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网络学习现象。MOOC通过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借助技术手段,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学习空间,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随着国内外MOOC平台的发展、优质资源共享的大量实践,大规模学习者借助同一平台学习同一课程已经成为现实,这就为建立高校课程联盟创造了理念条件、技术基础和数字化环境。高校课程联盟实际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它以某一MOOC平台为中心,以各学科课程的开发、运营、应用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课程联盟,旨在合力打造优质学习资源、开拓现代课堂新思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以及专家指导性学习的虚拟与现实结合的优势,让学习不再仅仅是接受知识传授,而是对未知知识探索能力的增强、与人合作学习的愉快体验。要保障课程联盟的有序健康发展需要树立开门办学理念,创建课程共建共享合作空间;需要引进市场机制,不断开拓和完善课程市场;需要建立课程契约框架,实现高校义务与权利对接。  相似文献   

2.
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需要又是影响心理和谐的重要因素。达到心理和谐状态的需要具有4个特征:正确认识需要,坦然地面对需要;理性对待需要,做到需要不过分;正视需要冲突,尽力满足舍理需要;追求高层次需要,让需要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其精神面貌和基本素质的提高与国情和现实相关, 更需要德育工作的扎实努力。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本文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调查, 对学生的心理需要及调整做了一定的分析和阐述, 为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审美需要作为一种精神需要 ,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生理基础 ,它是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在个体身上的一种转换形式。由于社会现实条件和社会文化规范的阻碍与压抑 ,以及文化表达机制和认同机制的共同制约 ,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会转化为深层的心理欲望 ,而心理欲望在趋向于满足和这种满足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矛盾中 ,人们以对象化的方式来达到想象性的实现和满足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新时代理解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论依据,他阐明了需要的本质、特征和规定性.在唯物史观视域中,美好生活需要是有限性与无限性、可满足性与不完满性、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辩证统一.在理解美好生活需要限度时需要首先明晰几对关系,包括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合理需要与过度需要的关系.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限度有四重考察进路,包括比较主义进路、能力进路、客观主义进路、多元标准和差异化进路的美好生活需要考察.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也有着四种致思路径,即以比较进路为参考,引导人民在比较中形成符合自身的美好生活需要;以能力进路为参考,着力保障最低限度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客观主义进路为参考,制定美好生活需要的共同标准;以差异化进路为参考,满足人民的不同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心理的典型症貌是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相交织的二向度特征,真实需要丰富了当代人的感性世界,有利于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性结构,虚假需要则使人沉湎于感性欲望而丧失主体自我的创发性和超越冲动,二者在交织并存中,虚假需要某种程度上对真实需要给予遮蔽。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对语码转换进行了简要综述,然后通过语料分析,从心理需要的角度出发,探索语码转换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8.
心理需要与语码转换现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社会语言学对语码转换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心理需要的角度,探求语码转换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南京市5所高校在职教师的调查,分析了高校教师需要心理的现状与特点,指出高校管理应从教师需要心理的特点出发,引导需要积极发展、满足合理需要、注重需要差异、加强需要动向的预见性等,推动高校教师以主导需要为核心的内在动力系统和以社会需要为核心的外在动力系统有机结合,提高高校教师管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以往的思想家们从人相对于动物的尊严出发,区分了人具有的需要和人的需要。马克思则从人与动物不同的存在方式出发,指出了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需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使人的这一本质需要被遮蔽,使人囿于占有的、粗陋的实际需要,人的本质需要沦为谋生的手段;另一方面,又使人类形成新的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由此形成新的能力、新的感觉和新的需要。它内在地包含着使劳动成为人们乐生需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理想社会不仅是合规律的,也是合目的的,它将满足人的真正需要。  相似文献   

11.
积极心理学作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思潮,深刻影响了当代心理治疗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由此而兴起的积极心理治疗方法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实践领域,在理论上坚持积极的人性观,重视来访者自身的积极因素,采用科学的更是艺术的积极治疗方式。技术观上则呈现出不同的方法论取向,发展出博采众长的积极心理治疗技术。但积极心理治疗观中也存在着未来向何处去,方法论的分裂以及是否具有普适性的问题,从而引发了关于与当前心理治疗理论、两种方法论以及东西方治疗模式整合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较有影响的心理学思潮,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暗合了人本主义的理念。积极是积极心理学的价值核心。从情感研究的视角看,积极心理学以更多地探究如何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为研究导向,因此,主观幸福感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凡是能够对情绪情感产生影响的因素,都可以归入内驱力系统、主体自身的特质、客体的特质三个维度中,也都可能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现代心理学出现的文化转向思潮似乎预示着该思潮试图成为现代心理学何去何从的有力注解。但是,现代性二元对立思维一直若隐若现贯穿于文化转向思潮当中,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该思潮还不是拯救心理学的一剂良方。分析心理学文化品性表达和解说了在一个文化解释框架下对心理学根本问题的认识,对逻辑的、技术的外表下心理学诸要素的文化特征总体深入的概括和挖掘,从而实现对心理学完整、深刻的把握,在根本上回答心理学到底是什么。这既是对心理学文化转向根本的超越,也是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独特探索和追问,其中折射的不仅仅是研究思维的根本转变,更重要的也是心理学观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4.
环境伦理学自诞生以来,一直以构建客观的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为主要任务,忽略了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人。面对这种人未到场的环境伦理学现状,学者们开始从美德视角研究环境伦理学。积极心理学是一种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美德的心理学思潮,对伦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环境美德伦理强调发挥环境保护中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鼓励和影响人对环境的友好行为。  相似文献   

15.
建构主义视野下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令教师和学生非常头痛的一门课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实践打开了新的思路: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意义;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支持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16.
现代逻辑不应片面地拒斥心理学。它与心理学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又有内在的关联。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提出了人生认知发展的辩证推理阶段问题。数理辩证逻辑实现了辩证推理形式的系统化和形式化发展。它为认知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逻辑支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通过分析积极心理学和生命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即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生命教育意识相对薄弱,青少年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模糊和两者结合的可行性:共同目的都是关注生命中的积极因素,发掘生命潜能,从体验积极的情绪,重唤生命的热情;挖掘积极人格潜质,培养全面的人生价值;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营造热爱生活的氛围三个层面探索高校生命教育实施的新途径,鼓励学生成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明确生命价值,活出生命色彩的新一代大学生。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与依据。文章简述了心理学三大流派即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探讨了各心理学派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指导意义,着重阐述了这三大流派心理学家提出的试误说、强化学说、发现式教学法、有意义学习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等心理学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讨论了这些理论的可操作性以及其本身具有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9.
积极心理学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健康心理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格培育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格的培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教师胜任力是从事教师职业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既是评价教师的依据,也是教师培养的出发点。心理学作为师范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应该从优秀教师的胜任特征出发,进行心理学的双目标教学改革:学校要给予合理的科学定位,立足学以致用,改革教学内容;处理好多种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针对教师胜任力的特点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改变单一的教学评价模式,增加形成性学业评价的比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