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难得糊涂”这一句,出自清代文人郑板桥。不知怎么,前几年这一句话颇为流行,满大街都是卖这句话的条幅。很多人喜欢这一句话,可是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做到这一点了。郑板桥原文在这一句之后,下面还有一段话:“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一段话。不只是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细看来,如何不是古代官场上那些所谓的“父母官”们的真实写照呢!贪官、昏官是名符其实的糊涂官,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但是,有些清官却也是大发“糊涂”,这就让人不得不考虑他的“糊涂”的背后是何居心了。北宋年间有一位能臣,名叫钱若水,颇有清声。钱若水曾经任知州推官(就是负责查案的,相当于现在的地区或者市的公安局长吧),参与审理了一件这样的案件,显露了他的糊涂的精明!  相似文献   

2.
略晓中国历史者肯定知道,中国历史上不仅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而且还有“不智治国”的愚官政策,“愚民”也好,“愚官”也罢,其始作俑者皆为老子。关于“愚民”,老子曰:“常使民无知无欲”,以达到“使民不争”,“使民不为盗”,“使民心不乱”。对于“愚官”,他主张:“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最好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其实,无论是“愚民”还是“愚官”。说来说去离不开一个“骗”字。至于如何才能手腕高明,达到“愚而不露”,全靠个人的悟性与本事了。  相似文献   

3.
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量材(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即根据才能大小来授予合适的官职,根据品德高下来确定适当的地位.“量才授官”一直是古人公认的一条用人原则.“量才授官”的目的是为了求得“人事相宜”.所谓“人事相宜”,就是用人和治事相适应、相协调,职得其人,人称其职,人尽其才,事竟其功.围绕“量才授官”“人事相宜”的用人原则和用人目标,古人亦有不少的精彩论述.  相似文献   

4.
时下,除“跑官要官”之风侵袭了组织人事工作纪律外,悄然滋生且呈蔓延趋势的“挑官”现象也正干忧着干部任用制度。所谓“挑官”,就是被调整的干部,尤其担任一定职务的领导干部在单位、职务、岗位等方面向组织讨价还价,挑肥拣瘦。比如有的干部总是乐于到组织、人事、财税、公安、城建、土地等被社会认为“有油水”的部门,而不愿到群团、信访等“清水衙门”工作;有的干部总是声称自己如何适应城里机关工作环境,而不愿到企业、  相似文献   

5.
作家袁野作过一幅对联“作文烟茶酒,读书手眼心”。手,即手法正确,手艺娴熟;心,即用心专一,思想公允;眼,即细心观察,目标高远。为文读书讲究手眼心三者合一,方能作出好文章来。为“官”如为文,亦须手眼心合一,方可做个好“官”。 为“官”须正手。一日“正”,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始终做到“不为外物身所累”,在物质利益上不伸手,在荣誉面前不伸手,在名利上不伸手,在权力面前不伸手。二曰“勤”。为“官”手要勤,甘做老黄华,勤奋为人民,“一生只为百姓累”,造福万民,不辞辛劳。三曰“能”。为“官”要有真本事,硬功夫,想得到,做得到,有能力为百姓做出实  相似文献   

6.
"做官我宁可糊涂,但干事我不糊涂,我不做会当官而不会为老百姓办事的这种官",这句话出白海南省省长卫留成之口。他曾经是中海油的CEO,现在是中国第一个从企业家直接做省长的高官。他说:"现在很多人对当官研究得很透,什么官场文化我搞不清楚,我不去研究它。"从一名企业家到政府省长,这样的"界限"跨度,的确是足够大的了。在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临沣县副县长沈克非主动辞去副县长职务,到曾任教过的县一中去当中学校长,引出了一段佳话,读罢报道,笔者颇有感触. 当干部的目的是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沈克非为何不当县长当校长,用他的话说是“在我退体之前,力争把临沣县一中办成全国百强重点中学,这就是我的目的。”正是为了这样的目的,他才弃大“官”而当小“官”;从其工作业绩来看,也正是有这样的目的,他才弃大“官”而当小“官”;从其工作业绩来看,“正是有这样的目的,他在任分管教育副县长期间,坚持深入基层,为学校排忧解难,提出的“政府统筹、部门办学、教委主管、协调发展”的兴教思路被湖南省推广,1988年临沣县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县,1990年荻湖南省县市县市督导评估第一名,受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可见,目的明确,又付出踏实的劳动,是会出成果  相似文献   

8.
“江湖感”似乎与现在时兴的.“领导力”比较接近。有“江湖感”的CEO能从专才蜕变成通才,从做事转移到做人,从自己干变成别人干,甚至从聪明转为糊涂。  相似文献   

9.
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被日本称为“经营之神”。他在用人方面有其独到的理解。我们可以把他的思想总结为:糊涂用人智慧—70%原则。这种管理思想,是中国“中庸”思想的发展,通过70%原则,在70%的层面上获得均衡,可以有效地处理用人中的矛盾问题。“水至清则无鱼”,也许70%原则能更有效地解决用人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政策的实施,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经济能人”和“冒尖户主”担任乡、村干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情况.形成了一种被有些人称之为“富而为官”的现象。据调查,某县的763个行政村中,“富而为官”者超过250人,在1998年和1999年两年县里评出的20名“十优”农村党支部书记中,就有11人属于村里的“富人”;某省某市有20%的农村党支部书记是私营企业主;某省某县有62%的村的村干部是“富而为官”。类似的情况,在各地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还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李瑞环 《人才瞭望》2008,(12):63-63
认为自己凡事都能说明白的人,这个人常常是不明白。若干人就是因为老认为自己什么都明白,最后做了很多糊涂事,这叫做“假明白真糊涂”。  相似文献   

12.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如今,则是“技而优则官”,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企业各部门负责人,很多都是从技术岗位上提拔上来的,这在中国是一个普遍现象。特别是在高科技企业,管理者面对的是产品生命周期短、产品技术含量高的行业,领导的是知识员工。没有技术背景的管理者是很难胜任管理职位的。这是因为技术型管理者有以下  相似文献   

13.
“怕”是人们常有的一种心理,人生在世,都离不开一个“怕”字。当官的自然也有“怕”的时候,这便是古人所说的“官有所畏”。“官有所畏”,实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越是仕途顺利,越要管好自己注重名节;越是位高权重,越要警钟长鸣抵制诱惑。  相似文献   

14.
从一般意义上讲,晋商重商轻官,以经商的成功而不是做官的成功作为人生进取的目标。但是,晋商的官念决没有这么简单。事实上,晋商对于官的态度极复杂微妙又矛盾统一。商与官的关系是晋商文化中的几个耐人寻味的关系之一。有重商轻官,有弃官从商,有结交官员,有花钱捐官,晋商始终徘徊在官与商之间,与官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可以说,这个关系处理得好的时候就是晋商发展得比较顺利的时期,而处理得不好的时候往往就是晋商陷入危机,走向衰败的时期。在那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晋商的官念既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官本商末的局限,又不可能不或浓或淡地带上传统文化的浓厚色彩。晋商与官的关系模式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5.
史蒂芬·美兰达,现任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林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官,高级人力资源专家,全球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在经理人培训、全球团队管理等方面拥有广泛,丰富的经验。本文根据史蒂芬在2007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国际人才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16.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是郑培民为官的座右铭,也是郑培民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从他所做的每一件具体动人的事迹中可以体会到其中闪烁的精神彩虹,感悟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境界和生命的意义,而其中,我们学习郑培民精神,最主要的应该是怎么“做”。 第一个“做”——做人。“做官先做人”,不是怎样“做官”,而是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与“怎样做人”决定着“做什么样的官,怎样做官”,进而决定着“伪谁做事,怎样做事”。做人是基础,是基石,是根本。在一个人的生命旅程中,做官多是一时一地,而做人则是一生一世。诚然,会做人不一定会做官,但是,不会做人即使“会”做官,也肯定不会做人民满意的好官。郑培民同志以自己“做”的行动证明了,他不仅是一个正  相似文献   

17.
官源于民的“官”念。要致“官”思源,树立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官”念,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要防止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方面要防止把手中权力归功于某某领导的名下,一味对某个人“感恩图报”,甚至为了某个人的利益,不讲正气讲义气,不讲原则讲关系,在工作中放弃原则,违反党纪国法;另一方面要防止把手中的权力完全归功于自己,认为是自己能力强,发奋努力的结果。忘记了党和人民的培养,放弃了学习和改造,在工作中得意忘形,高高在上,脱离群众。 官为了民的“官”念。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除了人民的  相似文献   

18.
湘军誓死效忠 曾国藩对绿营的腐败有深刻认识,他说:“以今日绿营之习气.与今日调遣之成法.虽圣者不能使一心一气,非别树一帜。改弦更张。断不能办此贼也。”曾国藩彻底否定了绿营。按照新的建军机制组建湘军:由统帅挑选营官。营官挑选哨弁。哨弁挑选什长,什长招募勇丁。曾国藩把这种方式组建的湘军比作“统领如根,由根而生枝叶,皆一气贯通。”  相似文献   

19.
“官位”与“官德”■萧德安著名作家萧军说过:“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好官却必须首先是好人。”萧军的话,道出了广大群众的心声。群体看“官”,不是看其“官位”高低,而是看其“官德”好坏,即看其人品官品如何。达不到群众心中“好人”标准的为官者,在群众眼中是算...  相似文献   

20.
有人认为,既然是人才,就要大胆地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就要授以“一官半职”,不然就不是“重用”。其实对人才重用与否,并不在于有没有“乌纱帽”,有些人特别适合从事具体的专业技术工作,若硬要委以行政管理工作或当科长、厂长、总经理,这是形式上的重用而不是实质上的重用。有的人才也因此而抱怨道:天天忙于职工的住房问题、油盐酱醋柴问题、生老病死问题,真是当了“官”丢了“技术”,贡献反而小了。有的人适合科研攻关、适合把科技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若硬要他从事政治工作、党务工作当书记或当工会主席,这也不叫重用。尽管有人主张用人要“用其所短”,意即变所短为所长,然而置其“所长”而不用,显然是一种浪费。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