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作为魏晋时期的著名皇家园林,华林园(本名芳林园)在将近两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作用。西晋晋武帝的华林园聚会已成为文坛佳会,但华林园的本来面目还没被世人所详知。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补不足。  相似文献   

2.
六朝时期的江南园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朝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的崛起与寺观园林的出现,打破了皇家园林一枝独秀的局面。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系统的形成,推动了园林艺术风格的发展。六朝时期,人们在艺术审美上崇尚自然,趋向自然。园林艺术逐步向模拟自然山水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园林创作手法,推动了"妙极自然,宛自天开"的人工山水园的修建。  相似文献   

3.
汉魏六朝时期荆楚地区以江陵、夏口、襄阳为中心形成荆楚西部、荆楚东部、荆楚西北部三大文化区。诗歌是汉魏六朝文学有较大成就的代表性体裁之一,本文拟以此三大文化区为纲,分区域考析该时期荆楚地区诗歌创作情况,探究该地区因地理环境、时局等因素而形成的雄奇悲壮等独特诗风在诗史上的意义,也可为汉魏六朝诗歌、文学地理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六朝倡伎考     
本文对孙吴、东晋及南朝时期的倡伎作了比较详细的考察,说明六朝时期的倡伎,主要是指以歌舞为业的艺人。官伎与家伎,是六朝倡伎的两种主要类型。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南齐年间开始出现私妓。唐代诗人写了不少以南齐名妓苏小小为题材的诗,写出了这位南朝江南名妓的卓越才华、凄厉身世与不幸遭遇。  相似文献   

5.
《六朝诗集》是明代嘉靖年间刊行的一部六朝诗歌总集,根据有关文献推断,其编纂、刊行者很可能是蒋孝。虽然全书在刊行过程中经过了编者的改易补正,同时也造成了不少的讹误脱漏,但所收诗文大多依据了旧本,因此也就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6.
汉魏六朝燕射歌辞有源自《诗经》中的曲目、上寿场合的四会曲辞、飨宴场合的鼓吹曲以及晋与南朝时兴起的四厢曲辞等,呈现出上承先秦,下迄隋唐的历史跨度.其歌辞内容在主宾关系、歌颂主题和歌颂对象上发生了变化,句式也发生了由杂言为主到四言为主的改变,此外风格亦由欢欣热闹变为庄重严肃.汉魏六朝飨宴之礼对燕射歌辞的创作主体和歌辞功能的变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飨宴之礼的延续促使创作群体的皇权化、制度化;飨宴礼制的建立明确了宴会上的尊卑官阶,燕射歌辞则成为等级秩序的文本反映.随着飨宴之礼的演变,作为文本的燕射歌辞也随之变化,且成为飨宴之礼发展演变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六朝陶瓷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创作的作品。以东晋为分界,其艺术风格在前后两个时期具有明显的差别。这一差异是由两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审美取向所造成的:三国、西晋时期的陶瓷艺术直接继承的是汉文化因素,即以神学为主要审美取向;东晋、南朝时期的陶瓷艺术衔接了魏晋玄学思潮的影响,在艺术风格上以简约、幽雅,以及瘦骨清像的人物创作形象作为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8.
近五十年来在南京发现的各种文物遗迹、遗物,集中反映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历史面貌,是研究南京六朝史的重要依据。本文分别从东吴遗踪、晋代风流、南朝奢华、佛国神韵、经典文化五方面对此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近五十年来在南京发现的各种文物遗迹、遗物,集中反映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历史面貌,是研究南京六朝史的重要依据。本文分别从东吴遗踪、晋代风流、南朝奢华、佛国神韵、经典文化五方面对此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纵观汉魏六朝遗令,作为一种非文学的创作,其本身具有浓厚的可读性和不灭的生命力,究其根源在于文中浓重而毫不掩饰的真情和理趣之关。文学创作应该“以情纬文”在此得到了更深的印证。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颂文逐渐摆脱赋、颂之间的模糊界限而走向独立,不仅呈现出骈化的倾向,篇幅也有明显增长的趋势。至南朝时期,颂文则进一步骈化,绝大多数颂文的序和正文都是成熟的骈体。六朝的骈体颂文片面追求文辞之美及对序文的过分强调,都影响了它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2.
六朝时期火灾频繁发生,并具有规模大、破坏性严重、相对集中的特点。火灾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加重了六朝人民的负担,并加剧了六朝生态环境的破坏。六朝时期对火灾的认识尚不科学,但开始注重对火灾的救助和防范。  相似文献   

13.
邱敏先生的新著《六朝史学》,以史学为载体,系统地论述了六朝时期的史学成就,是一本具有鲜明特点的力作。该书在充分利用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探究六朝史学的来龙去脉及兴盛原因,填补了六朝史学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4.
兴是中国古典文艺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诗经》六义中的兴与比常常以一体化的形式出现,并在后世的阐释里承担着美刺的任务,而钟嵘《诗品序》中却已出现了与以往迥异的内涵,这个内涵是对比兴传统功用的超越,也就是说,后世具有浓厚美学意味的兴与比兴之兴本是一体化的,浓厚美学意味的兴只是在比兴之传统功能淡化、比兴所依附的自然逐步被审美化之后才产生的,这是一个功能的转化。但是,刘勰等却认为在六朝“兴义消亡”,这个观点是将传统的比兴之兴与美学意味的兴割裂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最早的骈体檄文产生于东晋。齐、梁时期,尤其是梁代,那些战争的主宰者都很注重檄文的创作。由于时代环境的影响,北朝许多文人都擅长檄文的写作。檄文是有着特定实用目的的公文,要给看到或听到的军民以较深的印象,而骈体无疑具有这方面的长处。  相似文献   

16.
在六朝的诸种文体之中,启文的骈化较晚,到刘宋时期才出现骈体之作。这一时期,启文也开始产生新变,出现了谢物小启。尤其到了梁代,谢物小启呈雨后春笋之势,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艺术成就上,都远远超过了用兼表奏的启文,并成为六朝后期四六化色彩很强的一种文体。  相似文献   

17.
汉魏六朝杂传,抛弃正统史传对人物的历史化定位,关注个体生命,描写日常生活,人物传写趋向生活化;摆脱了史传对政治资鉴和道德劝诫目的的追求,关注人物性格,注重对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传写趋向个性化;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细节描写等手法,对人物进行从外貌到性格品行的传神写照,刻画出一个个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从人物传写的取向与重心,还是就人物形象本身而言,汉魏六朝杂传的人物传写都体现出明显的小说化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