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历经挫折,唯在社会革命的背景下方才获得成功,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革命中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即政治动员,其对现代国家构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动作用.革命战争阶段,中国共产党凭借由政治动员所赢取的资源优势和社会支持,战胜了旧政权统治者、各路地方军阀以及外国干涉势力,建立起主权独立的中央集权型国家;革命完成阶段,政治动员又继续在国家主权统一性与独立性的巩固、国家基础性权力的强化、民众政治要求的有效因应等主题上为现代国家建构的发展和深化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现代国家的构建使得国家自主性成为国家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范式,还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以国家为中心"的国家主义,其共同特征是在很大程度上将国家自主性作为描述国内层面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概念.新国家主义虽然也"以国家为中心",但是主张在"把国家找回来"的同时"不踢走社会",并尝试将国家自主性置于国际系统、国家结构和社会因素的网络中来探讨.由于国家具有国际、国内、个人三个层次的含义,因此,分析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自主性应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将国家置于国际和国内的力量交汇点.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经济需要"强国家",但必须通过"建制性权力"使得同时出现"强社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曹胜 《浙江社会科学》2012,(8):34-39,156
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范式中,基于社会政治生活中组织特质的差异而确立的国家相对于社会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国家回归理论在承接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相对自主性概念的基础上,认为国家是具有独立行动能力的组织实体,其行为活动依循自身的政治逻辑,而不是"社会冲突的舞台",也不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普遍存在的国家自主性在社会政治结构中呈现出差异性的变动状态。斯考克波、诺德凌格尔等人在宏观结构和政策过程研究视域下对国家自主性展开具体分析,开放出国家中心理论范式的研究进路,从而实现对传统政治学在国家研究领域中哲学演绎知识传统的超越,开启了国家研究的政治科学化时代。  相似文献   

4.
西方国家社会管理变迁的历史经验表明,社会管理的本质是构建以社会自主性为基础、社会自主与国家自主合作互动的社会秩序.我国在从全能型国家—总体性社会过渡为转型国家—分化性社会的过程中,社会过于依赖国家,社会自主性不足,国家又兼具自主性过度和不足的问题,难以较好协调经济和社会的矛盾.因此,我国社会管理创新主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构社会自主性的基础;二是修正国家自主性过度与不足.国家应致力于建构创新的社会基础、民主形式、行政环境和组织条件,应把自身建设成为规范和规则的实践领域,形成社会管理组织化的秩序环境,同时应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式,坚持行政分权的改革,从基层汲取社会自治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中国的有效治理是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回归国家学派提出的国家自主性理论作为理解国家和社会关系新的范式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以批判社会中心论作为支持理论的回归国家学派提出了国家可能做出摆脱其统治阶层的国家自主性行为,国家自主性以相对性和动态发展性为主要特征。国家自主性理论经常面临着来自社会中心论的挑战,而国家自主性理论自身也存在着诸如概念界定不清、推演过于绝对等缺陷。对于国家自主性理论的中国发展道路来说,当前转型期中国国家自主性经常表现出一种失衡的状态,政治现代化是构建合理限度的国家自主性的发展方向。提出构建隔离性的政治体制、打造嵌入性的社会组织和追求国家自主与社会自主的均衡作为转型期中国有效治理可能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的视野中,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既不同于自由主义所说的"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二元分离、相互对立的关系,也不完全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统治机器和社会阶级"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是一种有限度的分离和有差别的互动关系.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关系层面上,它强调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制度性分离,并认为这种分离能使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剥削关系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在"国家和社会阶级"关系层面上,它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资产阶级的简单统治工具,国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阶级关系进行调和;同时它还认为,这种超越并没有完全使国家脱离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仍然要服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本质性规定.这一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提出了一个与西方主流政治学完全不同的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认识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范式,剖析了中国二十世纪国家建设和社会重构的过程,以及这其中政治权威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双向关系,在此基础上梳理出国家权威崩解、国家权威重建、国家消解社会以及社会重建的历史脉络.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二十世纪政治社会发展的运行理路和轨迹,也能廓清未来中国发展的取向.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致力于研究国家与革命的起源和本质 ,他在整个探索过程中 ,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革命起源及其作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由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地位以及对国家与革命的立论基础、认识方法的错误 ,从而没能形成科学的国家与革命观 ,以致最终导致其领导的民主革命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9.
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百年历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懈奋斗、艰辛探索形成的独特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保障.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形成是党的革命思想理论的高度概括和凝练的结果,是一个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整体,具有独特的内在特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价值和意蕴.中国正处于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应把握革命精神的灵魂,坚持革命精神的核心理念,传承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社会革命精神,从而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0.
政治现代化与国家自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自主性是指国家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超越于社会特殊利益集团,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目标而自主行事的性质。国家只有具备一定的相对自主性,才可能成为调节社会关系的第三种力量。国家自主性体现于国家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但是在后发外生型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过程中,决定国家自主性程度的两个方面,即国家对社会特殊利益集团的超越性和国家能力,由于这一过程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而存在着弱化的可能,从而使国家自主性受到挑战,进而阻碍政治现代化的顺利完成。国家自主性对政治现代化而言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因此,国家一方面要通过加强立法明确国家与社会的界限,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决策水平和创制水平,以维护国家之为国家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视野下国家自主性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不可能没有现代国家,也不可能没有市民社会。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保持这二者之间的必要张力,在保持市民社会的权利主张得到实现的同时,合理发挥政治国家对社会的整合功能。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在市民社会视野下对国家自主性问题重新的审视与透析,通过对国家自主性的理论渊源及精神内核的考察以及对国家自主性的合理透析,进而认为在中国的语境下,揭示国家自主性这一隐蔽的主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它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内涵,理解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赖以运作的外部条件,从而理解中国现代化所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姿姿 《学术界》2008,144(1):270-277
经历了社会中心论和国家中心论之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新时期,相继提出了"国家在社会中"、"国家与社会共治"、"国家嵌入社会"等理论,重新思考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市场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这表明人们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看法走出了零和博弈的传统观念,标志着一种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视角的出现,对加深人们对社会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组织现实主义的角度看,在后发国家"应激型"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能否获得相对于国内各阶级的自主性,是现代化进程能否顺利推进的政治条件.在现代化启动之际,国家政权需要能够有效摆脱传统社会中支配阶级的制约,实施现代化的社会动员.国家自主性对于后发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性表现在,一个具有高度自主性和行动能力的国家政权,是有效应对国际挑战、实施现代化的社会动员并提供现代化所需的经济和政治资源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4.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群体,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组织形式,政府是管理国家的机器.国家本来就是国民自己的组织,政府本来就是服务于国民的,但是当国家被皇帝用武力占为己有后就成了他的王朝,政府也就变成了皇帝的朝廷.改朝换代只是江山易主、政府换届,而不是国家灭亡.社会分层是自然存在的社会现象,人为划分的社会层次也并非只有按财产划分的阶级一种,形成国家不等于进入阶级社会.文化是人群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存在的形态,文明只是文化的精致形态."国家形成"不等于"文明起源",国家的起源的途径是多元的,文明的形态也是千变万化没有统一的标准.中国国家起源与演进的序列和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进程,都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5.
"绿色国家"理论是21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在政治学视野下思考环境问题的新视角,体现了西方环境治理思路从市场主导向国家主导的转向,其核心主张是以增强国家的政治干预为突破口来对资本的无限积累及其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予以一定的"政治修复",即用国家来"规训"资本.这种主张一方面忽视了资本积累与环境恶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中的国家自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从政治学视角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原因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而国家自主性理论作为理解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新范式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有望取得突破。中国革命的历史遗产和官僚体制的发展、执政党的危机意识与高层精英的战略领导以及平均主义带来的平等社会结构等,使中国在改革之初的发展就具有自主性特征。中国的经济增长得益于基于国家权力和国家能力的有效干预,这种国家干预主要体现在国家自主性的政策和制度供给、政策和制度执行两个层面。但近些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失衡带来的社会不公和利益集团,成为国家能否为经济发展持续提供动力而必须应对的难题和挑战。中国需要从政府体制改革和社会自主性提升两方面入手实现国家自主性的平衡,以隔离性和嵌入性为特征的治理式互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家自主性的目标和状态。  相似文献   

17.
处在转型社会的中国,目前国家对社会的治理有诸多问题:如危机频发与制度滞后,权威治理与分权自治的央地博弈,民主化与市场化的共振危机,运动治理与法理治理的抉择.然而,转型社会带来的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危机与治理伴随政治生活全过程,是一个永恒的国家问题.只要把危机纳入到国家治理的制度化渠道中解决,就并不可怕.无论是社会危机驱动型国家治理模式,还是国家为了追求一种良善的政治生活而选择的整体性治理活动,国家都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自主性作用.从“构建性自主”、“嵌入性自主”、“反思性自主”和“无为性自主”四个维度着眼,可以探讨我国经由何种自主性路径来达到有效社会治理,从而走出国家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18.
处于特定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当中的国家因为各种原因发展有先后之分,由于发展是国际与国内互动、国家与社会互动的结果,后发展国家在现实发展中效果并不趋同。中国是典型的后发展国家,也是传统的农业国。新中国脱胎于土地革命,解决了发展的根本问题——土地问题的同时,又面临着国际军事、经济竞争的双重压力,因此从一开始就具有极高的自主性,可以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选择发展道路。中国在艰苦的实践和摸索中不断调整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断完善与社会的互动与沟通,培育了优秀的国家能力。当然中国还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国家与社会之间仍未达到理想的平衡,因而需要不断推进和完善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以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使得国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国家纪念日宣传着革命历史,革命人物或革命事件的回忆成为纪念文本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弘扬着革命精神,将历史资源转化为现实政治需求的精神资源.并且在国家纪念日纪念话语中将抗日战争“革命化”,将之当作“国民革命第二期”宣传和建构.正是通过抗战时期国家纪念日构建出革命话语,强化抗日战争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也凸显出革命理念和话语本身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20.
城市、市民社会与近代国家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是一段从城市向国家迈进的历史.中世纪可以说是一段没有国家的历史,并且,由于国家的缺位,具有"自由"特征的城市得以形成.在中世纪,城市及其市民独享了"自由",同时,它们也承担起了在等级结构的缝隙中传播自由的历史使命.但是,市民社会的兴起却是发生在中世纪城市衰落的过程中的.由于城市的衰落而使原先仅存于城市中的市民社会演化成整个社会所拥有的市民社会,结果,使原先由城市所承担的与绝对国家的斗争转变为整个市民社会与绝对国家的斗争,并最终把绝对国家改造为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城市通过对自我的否定而迈入了近代国家生成的历史中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