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先秦古本《书》的流布已经较广。西汉伏生始传今文《书》二十八篇 ,逐渐形成欧阳氏与夏侯氏两个主干派别 ,并衍生诸多支脉 ,今文学达于极盛。东汉今文《书》由盛转衰 ,不再固守师法 ,而古文《书》学越来越多地为朝野所重视 ,地位趋于增高。马融、郑玄为杜林漆书作传作解 ,进一步促使古文《书》学显扬于世。两汉《书》学演化的主要意义在于 :一、今文二十八篇得以写定并传世 ;二、保存古《书》许多残文散句以及最早一批经注经解 ;三、《书》学的今、古文之辩和其他若干问题的论争均萌生于此时  相似文献   

2.
汉唐《论语》《孟子》学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汉代是《论语》、《孟子》学的发轫期,有关的注解之作已经涌现。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学成果颇为丰富,但《孟子》却较少研究。同时,受时代学风影响,《论语》学的发展呈现出玄化或佛化的特点。唐代《论语》学的成就并不高,但是《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却不断提高,初步出现了所谓“孟子升格运动”。汉唐时期的《论语》《孟子》学的发展为宋代《四书》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西周时期在"明德慎罚"思想的指导下,确立了中刑、中罚原则,主张在刑罚运行中坚持罪刑相适应.其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自首从轻、疑罪从赦、宽恤刑罚的处罚原则,区分了故意与非故意、偶犯与惯犯(初犯与再犯),将犯罪动机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中刑、中罚原则的"中"指轻重适中,恰到好处,反映了"明德慎罚"思想在西周不同时期的发展与变化,是对周初轻刑思想的修正,开创了中华法系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先河,是日后诸多刑法适用原则的源头,从中也能体察到现代刑法理论的踪迹,对考察中国古代刑法史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浙学"本是朱熹批判浙东思想的语言,而《宋元学案》则用来彰显"浙学"的卓越性.《宋元学案》以故事的方式将永嘉、金华、四明各地的思想整合于"浙学"之中,并有意识地将四明地区作为终点而进行颂扬.  相似文献   

5.
朱熹的《中庸章句》是宋代《中庸》研究的集大成,是朱熹"四书"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朱熹思想体系和宋代"四书"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中庸章句》一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九次近三十年的修正与完善。本文旨在通过全面梳理现有的文献,以考证《中庸章句》形成、修正和完善的过程,进而为深入研究探讨朱熹的《中庸》学说提供相关依据,为朱熹提出"四书"体系贡献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6.
宋代是一个兼集贫弱与宽松的社会历史时代.国家内贫外弱之势激发着主流士人群体图强奋发的使命意识;政治宽松及其文治需求激促着儒家学者及其儒学思想发荣繁茂.身当于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朱熹以"章句"与"集注"相适别的诠释文体,合辑并注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而生成了<四书章句集注>.环绕<四书>与<四书章句集注>而开展的经学活动是为宋代<四书>学.宋代<四书>学涵载着:赵宋政权应用儒学的社会文治理性,宋代学者开新儒学传统的学术理性,宋代学者群体奋发作为的使命践履理性.  相似文献   

7.
葛立斌 《南都学坛》2011,31(4):25-30
陆贾《新语》中多处叙《诗》史、言《诗》事、论《诗》说、引《诗》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陆贾的《诗》学观。他以"统物通变"为探讨汉初《诗》学的主要方法,提出了"原情立本"、"以匡衰乱"、"尽情为器"的《诗》史观;提出了"《诗》以仁义存亡"的《诗》学思想总纲以及"调心在己"的学《诗》观;并提出了"书不必起仲尼之门"的用《诗》观。陆贾这种"统物通变"的《诗》学阐释是汉初儒者对《诗》学思想的一次创新与改造,极大地影响了汉代后学对《诗》的理解与建构。  相似文献   

8.
明代周瑛《词学筌蹄》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具备词谱雏形的著作,此书虽体制简略,但与前代思想、学术密切关联,可从深层揭示词谱起源的社会原因.其文献主要源自洪武本《草堂诗余》,又有独特的版本特征,为明中叶《草堂诗余》改编序列中承前启后的一环.其符号借鉴自北宋邵雍《声音唱和图》,周瑛由此制谱,可视作明中叶等韵、律吕等"声音之学"由...  相似文献   

9.
《音学五书》、《六书音均表》是清代古音学的代表作,成就有二:理论创新和古音音韵系统的初步建立。前者包括高举明陈第"古音时地说旗帜,还原古音音韵本来面貌"和"采用离析唐韵、以谐声系统归纳古韵分部、本证旁证推论的科学方法进行古韵分部";后者包括"清代古韵分部的历史发展"、"按照古音的‘敛侈’重排韵部顺序"、"四声之论"和"入声韵和阳声韵的搭配"四点。  相似文献   

10.
《文则》是宋代的第一部文章学理论著作,和《文心雕龙》一样,其文章学理念也具有鲜明的"宗经"特征,但二书的"宗经"理念存在较大的差异:《文则》"宗经"偏重于理,推崇文句的简洁自然,《文心雕龙》"宗经"偏重于情,注重文章的辞采。这些差异既与其各自的时代思潮有关,又是文章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从哲学层面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为本为“核心”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式,核心论是对中心论的发展和超越。中心论方式下的发展,是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是见物不见人的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天人关系及人我关系的日益紧张。核心论方式下的发展,是内涵式、集约化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发展的结果是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更加和谐的状态。因此,就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言,用核心论统领中心论,用人的全面发展统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已是摆在我们面前唯一正确的抉择。  相似文献   

12.
当前许多教师在回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中“推”与“敲”的优劣时,往往以故事的演进、情节的展开为依据,他们认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只不过在叙述着贾岛自己一段拜访友人的经历,情节之外所有的诗性因子就这样被他们一一抹杀。其实,《题李凝幽居》的主题应该是突出李凝居所远离尘嚣的岑寂,在创作方式上存在着“妄想揣摩”的可能性,并非一定是其行程的实录。  相似文献   

13.
“这”、“那”类指示代词本身没有固定的意义,其所指随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回指作为一种重要的篇章衔接手段,是话语理解的关键。其中,隐性回指的最主要特征在于所指不是明显地出现于语句之中,而是表现为语义上的隐含(implicit),用回指项替换先行项以后,意义会发生改变。本文主要探讨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所涉及的包括型、联想型和总括型三类隐性回指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王希杰先生在《新加坡语文随笔》的《饭盒和盒饭》中把新加坡人的“吃饭盒”同南京人的“吃冰棒”的说法相类比,认为“冰棒是棒棒儿”,“饭盒是装饭的盒子”,既然“吃冰棒”(吃棒棒儿)可以说,那么“吃饭盒”当然也可以说。可是,考之于两个词限定成分的性质、同中心成分的语义关系及整个词语的命名角度和表义功能,就会发现两个词在这几个方面都是完全不同的。“冰棒”是以冰为原料做成的棒,其原料具有可食性,故可以说“吃冰棒”,“饭盒”是装饭的盒子,其制造原料是不可食的,不能说“吃饭盒”。  相似文献   

15.
“得”字的语法化和“得”字补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得”字补语是汉语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种补语,学者们就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其内部构成复杂,至今歧见纷出。“得”字补语在现实中的复杂表现源于它所经历的语法化过程。“得”本为动词,后顺应汉语动补式的发展大趋势加缀在动词的后面,使其表义逐渐弱化,成为动词和补语之间的连接成分,表示可能和表示结果的“得”字补语是其“达成”语义的两个变体。  相似文献   

16.
"这"、"那"指代词本身没有固定的含义,它们的意义随所指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这"、"那"隐性回指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指示代词的所指不是明显地出现,而是隐含(implicit)在语句的隐性所指对象中,是一种语义上的衔接.回指项替换先行项以后,意义也会随之改变,这给语言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对一百万字语言资料的考察,主要探讨"这"、"那"类包括型、联想型和总括型三类隐性回指的所指规律或倾向性规律.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结合新发现的文字材料,对甲骨文中与“肘”“肱”二字有关的字形材料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纠正了错误的释法,并从语源上探讨了“肱”字的来源。  相似文献   

18.
穆木天1926年以法国文学为参照的文学批评体系是通过《法国文学的特质》建构起来的。针对"五四"以来新诗观念上"诗"与"散文"的混淆,他提出"纯粹诗歌",主张新诗的象征主义发展,追寻"诗"与"散文"的"纯粹分界"。与周作人、梁宗岱以及法国诗人瓦雷里的象征主义诗学不同,穆木天的象征主义是通过"个人生命"与"国民生命"的"交响"和"暗示"即"诗性境界"实现的,他揭示了"诗"与"散文"在建构基础和方式上的根本不同,为中国新诗的独立发展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内涵及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列举了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给出的关于文化的定义,并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对文化的分类,然后结合《现代汉语词典》和《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两本辞典对“文化”和cuhure的词条解释比较了两者的异同,最后给出了常见的同文化有关的系列词汇的翻译。  相似文献   

20.
杜威和毛泽东虽然分属不同的阶级阵营,立场观点迥异,但都致力于旧教育的改革,努力探索并躬行“知行合一观”和“平民主义教育”的教育哲学。从思想渊源上分析,杜威的教育哲学基础是以“经验”为核心的自然主义,而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则是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建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