。而婚后恋才是婚姻幸福的源泉;婚前恋只是爱情的初级阶段,婚后恋才是爱情的高级阶段。婚后恋才决定婚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尽管报刊上一再谴责第三者,甚至有人主张必须给第三者以法律制裁,然而生活中的第三者却依然有增无已。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并给予适当解决呢?我以为首先必须如实地把问题挑明,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社会》1985年第三期发表了周全德同志的文章,阐述了第三者插足的主要社会原因,颇有启发,但该文把第三者产生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生产力的低下、物质的匮乏、文化艺术的落后”,似有片面性,也太笼统。如果以此推论,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第三者的出现应比生产力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多得多了。我认为出现第三者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应从爱情、婚姻和家庭本身去找,大多数第三者是爱情贫乏症的必然产物。爱情、婚姻、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细胞,也必须有适宜的环境条件,并不断补充精神和物质的营养,否则就会象离开土壤、得不到养料的鲜花一样逐渐枯萎。我想,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没有爱情的孤独生活从某个角度讲是暗淡无光的,缺乏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幸福的婚姻家庭必然要以爱情作基础。因此在封建制度下,多少人为了追求真挚的爱情生活甘冒身败名裂甚至生命  相似文献   

15.
一见钟情与美满婚姻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异性间从友情到爱情的发展过程,是一条永恒的心路历程;一见钟情可遇不可求,好好把握吧!在爱恋方式的选择上,一些青年朋友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对一见钟情式的婚恋模式总抱有林别的“好感”,个别人甚至会“守株待兔”般地等待他或她的出现。由“一见钟情”而结成的婚姻与家庭,其结果怎样呢?幸福的,有!象《西厢记》里的张生与崔鸳鸯.可谓爱恋、婚姻“双丰收”;苦涩的,同样屯有!比如,《巴黎圣母院》里的那位吉普赛姑娘和“太阳神”(法比),他们也是由“一见钟情”而成婚的,其结…  相似文献   

16.
王小波 《社会》2003,(5):54-56
恩格斯有一句名言深入人心:“没有爱 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但真正能够 在婚姻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爱情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婚姻这个巢留得住爱情这只鸟吗?难道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并且没有墓志铭? 重读弗罗姆《爱的艺术》,不禁让人惊诧:这个美  相似文献   

17.
凑合婚姻是不可忽视的婚姻现象所谓凑合婚姻,是指现实的婚姻关系的维系主要不是以男女双方感情上的互爱为基础,而是基于经济的道德的等其他因素的考虑,甚至完全依赖于其他因素。凑合婚姻最突出的标志是婚姻与爱情分离,这种分离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缔结婚姻时,就是由感情外的因素决定的,以后也一直没有什么感情可言;二是婚姻之初有一定感情基础,以后出现了淡化或恶化,形成了婚姻与爱情的分离;三是由于某种原因,婚姻与爱情的分离表现为单向型爱情,一方是爱的痛苦,一方是不爱的痛苦。  相似文献   

18.
我在某铁路局离休干部座谈会上,得知一位六十四岁的老干部刚与同他生活十五年的妻子离婚,因为男方并无外遇,是女方单方面向法院起诉离婚,所以男方不是“陈世美”,人们对男方自然怀有深切的同情,而对女方则说法不一。可无论怎么说,都无法说清女方为什么步入老年,在人生最后一站提出与丈夫分手。从妇女婚姻轨迹看,年龄越大,结婚可能性越小,年逾五十八岁的她若想寻觅一个超过或相当于这位丈夫的郎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或许是心理变态,总之在别处无法得出合乎逻辑的解释,要寻出合理的答案只有她本人。她以再简单不过的语言说清了离婚的原因——投有爱情。对呀,爱情是婚姻的基础,人人明白,可是人们在猜测他们离婚的缘由时,各种可能性都估计到了,唯独忽略了这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爱情。  相似文献   

19.
手语 《东西南北》2009,(5):12-12
在这个城市里,我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子。虽然容貌智商皆属中等,可这并不妨碍我有着上等的梦想。我渴望有爱情的婚姻、有亲情的家庭,我想要尘世间的一切温暖。当初,老妈又叹又笑:做人不要太贪心,你表姐也算是个人尖了,过得怎么样呢?提起表姐,我不禁黯然:那么一个千伶百俐的女子,偏偏婆媳关系紧张。  相似文献   

20.
爱情与婚姻问题,是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20年以来最热门的社会热点话题之一。由于这个话题的普遍意义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切近,似乎人人都有无可争辩的发言权,无论是社会贤达的看法、专家学者的观点还是寻常百姓的见解,都有其成立的理由、存在的价值。然而,见仁见智,众说纷法,毕竟平添了人们的困惑和迷茫。如何评判时下一些流行的议论、观点,无疑是爱情和婚姻研究领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时下有关爱情和家庭婚姻问题的流行观点自80年代以来,有关爱情和家庭婚姻问题的各种议论中,较为突出的流行观点是:──“浪漫爱情与中国人无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