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制定对国民党政府援助政策,提供了大规模的经济、军事援助,最终援助失败。美国对国民党政府援助政策的失败,是美国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确定其外交政策的冷战思维的失败。  相似文献   

2.
新闻媒介是美国社会生活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的新闻媒介通过引导公共舆论、宣传意识形态,借助国会议员、外交部门的政府官员等影响着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在约翰逊政府对越南政策的制定、调整过程中,美国的新闻媒介起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促使美国民众认识越战真相,推动反战运动兴起进而影响政府决策方面起了很大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对美国外交政策有重大影响,美国的意识形态与共产主义思想存在激烈冲突。追溯美国战前与战后初期的对苏政策,意识形态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意识形态冲突是美国对苏发动冷战的主要原因,这段历史对当今中国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推动和发展对外贸易,谋求有利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发展经济,谋取商业利益是19世纪美国外交的动力.19世纪美国外交中的两大主要政策,即中立外交政策和扩张主义的外交政策,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业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在建国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时间发展为世界头号强国,这无疑是与其外交政策的制定有很密切的关系,对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而意识形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过程表明 :美国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并不单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 ,要用意识形态来号召西方国家团结在它的阵营中 ,但为在对抗中取得优势 ,又与意识形态不同的中国合作。冷战结束后 ,为遏制中国的崛起对美形成挑战 ,美国又举起意识形态的旗帜 ,拿“人权”大棒打压和妖魔化中国。可见 ,意识形态在美国的对华政策中不过是一件工具 ,要视各个时期国家利益的需要 ,来决定其在对外政策中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一些学者把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称为"多元文化外交政策",意在表明随着美国少数族裔群体力量的上升,形成各种利益集团,少数族裔在美国政府制定外交政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了在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国内少数族裔利益集团所发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与美国对华人权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问题既是美国主要国内政治问题,是国家外交政策问题,也是意识形态问题;在对华人权政策上,美国政府和国会拥有共同的人权价值观念;美国对华人权政策背后永恒的动因来自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国家利益的需求。美国的人权政策属于霸权干预主义行为,直接体现为文化帝国主义和“法理霸权”。  相似文献   

8.
种族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相结合由来已久。作为对外扩张和实施全球战略的意识形态工具,美国对外关系中的种族主义一般有两个基调:肯定与否定。否定基调又有两个层次:"愚昧论"和"威胁论"。种族主义堪称美国外交政策的"晴雨表",其不同的基调和层次预示着美国不同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9.
以“军事优先、普世民主、单极霸权”为基本内核的新保守主义在美国布什外交政策中发挥着谋篇布局的重要作用。以这一理念为基础,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然而,伊拉克战后安全形势表明,新保守主义并没有达到其预期之构想。在当前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和国家间经济合作与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美国新保守主义片面强调意识形态和战略优势,推行以军事力量为后盾的进攻性外交政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为美国在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提供全面可靠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0.
美国对华关系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的对外政策在现实操作上是以所谓国家利益为准绳的 ;在精神道德主张上则由以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为基本内容的价值观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文化为依据。对华政策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不会偏离上述基石 ,反而因文化传承的差异、现行政治制度的不同和意识形态及宗教信仰的大异其趣更加彰显了这些内容。了解美国对华关系中的文化因素 ,有助于研究中美磨擦冲突中美国方面所主导的东西。文化因素虽然不像政治操作、对外政策和军事行动那样具象 ,但后者都是前者的表现 ;后者是结果 ,前者是起因。美国人的核心文化价值观里的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构成是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恒定文化因素 ;美国政治制度中的制衡机制是美国政治文化中的恒定模式。这两个因素在研究美国对华关系时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新孤立主义自由派的外交政策思想形成于美国干涉主义外交政策遭受全面挫折的 70年代。这种思想反对美国战后外交政策对世界事务不加区别地进行全面干预的做法 ,提出应该在自由主义的民主观念和孤立主义的榜样原则基础上 ,通过推行美国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的方式来逐步建立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试析美国政党政治的特点及其对美国外交的作用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政党政治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两党制、形散而神不散的组织与功能、超党派政治、政党政治与宪政制度相互作用以及复杂的政党政治与选举政治关系等。这些特征对美国外交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政党政治的特点决定了其对外交的作用和影响的决定性与非决定性、可预测性与不可预测性、直接性与间接性并存的特点。美国政党政治作用美国外交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多元文化、价值和利益的美国社会结构、美国的国际化、内政与外交界限的模糊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世界意识体现在他的主要著作《邓小平文选》中,在阐述中国和平的外交政策、祖国统一大业、对外宣传改革开放政策中充分体现了他的世界意识。邓小平的世界意识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国外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独特的经历对他的世界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使他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屡有创新。  相似文献   

14.
纵观美国外交政策史,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孤立主义与干涉主义、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的争论始终贯穿于整个过程。本文通过评析六大思潮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美国国内政治思潮与外交政策的互动性,从而为把握未来美国外交政策提供宏观上的框架。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自由主义的泛滥在宗教界的反弹就是宗教保守主义的崛起。由于具有更多的政治共性,宗教保守主义与共和党走向联合。宗教保守主义对冷战后美国外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强化了美国外交中的“使命”意识;强化了美国在反恐战争中正义与邪恶的二元论观;强化了布什政府新保守主义的外交理念;强化了美国人权外交中的宗教自由因素。  相似文献   

16.
曾在里根时代对美国外交政策发挥了重要影响的新保守主义,冷战后调整和完善了外交战略思想并以更为强劲的势头对美国的外交和防务政策发挥了显著而深刻的影响。新保守主义的强势复兴得益于对各主流外交思想的理论融合,迎合了美国政治潮流右转的趋势,是对冷战结束以来自由主义外交路线的修正和对当今美国超强国际地位的彰显。尽管新保守主义政策的实施招致了国际社会的反弹并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其思想活动并未停止,其影响也不会轻易消除。  相似文献   

17.
巴里·M·戈德华特是美国现代保守主义运动的奠基人,他在外交政策领域坚持一种“明智自利”战略。戈德华特外交战略基本代表了70年代中期以前保守阵营的共识,既是保守派坚信保守主义理念的自然结果,又是他们面对苏联刺激的一种应急性反应。由于过于理想化的弱点,这一战略路线在美国外交实践中没有发挥过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对它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发掘冷战期间民主、共和两党在反苏反共问题上由基本一致到分歧明显的原因,进而对美国外交战略演变的动力和方向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  相似文献   

18.
"9·11"事件的发生使美国受到强烈震撼,美国本土的安全受到严重挑战.在恐怖主义上升为头号威胁的情况下,美国从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安全战略.新<四年防务评估报告>的出台,表明美国已经开始对其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作重大调整.与此相适应,美国外交政策上的单边主义色彩有所减弱,开始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这不仅将对国际关系产生一定积极影响,标志着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也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9.
孤立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两条主线之一 ,它同理想主义一道主宰了美国立国后的外交政策。美国早期孤立主义的产生是由多种社会、自然条件造成的 ,但是清教的影响却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清教排他的地方主义是孤立主义滋生的温床 ;清教的使命观是孤立主义的理论核心 ;清教的实用、功利思想指示着孤立主义所追求的商业目标。在美国早期孤立主义外交史中 ,“理想”与“实用”虽然从字面上看难以相容 ,但它们在美国早期外交实践中却达到了有效的统一和最佳的结合 ,其中一个真正的纽带便是美国文化中的清教根源  相似文献   

20.
1898年美西战争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美国对外关系发展的转折时期。结束传统的孤立主义,广泛地参与世界事务,成为美国对外关系的重心。如何进行?国内争论纷纭。从布莱恩的反帝国主义开始,到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计划提出,美国民主党逐渐形成了以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反帝国主义为主线,以民主、和平的国际社会为理想,以美国领导为核心的自由国际主义思想。尽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布莱恩的反帝国主义和威尔逊的和平计划都在政治竞争中处于劣势,但纵贯20世纪美国的外交政策史,民主党的自由国际主义思想奠定了现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