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费在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从社会学视角看,消费是结合经济与文化的社会活动过程,亦为人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的链接点;消费选择表明,消费生活显露了人通过自己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双重角色与他者结成一定的分工、合作、交换和互动的社会交往关系。消费文化对人们消费选择的调控,可见于后现代享乐主义的种种社会表征,而对消费文化层面的深度阐释提示:后现代享乐主义与人们消费选择彰显内在关联;消费者追求经济效用最大化实为消费个体进行"意义"建构和趣味区分。  相似文献   

2.
消费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形象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是个体生活必需的自我技术;形象是消费社会的核心要素。通过广告、大众传媒的形象修辞,消费文化赋予商品以符码的意向性和价值,激发人们的感觉和欲望,编码日常生活意识,重组日常体验,建构自我认同,维系了审美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意识形态以诱惑而非强制的方式对于社会生活的支配。由此,消费文化参与了商品化和审美化进程中个体的自我设计和表意实践,积极介入了生活方式乃至日常生活的建构和重塑过程。  相似文献   

3.
浙江商贩文化中“叫卖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叫卖歌是一种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商品介绍手段;是商品经济发展年代的一种质朴的歌声,是最经济、最通俗、最普通的广告;是商品销售与民间文艺结合的广告词。流传于浙江的各行各业叫卖歌,为我们展示了其内涵丰富的叫卖文化,是我们研究浙江社会、民俗生活和商贩文化的最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4.
城市生活垃圾作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衍生物,可持续的垃圾管理及科学的垃圾处理方式成为近年来学界和政策研究的重点。其中,了解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机制、估算其产量趋势是决定处理方式的基础。为探究城市生活垃圾与社会经济因素的互动产生机制,选取居民消费结构等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以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为分析依据,基于对不同省份经济、消费因素的分区聚类研究,构建三个经济-消费省份组别的城市生活垃圾产生机制的分区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逼近年份的最小二乘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对不同分区的代表性省份进行垃圾产量预测。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居民的消费结构对于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居住消费支出对垃圾产生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第二,随着垃圾处理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减少,说明有效的相关投资可以改善目前的垃圾现状;第三,浙江省、湖南省、四川省到2020年都面临着相对于自身发展水平较为严峻的城市生活垃圾压力,而且部分地区如四川省虽然当前面临的垃圾总量不大,但是由于其存在较大的经济发展前景,未来垃圾产生量的增长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5.
道德社会学的基本任务是分析揭示道德规范的社会根源、社会功能及其作用方式.作为现代社会正常运行和人们正常生活之"集体需要的压力"所要求的社会行为方式,垃圾分类已成为生活于现代社会的人们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对于社会成员个体来说,责任和义务都是其行为中的"必须"而不是"可以".但凡那些行为者个体难以直接体认到它的好处而只感觉到它在时间、精力、物质上带来的付出与损失,但在公共道德的层面上又属于"必须"而非"可以"范畴的行为,通常要依靠负面刺激即处罚制裁来加以型塑,垃圾分类就属于此类.在制定规定公民行为之"必须"的规则时须注意三点:"必须"必须建基于"必需";"必须"应该尽可能照顾人性习惯、常情常识;"必须"必须立足于对违规者执行充分有效之制裁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现代社会中,品牌消费同样也会构成我们的某种现代信仰的力量,如马克思所揭示的"商品拜物教"、弗罗姆抱怨的"市场崇拜",鲍德里亚所刻画的现代消费主义……当我们选择这一观念来理解时尚或品牌消费时,就不会把消费仅仅看成是经济行为,同时还是社会学家韦伯意义上的"社会行为",具有社会学的含义。消费是社会生活的"辩证法",是一面"镜子",它不但从一个侧面映出了经济体系某个部分的运行机制,而且也照出了文化过程和社会生活的许多"秘密"。实际上,在今天,消费已经构成了一个欲望满足的对象系统,成为了获得身份的商品符码体系和符号信仰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所推动下的社会大生产彻底扭转了人们的时空感知。在非理性的社会比较之下,人们为了追求更高层级的消费体验,不得不把更多时间精力用于获得经济回报的工作上,实际能够用于精力恢复和精神愉悦的消费活动时间反而减少。消费体验的不满足感和过多工作的压迫感构成双重的抑制力量困扰着人们的心灵世界。特定的世俗压力强化了道德维度上的幸福比较式批判观念,制造出曲解幸福的舆论导向,偏颇裁断幸福欠缺个体的生活价值和道德水准。持久幸福的动力并不存在于外界所设立的表象当中,表象所营造的热闹繁华只能引导人们追求暂时虚空的幸福满足。个体所具备的灵活理性应对事务的能力和心理恢复力是缓解与消除焦虑、实现幸福体验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复杂,既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和货币政策因素,也是金融机构违规操作的结果;危机不仅启示人们要理性消费、居安思危,加强信息披露和金融监管,还启示人们减少个人和企业的税收,提升国民消费能力,才是振兴经济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商品的包装在人们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显现出了商品包装新的特色,也能更好地以多样化包装来满足现代人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0.
出行、消费既是日常生活细节,又能从中透视中国经济转型期,国家、市场、社会和个人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研究从宏观结构和微观个体行为视角讨论了共享单车是如何进入我们生活,又对我们的生活发生着怎样的影响?发现:共享单车是中国经济转型期供给侧改革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体现。资本驱动下的平台运营作为一种技术中介和数字经济极大地增加了企业财富增长能力,也深刻体现着现代社会向"技术治理"的转变。共享单车用户主要是中高等收入且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中青年男性;体验和价格是用户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家、资本等结构性力量对共享单车的市场发展和微观个体的消费行为发挥着引导、支配作用;共享单车的平台消费既体现了权力、资本与技术的结合对人的支配,也呈现和强化着一直以来就存在着的社会分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