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诗性隐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外衣,没有诗性隐喻,诗歌就会失去它独有的韵味和美感,更失去了作者所寄予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所以理解诗歌中的隐喻非常重要.通过对隐喻和诗性隐喻在国内外发展状况的分析,对中英文诗歌中隐喻和诗歌翻译的分析,旨在挖掘诗歌深层的隐喻概念和思想,并从跨文化和认知能力的角度去研究隐喻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诗歌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2.
诗的语言是文学语言中最美的,而诗歌的优美和内涵往往依靠隐喻得以实现.隐喻在诗歌中发挥着修饰功能、陌生化功能、认知功能等.本文意从隐喻在英语诗歌中所发挥的功能入手, 探究如何理解和把握英语诗歌,展现它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3.
语法隐喻是韩礼德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及物理论是韩礼德纯理功能中的核心内容.本文选取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为研究对象,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文章通过对诗歌的英语原文及其若干汉译文进行经验元功能理解分析对英语诗歌原文的理解指出,使用语法隐喻理论.同时借助多版本译文对提升诗歌原文的内涵理解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意象隐喻是一种常见的隐喻,大量存在于诗歌中。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主要通过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来分析意象隐喻,从而引导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伴随着人类思维而产生的一种认知模式。利用意象图式和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意象,解析杜甫诗歌的认知模式,有助于从隐喻的角度厘清杜甫诗歌中意象和隐喻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为理解杜甫诗歌提供一个合理的解读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隐喻翻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般认为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但在诗歌中表现得最为丰富.因此诗歌被称为"隐喻式的语言",而诗歌中的隐喻的翻译直接影响到译诗的表现力.主要论述诗歌隐喻翻译中意的结合问题.  相似文献   

7.
隐喻与诗歌有着同样的文学本质.诗歌借助隐喻增添华彩,加强感召,深化内涵;隐喻本身就是微缩的诗歌,是诗歌的本原.在某种程度上,隐喻的诗歌性与诗歌的隐喻性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从认知学角度看,二者是同质的认知语言现象,都是以精华的语言表述人类对现实世界带有艺术色彩和浪漫想象的认知结果.  相似文献   

8.
诗歌的生命原则--论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是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分析,隐喻和诗歌密不可分,是同质的认知语言现象,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表现在语言和言语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诗歌创作不可缺少的修辞手段,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诗人个人主观因素和自然、社会等客观因素的综合体。意象认知离不开隐喻的理解,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重要表征。在对现代隐喻理论进行了概括性描述之后,介绍了意象的文化内涵及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表现类别,以期从现代隐喻学角度对古诗意象的内涵有深刻的认知理解。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意象图式是基于身体体验、经心智加工而形成的一种理解概念意义的抽象结构,是隐喻产生的基础。杜甫夔州诗歌意象图式的运用及投射产生的隐喻意义,从不同维度向读者展现了诗歌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思想,从而体现了诗歌高超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精湛的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11.
新诗,也曾称为白话诗、自由诗。但"新诗"一名不能标明其任何文体特征,"白话诗"古已有之,"自由诗"在格律体新诗出现之后已不能概括全部新诗。人们目前能够想到的命名,如"现代汉诗"、"现代诗"、"语体诗"、"西诗"等,都不大得体。"胡诗"虽然比较传神,却不大可能被普遍接受。故这一诗体,还是叫回它最初的名称"白话诗"为宜。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是语言艺术的珍品,具有感人心志、移人性情的作用。诗歌的美育是以诗歌为审美对象开展审美教育,以审美为主要手段来感受诗歌,这其实就是孔子的"诗教"。本文从孔子"兴、观、群、怨"四大功能探讨了诗歌的美育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珂 《东方论坛》2003,(3):33-40
散文诗是一种世界文学体裁 ,散文诗文体在生成发展过程中与诗、散文等文体相互作用。二十世纪中国散文诗是中外类似于散文诗的文体在特定时代契合的产物 ,是西方散文诗文体在中国本土化的结果 ,文体特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西方偏向于散文 ,在中国偏向于诗 ,甚至被长期视为新诗的一种诗体 ,极大地影响了新诗的诗体建设。“散文诗”作为这一文体的“称谓”是不准确的 ,造成了这种文体与诗和散文两种文体的串义现象 ,导致了中国散文诗的文体建设与新诗的文体建设的混乱。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西方最古老的文学体裁,深深根植于西方文化,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诗歌在其历史演化过程中曾经与哲学、宗教和科学等对立。在古希腊古罗马诗歌与哲学二元对立,被哲学视为理性的扰乱者和社会秩序的颠覆者;在中世纪诗歌被宗教视为谎言散播者而被宗教桎梏,沦为宗教的工具和奴隶;在现代诗歌与科学激烈地论战,认为科学逻辑扼杀了语言的艺术性,诗歌试图恢复语言的艺术。从诗歌与其历史上的对立面的研究出发,阐释诗歌在不同时期和不同主导意识下的价值和历史地位。诗歌和其对立面,这一矛盾共存体引导诗歌的发展走向,促进了诗歌主题内容和形式的更新,谱写了西方诗歌的华美篇章。  相似文献   

15.
在诗艺价值和诗人地位被普遍怀疑的今天,重读柏拉图的禁诗令有特殊意义。柏拉图禁诗的主要理由是诗艺远离真理。柏拉图的“递相摹仿论”,割断诗艺与理式的“质素性”联系,把诗艺的内容设定成不具有超越性的纯粹具体的表象。后世反柏拉图禁诗令的诗学理论家从柏拉图的形而上学立场出发建构了诗艺内容和超越性存在的关联,从而赋予了诗艺以极为崇高的地位。诗艺的当代危机在于:后现代对柏拉图形而上学的彻底颠覆意味着把诗艺重新带入无超越性的形态。  相似文献   

16.
李梦阳的诗歌创作理论是李梦阳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梦阳的诗歌创作理论主要有四点:(1)重视"情"在诗歌创作中的主导作用;(2)认为生活实践是诗歌创作感情产生的前提;(3)主张诗歌是作者主观思想与客观世界相交往的产物;(4)重视中国传统诗歌比兴手法的运用。李梦阳既把情感与生活实践确定为诗歌创作的基础,也把它确定为诗歌创作的根本法则,而且由此建立了"情会说"之创作心理论。李梦阳不仅重视诗歌主题思想产生途径之生活实践,还重视传统的诗歌主题思想表现之比兴手法。李梦阳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是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意义的诗歌创作论,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歌词中的诗歌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歌词与诗歌合一是一部既往史,如今歌词已从诗歌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然而,二者仍然有着密切关系.诗歌可成为歌词和歌词可以是诗歌的情况并不少见.现代歌词中的诗歌表现为三种形态,即诗歌被谱曲而成为歌词,古诗今译成歌词,歌词原作即诗歌.  相似文献   

18.
平民不仅可以是没有受到多少教育的普通百姓,也可以是过着现实世俗生活的并非贵族的文人。平民文学是比通俗文学雅一些,比贵族文学俗一些的文学。打油诗是汉语诗歌中长期流行的特殊文体,是中国正统诗歌的俗化形式和非正统诗歌的雅化形式,平民性是其最重要的文体特征。平民性主要分为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方面,它采用雅俗共赏的语言和文体,直接关注现实世俗生活,抒写平民性情感,揭示平民的生存境遇。打油诗不是大众的通俗诗歌,也不是贵族的高雅诗歌,而是平民的诗歌。打油诗体是汉语诗歌中正统诗体和民间诗体必要的补充形式,是汉语诗歌中最常见的讽刺幽默诗体,诗体具有稳定性,不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它不但受到喜欢附庸风雅的普通百姓喜爱,还受到生活在民间崇尚世俗生活的文人的格外青睐。  相似文献   

19.
现代白话诗虽然与古典诗歌有巨大的区别,但它从各个方面都受到古典诗歌的影响。其词句语法和写作习惯、意象的选用和特点,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都与古典诗歌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这些现象说明新诗与古典诗歌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最终会决定现代诗歌成就的高低。  相似文献   

20.
辨"诗"     
诗 ,是一个不断流变的概念。从广义的“文化之诗”演变成狭义的“文学之诗” ,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诗言志”的“诗”与“诗缘情”的“诗 ,本不是同一个意义上的诗。文化之诗借用了古歌的形式 ,传达的是规范和禁忌、法度和礼仪 ;《诗》是古歌与文化之诗的合流 ,它利用弦歌讽谏来履行其政治使命 ;而文学之诗则是个体意识和文学意识觉醒的产物 ,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狭义之“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