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探讨西部电影创作的理论观念问题,为西部电影的现实品格塑造和未来精神走向提供参照,对钟惦棐的"西部片"电影美学思想进行了阐释,并结合分析了20余年来中国西部片的发展简况,认为围绕中国"西部片"的命名和理论阐述是钟惦棐电影关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实主义品格、人性视角和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意识促进了中国当代的电影创作.在当下语境中重新辨析钟惦棐的"西部片"思想,有助于纠正目前"新西部电影"创作与研究中的某些观念偏差.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电影美学的重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钟惦棐的电影美学观念值得认真梳理和深入研究,由此既能更清楚地看出他对中国电影美学的贡献,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电影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由于钟惦棐历来强调电影艺术家和评论家要注重自身修养,故其电影美学观念也体现和渗透着他的人格精神,对此也实有必要进行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影坛,钟惦棐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文艺评论家、电影美学理论家。他的《电影的锣鼓》重在一个“破”字;而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和弦论”,通篇强调的则是一个“立”字。他的“和弦论”为中国电影美学的重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尽管岁月流转,他的“和弦论”到今天依然具有活泼、新鲜的思想力量,对当代中国电影创作及其产业化的推进,无疑依然具有很深刻的理论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     
今年3月20日是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电影美学理论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首任会长钟惦棐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日.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与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在京联合举办"钟惦棐逝世20周年学术研讨会".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电影局局长童刚,副局长张宏森、江平及电影界各方面人士120多人出席了研讨会开幕式.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80年代初钟惦棐先生提出拍摄中国西部电影的倡导,西部电影创作在80年代中期迅速起步,80年代末达到鼎盛、辉煌,出现了一批具有西部文化特色的作品。这些影片充满西部精神和西部意识,具有浓郁的西北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质,以自己现代影像语言的探索和表述,呼应了新时期影像美学的兴起,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特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和形象象征。中国西部电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思考在中国电影史和当下电影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文化影响和精神流变延及新世纪的某些电影创作。对之的考察研究对今天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类型建设和文化的国际传播都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1956年《文汇报》发起的一系列以“为什么好的国产片这样少?”为题头的讨论文章,特别是钟惦棐先生的《电影的锣鼓》一文对电影问题的批评,其核心议题均涉及到电影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回顾这一讨论的始末,试图探讨当时电影评论所触及的电影艺术本质问题,并对当下电影评论写作提出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1990年代的中国影坛,承接着80年代末电影审美文化的嬗变,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多元发展和美学观念理性重塑的景象。其中既有中西美学碰撞下的思想影响,有市场经济渗入后的风格转型,也有主流电影和商业片的双重发展,还有新兴导演群体——“第六代”的崛起和高科技数码电影的颠复,从而构成一种深度感被削平、创新与浮躁兼存的活跃态势,对新世纪中国电影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武侠电影在这百年中无疑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近百年来老百姓最喜爱的电影类型之一,而且在国际上,也是中国最具特色、发展最为成熟、最具竞争优势的商业电影类型。本文试图探讨中国武侠电影的内在美学特征和美学思想,认清我们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这对未来武侠电影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影美学的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起步,并开始逐步拓展。虽然西方电影美学和中国电影美学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美学传统的差异,其不同之处也很明显。因此,中国电影美学的建构不应是西方电影美学的简单移植,而应在学习借鉴之基础上,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和中国电影理论的传统,使之能更好地凸显出中国本土文化特色。为此,既要深入探讨电影与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不能忽略中国电影理论工作者关于电影创作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学术研究成果;又要从理论上认真总结中国电影创作所积累的各种美学经验,并深入探讨其创作规律。同时,还要认真研究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把握观众观影时的审美心理变化,分析那些能吸引和打动观众的优秀影片在美学上的成功之处,总结出其中的创作规律,并深入研究电影美感如何在观众(审美主体)和影片(审美客体)的融合统一中产生。随着接受美学的引入,观众的先在结构、期待视野及观众反应批评对电影创作的影响,也都构成了研究的内容。另外,中国电影美学的理论建构一方面需要从域外引进各种基础理论,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注重从中国文学艺术的美学传统中汲取营养,充分重视已有的理论成果和学术积累,从而使中国电影美学与中国文化中的美学精神有机衔接起来,显示出更浓厚的东方色彩和本土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巴赞的电影美学是当代世界电影理论重要灵感的源泉之一,中国电影创作界与理论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接受巴赞的理论,然而想成为巴赞意义上的电影理论批评家,中国电影理论界尚需从三个方面加以学习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苏联电影不但具有思想内容的进步性、电影语言的独创性 ;而且还以其浓郁的文学诗意 ,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民族美学特色 ,并在中俄两国电影文化长期的交往中 ,对中国电影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 ,对中苏电影的叙事特点和美学风格进行比照性研究 ,并具体分析苏联电影的文学诗意特点对中国电影总体艺术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联华电影的思想意识与艺术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时代精神的表征与社会历史的纪录,联华电影既具有较为先进的思想意识,又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为电影的民族化作出了贡献。联华电影的出现改变了当时中国电影发展的方向,提高了1930年代国产电影的思想与艺术水准,但由于思想意识和电影美学观念的局限性,联华电影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方面也都存在着诸多缺陷,这些缺陷在同时期其他影片中也明显存在着,可以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独立电影的成熟和繁荣,好莱坞纷纷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好莱坞的加盟为独立电影带来了丰富的资金,广泛的发行渠道和多样化的营销策略,独立电影也为其输入了创新的思想和美学养料。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与大制片厂合作的同时,独立电影的生态环境和艺术特质似乎也面临着被商业体制侵蚀和异化的处境。文章从电影美学、营销、发行等多个角度对90年代以来独立电影与好莱坞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独立电影未来发展可能的"中间道路"。  相似文献   

14.
巴赞关于电影语言和写实主义美学的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实主义美学和电影语言分析是巴赞电影思想的核心,也是西方电影理论的两块重要基石。巴赞的电影写实主义美学根源于西方理性主义,也影响了巴赞对早期电影语言的研究。巴赞将电影语言在意识形态领域划分为“给现实增添什么内容”和“揭示现实真相”两个阵营,他重点论述了后者的历史演进和关学意义,却忽视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巴赞的电影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建构中国电影语言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电影纪实美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至世纪之交,电影理论界对它的研究经历了“探索争呜期”和“反思建构期”两个重要阶段。“第四代”“第五代”以及“第六代”(“新生代”)导演的创作分别在不同时期体现了纪实关学对于中国电影的渗透与影响。综合这两个阶段纪实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其概括为四种研究视角和话语形态:电影基础关学范畴、电影现代思潮、中外影像传播理论、正面关注纪实美学的现象及理论等。这四种研究视角丰富了中国电影纪实美学理论体系,对电影创作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电影应该以其特有的艺术手段和形式去表现电影家对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发现,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从早先认为"影戏是由扮演的戏剧而摄成的影片"及其所形成的戏剧式电影形态,到1970年代末以来,大陆影坛的纪实美学、影像本体美学、新写实美学,和台湾"新电影"、香港"新浪潮"等电影创新潮流汹涌,正是不同代际导演从不同角度对电影艺术特性的执著探索,推动了中国电影艺术审美的发展和深入。在实践中,他们以艰辛的艺术创造建构了中国电影的两大传统:"人学内涵的现代电影"和"世界视野的民族电影"。前者强调电影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联系,以其社会人生呈现的"现实的真实"和"人性的真实",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内涵;后者在民族性格刻画中挖掘民族现实内涵、从民族欣赏趣味着眼去结构叙事、将民族艺术美学融入镜头影像等独特创造,又使中国电影成为富于民族审美特质的现代电影。百年中国电影这些探索,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研讨当代中国特色电影理论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建构,在梳理美学、艺术学、电影艺术学、电影学与电影美学等学科的复杂学术关系的基础上,分析电影工业美学相关研究的体系构架,省思电影工业美学的学科建设意识,探讨电影工业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学理依据和布局特点。研究认为,电影工业美学是在国际电影学术理论学术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探索实践中,在当代中国现实和电影产业土壤中生长的“中国式”电影理论体系,是对新型电影观念和生产原则的总结和提升;电影工业美学的学术建构,要坚持立足中国本土,直面电影生产创作、体制运作、格局生态、工业化程度等境况与问题,既有哲学、艺术学、美学、电影学等学科、学术、学理的依托,也基于电影发展的现实问题及电影人创作、生产和工业、产业状况,在理论/实践、继承/创新、传统/当下、外来/本土、工业/美学、艺术/商业等“二元张力”间丰富、重构着中国电影理论;在当下新文科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语境中,电影工业美学的思考、探索和争鸣贯注了学者们关于电影学、电影美学的学科建设自觉意识,具有相当的学术前沿性和学科建构意义,是中国电影学派的有机组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美学的重要理论表现──评朱光潜美学思想袁振保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当代美学的重要理论表现。因为在中国当代美学之中,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全面,其影响也极为深远、广泛;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可以看到中国当代美学思想运行的脉脂和走向,能够深切...  相似文献   

19.
现实主义美学的魅力—论第四代电影导演的现实主义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影最为引人之处 ,就在于无论发展路途如何艰难、经历了什么潮流变化 ,但它深厚的文化主线未能截断 ,它的根基始终没有变化 ,也就是说 ,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脉络和现实主义基本方向至今依然鲜明闪光。在中国电影的民族化进程中 ,80年代是特别值得歌咏的时期。在这个中国当代历史的巨大转折时期 ,改革开放的大浪掀起的波澜汹涌澎湃 ,波及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艺术的各个层面 ,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在电影美学的范畴 ,中国电影的民族美学传统向世界电影的现代化敞开胸怀 ,中国电影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高潮 ,而这必然和第四代导演的创作…  相似文献   

20.
对于蔡仪喜剧美学思想的再思考张健在比较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喜剧美学领域,三十年代以前,偏重从主观心理角度探索喜剧美的心理学派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直到四十年代初,这种理论取向才遇到来自美学界内部的真正挑战。这位挑战者就是蔡仪①。对于蔡仪的美学思想,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