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发现新世界观的过程中,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是意义更为重要的著作.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性的研究,马克思发现了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真正的发源地,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通过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分析批判,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创立了劳动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王文臣 《北方论丛》2012,(2):121-126
黑格尔以其对国民经济学的研究提出对劳动概念的思辨阐释,成为他首次发现社会现实的基础,而这种对劳动概念的精神性阐述将社会现实陷入了双重危机。马克思哲学正是在完成对黑格尔劳动概念的双重批判基础上开创了重新理解社会现实的生存论路向,由此显示出马克思哲学批判现代性视阈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中,人的解放展现为精神外化运动过程中劳动基础上人的内在必然性(自然现实)与外在必然性(伦理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针对卢梭等人的自然状态理论忽视劳动及劳动基础上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对人的解放作用,黑格尔指出劳动与市民社会是人的解放的必要环节,它形成了自然必然性与自由普遍性相统一的伦理性的整体事业;政治国家是人的解放的充分条件,它构成了个体主观自由与共同体客观自由相统一的活的伦理实体。马克思在肯定黑格尔解放伦理思想的合理性的同时,对黑格尔解放伦理思想在实际中具体展现的市民社会的利己主义性质与政治国家的虚幻性进行了现实批判,指出黑格尔虽然正确地看到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是一种矛盾,但是他只是囿于作为抽象劳动体征的私有制,企图以伦理国家来统摄市民社会以实现普遍自由,而要彻底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消灭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雇佣劳动以及资产阶级政治国家。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驻足于经济学的临界点上,对市民社会的不足性和实证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批判,以戒除交换社会对物的过分倚重,为市民社会塑造合乎理性的伦理生活,实现自觉总体.但是,其哲学泛逻辑主义的神秘性和同—性的逻辑架构,钝化了批判的锋芒,使之无法将抽象的逻辑关系置换为真实的现实关系,最终未能超越市民社会的基地.马克思站在社会化人类的制高点上,从感性活动出发,揭示了旧哲学将交换社会幻化为自然存在或理念原型的虚妄性,破解了社会现象自然化的根源,敞开了被思辨逻辑覆盖着的本真存在,为新唯物主义确立了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完整、成熟地概述了他的劳动概念。马克思在1844年发动并完成的哲学革命,从原则高度上彻底颠覆了近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但这场哲学革命所达到的原则高度早在1843年对《法哲学原理》进行批判时就已提出,即必须推翻私有制。重视研究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对劳动概念的论述,有助于更好地把握1844年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以及由此带给当前社会现实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承认理论是霍耐特的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的核心。阐发批判理论的承认理论转向的必要性,是霍耐特创立承认理论的前提;而对社会哲学进行反思与重构,则是阐发批判理论的承认理论转向的必要性的前提。在考察社会哲学的传统与现状的基础上,霍耐特在现代性悖谬批判的意义上,将社会哲学界定为社会病理学;并认为只有在这一意义上,才能说卢梭是社会哲学的奠基人。作为社会病理学的社会哲学,在19世纪,经由黑格尔、马克思到尼采才得以真正形成。20世纪社会哲学发展,从卢卡奇到阿多尔诺、从普莱斯纳到阿伦特,是历史哲学路径与人类学路径此消彼长的过程。其中,内含着人类学路径向历史哲学路径的挑战。然而,社会哲学的未来发展,并非像霍耐特所说的那样,完全依赖于形式伦理构想。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哲学中,劳动既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又是一个体现一定价值旨趣的哲学范畴.特别从黑格尔、马克思的关系看,我们更是能体认到马克思劳动概念深刻的哲学意蕴.劳动不是抽象理性的自我运动,而是人和自然界双重生成的物质活动过程.借助劳动概念,马克思通达了我们现实的生活世界、现实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把"人的解放"的旨趣孕育在现实的历史过程中,从而实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8.
对于传统形而上学二元对立的抽象同一性思维方式及其困境,黑格尔和马克思都予以了深刺的批判.然而,由于黑格尔和马克思对此选取了不同的路径——前者是通过理性批判、后者是通过社会历史批判来完成的,这就导致了两种全然不同的结果,即黑格尔虽然力图超越形而上学但却重新陷入其中,而马克思则实现了对形而上学的革命性变革.文章试图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做一番比较,以期对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形而上学变革思想以及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性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劳动"为核心点,论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国民经济学立场的揭示和批判。黑格尔哲学停留在国民经济学以之作为前提的抽象劳动(异化劳动)的辩护上,并与国民经济学有着内在的勾连和"共谋"关系。正是由于黑格尔哲学的两重意境,因此超越黑格尔哲学,仅在纯粹哲学领域进行所谓的"主谓颠倒"是无法达及的;而必然与国民经济学批判相关联。总之,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是一种"双重批判"。  相似文献   

10.
国家:自由与伦理的现实体现--读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的自由概念是对英法式的启蒙理性意义上的自由与康德实践伦理意义上的自由的超越,在此基础上黑格尔认为自由与伦理的最高形态是实现现实与理性的和谐,现代资本主义劳动分工体系的发展,为此创造了现实的基础,但要使现代劳动分工体系真正地达到其理性的作用,国家的总体调控地位就非常重要,黑格尔认为这是走出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内在矛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建构中,异化劳动理论无疑是其思想发展的一个制高点.青年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来源于黑格尔又超越了黑格尔.在黑格尔那里,劳动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行为,是自由的真正“显现”,其本质是一种精神劳动.马克思在继承和发展黑格尔的劳动概念的基础上,把劳动概念注入人本主义逻辑,通过对劳动异化和资本的批判,从而实现了精神劳动向现实劳动的复归.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立足于精神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自觉地把时代精神视作反思的内容,改变了哲学真理的性质和哲学的使命。黑格尔哲学在反思时代时,抓住精神发展的实体性内容,以客观精神的范畴理解时代。这一方法既表明黑格尔的时代意识,又赋予时代判断以客观性意义。黑格尔哲学能够以对现实的辩证理解为基础,把握实体性精神运动,透视时代精神的自我发展。他在实体性内容的内在反思中对自己时代的主观道德、启蒙精神和启蒙哲学的批判,是在否定中包含肯定的辩证批判。黑格尔哲学使用精神发展的辩证法分析思想中的时代的做法,成为时代批判的经典示范。在此意义上,黑格尔的时代判断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夏林玉 《理论界》2010,(7):103-104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彻底摧毁旧形而上学的同时为人类的纯粹理性建立起了符合其自身权利的财产,然而在黑格尔看来,康德为纯粹理性所赢得的财产仍然处于抽象的状态和主体性的界限之内,本文简要论述黑格尔在发展康德思想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学说,客观思维学说。  相似文献   

14.
康德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自我意识概念及其哲学基础,是认识论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康德区分了先验自我意识与经验性的自我意识,认为前者是本源性的,是先决条件.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援引了"他者"概念,将"自我"与"他者"统一于自我意识中,这种自我意识的最终归宿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真正赋予自我意识科学内涵的是马克思.马克思批判了康德和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将自我意识转向社会实践、革命活动,上升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高度.  相似文献   

15.
作为绝对精神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黑格尔的否定性的"概念辩证法",本来是为了克服和突破传统形而上学僵化的二元对立,以此来实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但由于其根本上是"无人身的理性"的自我运动和泛逻辑主义,又导致否定性的辩证法变成了"非批判的唯心主义",最终还是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同一性逻辑"合谋"了.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历史道路理论的具体化纲领,包含着极为重要的思想遗产。黑格尔历史道路理论的存在论基础是思辨理性的自我活动,由之而来的"现实"概念则从根本上开启出其历史-道路理论的具体化纲领。这一具体化纲领意味着:(1)绝对理性的逻辑在历史领域中的对象化;(2)历史领域的本质性被导回到客观精神;(3)理性——作为本质的和必然的东西——在历史的实存及其展开过程中的具体化。虽说这一具体化纲领在存在论上包含着偏谬,但黑格尔却藉此不仅开展出对先天论、抽象理智以及外部反思的深入批判,而且使对历史道路的理解在客观的"民族精神"领域中综合普遍者与特殊的实体性内容,并开展出内容丰实的和全面的具体化。批判地重返这一具体化纲领,无论是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还是对于正确把握当今中国的发展道路,都将是意义深远的。  相似文献   

17.
铁省林 《齐鲁学刊》2007,(2):118-122
哈贝马斯认为,认识论是对认识的可能性条件的反思(批判性研究),这个反思的彻底性在于揭示认识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通过对劳动的综合作用的阐发不仅推进了黑格尔对康德认识论的批判,而且确立了从社会理论出发来构建认识批判的维度。虽然在马克思那里存在着劳动与相互作用双重因素,并且他借此说明了认识批判的社会历史意义,但他将相互作用归结为劳动,从而把批判的科学等同于自然科学。因此,必须重构马克思的认识论思想,区分劳动与相互作用,区分知识的不同类型,反思认识主体的社会历史性。所以,彻底的认识批判只有作为社会理论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黑格尔宗教哲学思想发展、演化过程的全面追溯 ,指出黑格尔宗教哲学的实质就是要通过概念自身的辩证运动来实现理性与信仰的同一性 ,从而将近代以来一直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之中的知识与宗教、科学与神学统一起来。在宗教哲学中 ,黑格尔一方面把神秘主义理性化 ,对基督教的天启真理进行了合理化的重新诠释 ;另一方面则把理性神秘化 ,将精神变成了自在自为地创生万物的绝对精神或上帝  相似文献   

19.
开端问题就是所谓的哲学"本体论"问题.康德对纯粹理性的批判就是为寻找一个哲学的"开端",他把哲学的开端奠定在先验理性的层面,为德国古典精神哲学开了先河.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则是要消解开端和自在之物之间的紧张关系,他的辩证法是要把开端和结果统一起来.黑格尔主张开端一定是与人的精神,人的可经验的世界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伦理流:黑格尔形上伦理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作为伦理学经典之一,一直都缺乏伦理学意义上的专门解读.黑格尔的伦理学是宏大哲学体系之中的伦理学,黑格尔的哲学形上学是会通着"伦理流"的绝对精神概念体系的形上学."伦理流"是黑格尔绝对精神体系中"活的善",其重要的体现,一个是伦理精神的"外部之流",即基于人类历史意识,作为"精神"重要意识形态的"伦理"环节与黑格尔精神哲学其他环节(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绝对知识)之间的交织流动过程;另一个是伦理精神的"内部之流",即基于伦理世界与伦理生活本身,伦理精神内部各环节与要素之间的会通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