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德文原文看,新唯物主义探究的存在是与实践相关的为人世界,它不是否定而是升华了“物质第一”的古老命题。对它来说,现实存在的确定依赖于主体对存在的认知、利用和占有。把存在现实化必须把哲学的时间向度调为“现实→未来”,所以新唯物主义的思维超越了既定存在层次,而在“存在是什么?”的基础上,提出“应该是什么?”和“能够是什么?”的问题。古代唯物主义把人统一于陌生的外在,近代唯物主义用心占有外在,而新唯物主义用实践使外在统一于人。为此,它提出了新的规律观,从而使规律观成为新旧唯物主义的一大分水岭。  相似文献   

2.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是怎么提出来的?它包括什么内容?在使用过程中其含义发生过什么变化?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术语作些考证。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公开发表的著作看,他们从未使用过“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他们用“现代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等术语来称呼自己的哲学。最早使用“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的是普列汉诺夫。他把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辩证唯物主义”。1891年,他在《黑格尔逝世六十周年》的论文中,就使用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以及十八世纪法国唯物  相似文献   

3.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把“生动的直观”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起点,他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那么,什么是“生动的直观”?“生动的直观”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哲学的“简单的直观”有何同一和差异?搞清楚这一问题,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在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并没有停止在旧唯物主义的水平上,而是把人类关于认识的理论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因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本质的差别和原则的分歧。这一差别和分歧体现在认识论的一系列问题上,就认识活动的起点即直观这一问题而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直观是“生动的直观”,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直观实质上是消极的、“简单的直观”。两者差别在于: 首先,什么是直观,即直观的主体是什么?没有主体就不可能直观,也无所谓直观。新旧唯物主义一致认为直观的主体是人。但是,在对人这一直观主体的理解上,新旧唯物主义却根本不同。费尔巴哈是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新哲学世界观时,只是把它叫做“新唯物主义”,以与唯心主义相对立,与旧的“直观的唯物主义”相区别。这种唯物主义在理论特征上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作了说明,指出实践性是新唯物主义区别于直观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征。但马克思并没有再给这种唯物主义起一个名称,以便从名称上显示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学说所具有的新理论特征,如同“辩证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些名称那样。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伟大战友,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马克思在世时,他就分工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写作了著名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在马克思逝世以后,总结、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任务就落到了他一个人的身上。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第一次把自己的哲学规定为“新唯物主义”。这个“新唯物主义”新在什么地方?有的论者认为是新在认识论上;有的论者认为是新在实践唯物主义上;有的论者认为是新在历史唯物主义上;有的论者还认为是新在对对象的理解方式上。这些见解,各有道理,但并没有从总体上、从《提纲》各条的联系上去把握“新”的实质所在。我认为,“新”的实质,就在于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错误,确立了新唯物主义哲学以实践性为基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正>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论及三种形式的唯物主义,即“‘纯粹的’唯物主义”、“直观的唯物主义”和“实践的唯物主义”。大体上说来,唯物主义的这三种形式也相当于古代的、近代的和现代的三种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那么,这些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的关系如何呢?它们各自的基本原则之间的同与不同处是什么呢?马克思的现代唯物主义又是如何从前两种形态发展而来的?考察这些问题,当能使我们更深入、更确切地把握马克思的现代唯物主义的本质,把握唯物主义乃至全部哲学发展的一般趋势。  相似文献   

7.
一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或理论前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有没有一致的地方? “西方马克思主义”完全否认马克思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继承关系、说马克思坚决反对那种主张“应当在物质和物质过程中寻找一切思想和精神现象的根据”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基础”仅仅指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这里提出了实践、生产劳动是否需要物质前提的问题。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条件,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著作中,他们的确很少专门阐述自然观和重复一般唯物主义的初步真理,而是集中注意力于社会历史领域、制定了科学的实践观。尽管如此,他们以一般唯物主义作为不言而喻的理论前提,仍然是非常明显的。仅举两例:  相似文献   

8.
颜岩 《人文杂志》2006,(2):16-18
我以为,尽管自然概念是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论说的核心,但他的理论目的却是通过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重释,揭示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的本质和特点。本文着力分析了施密特对“唯物主义”及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的理解,并透析出其理论贡献与局限。一、对“唯物主义”发展史的一般考察施密特开篇第一句便指出,“关于马克思的自然概念问题,必然延伸到唯物史观同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②。施密特为什么要对“唯物主义”进行一番考察呢?主要原因在于他认为这是我们理解马克思自然概念和马克思哲学的关键。在他看来,第二国际理论家不理解哲学…  相似文献   

9.
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什么的问题时,有的论者把它归结为实践唯物主义而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它的“偏离”或“附加”,有的把它归结为辩证唯物主义而“根本否定”实践唯物主义,有的断言两者不能同构。这些不同的说法的共同点是:对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义作二律背反式的理解。笔者认为,就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行程而言,两者是同一思维过程的不同阶段;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结构而言,实践唯物主义是从主体维度(或主体论维度)对世界的理  相似文献   

10.
再论实践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曾把自己创立的新学说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自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今天,实践范畴的重要性已众所周知。然而,究竟什么是实践?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等等。一些看起来十分基本的问题,并非人们都能客观全面地认识,它有赖于理论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不奢望全面客观地回答这些问题,只谈谈我们的粗陋见解,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宋应星是我国明代末期的杰出科学家,他在哲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作出了独到的贡献。 一、宋应星进步的自然哲学思想 从宋应星的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是宋应星自然哲学思想的核心。 宋应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当时是十分突出的。他认为“盈天地皆气也”。这“气”是什么东西呢?他解释道:“气本浑沦之物”(同前),它充满了整个宇宙空间,是一种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2.
(一) 马克思从1841年3月大学毕业开始,或更狭义地说从1842年4月为“莱茵报”撰稿开始,至1843年3月退出“莱茵报”编辑部止,是他世界观发展过程中的“莱茵报”时期。这个时期他世界观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是唯心主义的还是唯物主义的?一般认为,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已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尽管还留有黑格尔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某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它揭示了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反映者与被反映者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不是对唯物主义的排除和否定,而是以对唯物主义的肯定作为自己的前提,又把唯物主义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然而,在西方,有些被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新派别”的“马克思主义者”,却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来解释马克思对实践问题的论述,把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同唯物主义对立起来,从根本上取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哲学唯物主义的意义,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提出明确的解说。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即“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亦即:“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以上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0页)  相似文献   

15.
在理学体系的建构者中,张载以“气”范畴而独树一帜。张载的“气”究竟是什么?目前学术界的普遍看法是:从哲学性质上说它是唯物主义的;从哲学思维方式上说它是“体用不二”的;其哲学意义是对佛、道唯心主义本体论的彻底批判并是奠立其理学体系的基石,等等。 细细思索这些评价总觉得有点人为地抬高张载哲学。因为,第一、张载的哲学体系并不是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主体和主体性?应当如何从哲学高度来认识它?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沿着德国古典哲学及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线索,来展示主体及主体性概念在两方哲学史上的真正含义,然后,阐明国内“实践唯物主义”论所理解的主体性思想在理论上的偏颇。  相似文献   

17.
施密特通过解读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内涵,从自然、实践和社会三个维度及其相互关系来论述自己独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得出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真正的对象和出发点”不是自然或者社会历史,而是“实践的具体性”,以及自然与社会在实践这一中介基础上辩证统一的重要命题,从而形成了“以实践为中介的非本体论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驳斥了物质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等。施密特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把握既有合理之处,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内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但是,不是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也不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恩格斯说,现代唯物主义“不是单纯地恢复旧唯物主义,而是把两千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全部思想内容以及这两千年的历史本身的全部思想内容加到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78页)。什么是加到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基础上的新东西呢?是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其中唯物史观是当时科学思想中  相似文献   

19.
近来在有关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中,“实践本体论”与“物质本体论”的争论最为热烈.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和自然概念的内涵出发,对实践本体论作出说明和论证,并分析它与物质本体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1、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又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扬弃与超越,标志着一种新的唯物主义哲学形态的诞生. 当然,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并不是与旧唯物主义绝对对立的,因为与对待其它哲学形态一样,马克思没有也决不会对旧唯物主义采取简单的否定和抛弃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