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才心理需要特征和激励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激励”一直是管理工作者与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西方已形成丰富的理论。但是,如何根据人才特别是当代我国人才的心理需要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激励策略,提高激励效能,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2.
纵观几千年人类发展的历史众所周知科技进步和科技人才有着密切的联系。科技越进步的国家科技人才的作用越大对科技人才越重视两者吴正比螺旋式向前发展的模式。纵观目前的国际人才市场分析一下几个重点国家吸引人才的策略和人才流动的规律和原因对我国的人才政策将有极大帮助。经济实力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流失是一种一下子看不出明显结果的最大的资源流失。在国际交流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人才流动也日益全球化。不同国家由于不同的经济实力和人才发展的环境吸引着不同的国际人才。各类人才也在不同的国度里进行自由选择和自由…  相似文献   

3.
西部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辑 《人才开发》2003,(4):30-32
西部人才总量严重不足、整体素质不高,流失严重。在WTO环境下,积极开发国内外人才资源,也不失为一条解决西部人才严重缺短问题的有效策略。因此,西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人才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并建立有利于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人才、鼓励海内外人才回归西部和海内外进行人才智力交流等机制,积极实施紧缺人才引进“外援”战略,加快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人才是企业创造财富的动力源泉,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反映在对人才资源的竞争上。人才的流失,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流失,是企业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人才流动到竞争对手公司更是对自己构成一个直接的威胁。为了避免人才流失带来的损失,国际著名企业十分重视对员工的管理和激励,想方设法留住人才。那么企业应该如何留住人才呢?在这方面,美国一些成功企业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而且代表着新旧两种经济,但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几乎所有公司都有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和超凡魅力的领导人,为下属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鼓励互…  相似文献   

5.
潘春华 《人才开发》2011,(12):47-48
现代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在生产诸要素中,人是最积极、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企业只有创新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成长激励机制,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造就人才,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从而形成敢于创新、勤于思考和善于发明创造应用创新成果的工作氛围,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增强发展动力。创新企业人才成长激励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亮点,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显重要,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然而,中小企业并非都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最突出的是人才问题,中小企业本来吸引人才竞争力就较弱,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入,还出现人才不断流失现象。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和挑战1.原有师资队伍的流失。这是教学型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相对比较优秀的人才在最近几年流失得比较严重,包括自己定向和委托培养的研究生,相当多的人在毕业后离开了学校,流向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机构或高薪企业,尤其是一些紧俏专业的高学历人才,毕业后回校工作的几乎很少,尽管不少教学型本科院校都采取了稳定人才的措施,但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8.
建立领军人才辈出的环境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人才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精、尖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十分短缺;人才的不合理流动和流失比较严重,国家的人才安全形势面临较大挑战;人才管理工作力量分散,科学的人才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偏低,等等。总之,在日趋激烈的全球性人才竞争中,我国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为适应时代要求,根据以往人才工作的实践和今后的要求,在我国建立和完善领军人才开发环境和机制是非常重要和急需的。  相似文献   

9.
许永惠 《人才瞭望》2006,(12):58-59
IT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取胜,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吸引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丰富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无疑是IT行业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码。但是。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资本投资,有投资回报的同时必然存在着潜在或现实的风险,其中优秀人才培训后流失成了众多IT企业“痛心痪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考核及评价、流失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1.
打一场“人才安全”的保卫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我国某国家研究所流失了200多高级科研人才;原中国人寿保险骨干人才有10多位成了境外保险公司“老董”、“老总”;不久前,爆出了外经贸部参与入世谈判10多年的一名处长,成为某跨国公司驻华首席代表的新闻。高级人才流失,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把“人才安全”提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是完全必要的。然而,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人才安全”?  相似文献   

12.
高科技人才争夺战中,大力吸引外来人才是很多国家加强本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法宝.在这个过程中,高科技人才大量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这种趋势进一步增强了发达国家的实力,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国现在已成为发达国家人才争夺的重要对象,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避免人才过度流失成为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而经济发达国家之一的日本,在吸引外来人才的同时更注意本土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扶植,其政策和措施对我国人才战略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才瞭望》2008,(7):110-110
从近日召开的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获悉,上海市委组织部、市劳动保障局等多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工作的意见》,在高技能人才激励方面推出多项新举措。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新常态下,人力资源是企业最核心资源,也是企业间竞争的源泉.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中小企业面临人才难招、易流失等困境,如何留住人才,提升人才综合技能,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笔者在调研分析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互联网+”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策略,建立健全“互联网+”员工培训开发考核评估机制,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借鉴.  相似文献   

15.
黄晓宁 《人才瞭望》2008,(10):25-26
随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我国开放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经济领域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知识经济的特征日趋明显,人才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最为关键、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人才安全已上升为经济安全的核心内容。我国人才资源相对短缺,而且面临着严重的流失。因此,加强人才管理,防止人才流失,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应当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管理科学是美国人整理出来的,他们曾经是世界最大的“管理”输出国。但是,在管理上做得最成功的却要算日本人,因为日本人除了管理科学之外,还十分重视管理理念。放眼世界,在人才频繁流动的今天,在人才“争夺战”弥漫的硝烟里,我们却很难发现日本在为自己人才的流失或者断层而忧虑。他们有自己的管理秘诀和绝活。  相似文献   

17.
企业的发民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拥有人才的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私营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资源方面的劣势显得非常突出。企业虽用高薪和其他丰厚的条件来吸引人才,却不能在较长时间里留住人才。私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采取合适的激励措施,吸引人、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相似文献   

18.
岩泉 《人才开发》2001,(5):42-43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要腾飞,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素质的提高,又在于教育的提高和普及。小平同志说:“我们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而教育又必须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但我国目前的教育情况,并不令人乐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中小学生的流失现象。所谓“流失”,是指已入学的学生,中途辍学。有的地方流失率高达6—8%,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激励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从近日召开的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获悉,上海市委组织部、市劳动保障局等多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工作的意见》,在高技能人才激励方面推出多项新举措。上海市将切实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带动技能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郭思华 《人才瞭望》2016,(14):137-138
当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小微企业人才流动、流失现象非常普遍,企业如何留住人才,已经成为众多小微企业管理者潜心研究和努力突破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此,结合相关理论,就小微企业如何留住人才作出相应探讨,以为小微企业加强人才管理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