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改造一翼的统购统销与农业合作化,在其贯彻实施与快速推进中,不可避免地实行了对农民的“剥夺”。加之,在其推行中,生产关系变革的某些环节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激化了国家与农民、工人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之间的矛盾,引起部分农村地区“生产力起来暴动”。这是1953--1957年我国农民“闹粮”“闹退社”事件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2.
1957年春,江苏省南通地区普遍发生了向单干户"算账"的事件,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是当地基层干部为了打击单干户、强迫单干户入社,以单干户在水利建设方面少承担了一些负担等为理由而发起的.当地各级领导指导工作中存在错误是发生"算账"事件的重要原因."算账"事件被制止后,有关地方纠正了错误,遗留问题得到了善后处理.  相似文献   

3.
在统购统销的贯彻实施和农业合作化的快速推进中,农村基层干部强迫命令甚至违法乱纪的工作作风,以及农民眼前的经济利益受到侵犯,是1953—1957年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爆发“闹粮”“闹退社”事件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为实施 1954 年宪法所规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引导广大农民加入合作社并提炼总结合作化运动的成功经验,在中央农村工作部和毛泽东的先后主持下,中央起草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 为在全国上下取得思想和行动上的统一,草案先在党的中央委员会讨论通过,再经立法程序,交由政协协商、国家机关修改和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讨论,最后由全国人大通过。 《章程》制订过程鲜明体现了新宪法框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协商民主立法形式,对我国当前乡村振兴、协商民主发展和立法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缓解严重的粮食危机,出台并强力实施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由此引起农民强烈的反应并形成农民与国家之间紧张的互动和博弈。这种互动和博弈主要表现为国家统购统销与农民自由之间的矛盾,高征购引发农民“粮食恐慌”的危机,强迫命令风导致农村干群关系尖锐对立。在农民微弱且坚韧持久的利益表达压力下,国家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统购统销政策,并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实现双方的“利益整合”,冲突得以调适和纾解。国家与农民的互动和博弈,不仅折射出国家尊重农民、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所做的不懈努力,也为当今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1926-1927年湖南农民集体冲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6-1927年国民革命随北伐进入湖南后,革命者积极动员农民。这给湖南农村的冲突网络带来了一次突然而猛烈的冲击,不但激起了乡村阶级冲突,也使其它乡村冲突一并爆发。湖南农民运动不仅存在阶级冲突,还包含了其它多种乡村冲突。它们相互作用,影响了农民在冲突中的行为活动,使农民在运动中呈现出冲突目标易转换,冲突过程组织状态不稳定,以及在不同地区突出的冲突各异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丹麦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获得了丹麦农牧民的普遍认可,一方面,是因为丹麦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形式多样,几乎可以满足所有农牧民对农业合作化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因为丹麦农业合作社在始终坚持民办民管属性的基础上,特别重视科学技术与教育培训在推动农业合作化发展中的作用。丹麦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体现了农业合作化与农民自主性的统一,借鉴丹麦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助推我国农业合作社特别是农地股份合作社取得更好的发展绩效,应进一步增强合作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完善法律法规和加强政策扶持。  相似文献   

8.
9.
1956年完成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中国由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直到1957年夏,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建设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土改和财产的再分配,使以往无地少地的农民成为独立的自耕农,从而具有从事农业再生产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加之国家力量的援助,土改后的黔南农民经济保持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稳定增长.具体到每一个阶层,其农户经济和劳动心理又有很大差别.实际上,甚至每个小农的形势判断和行为选择都是根据其所处的客观环境作出,在政治安全、经济利益、社区道义等诸多因素中进行权衡.  相似文献   

11.
我国合作社法规定,社员以农民为主体,农民至少应占社员总数的80%。就职业与身份而言,社员应以"农民"为主体;就社员资格而言,社员应以"农户"为主体。否则,易导致"家庭式合作社"大量出现,阻碍合作社的发展。社员资格的法律规制,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由盈余分配原则所决定。为规范合作社的设立行为,建议规定,来自同一农户的"农民个体"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农民"社员总数的40%。这样,既防止"家庭式合作社"囿于"农户"旧的经营方式,阻碍合作社发展;也符合"社员资格开放"原则,避免对入社人员造成不适当限制。  相似文献   

12.
影响社员对合作社满意度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全国部分合作社社员的调查,重点分析了影响合作社社员满意度的因素,并用Logistic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社员收入水平,社员入社年数,参加的合作社是否由农民大户发起,合作社是否提供种子和种苗服务、农资供应服务、产品销售服务,合作社是否按股分红是影响社员满意度的显著因素。基于这些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社员满意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陕西省洛川县果农资金借贷困境的成困分析,得出信用缺失是其主要原因。为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保证人引入到融资担保机制中,使之参与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金融交易,试图通过这种组织模式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可降低信用风险,缓解农户的融资压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农村初中学生辍学这一严重社会现象,从社会、教育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所在,并提出减少和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一些解决。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后传入中国的合作主义思潮,得到国共两党的大力宣扬。两党早期领导人,尤其是毛泽东对合作社的相关论述和指导大力推动了此一运动的实践。民间社会的高租重利和友爱互助的悠久传统,也使广大民众对互助合作充满了期待。1926年底至1927年春,在沉重迅猛打击土豪劣绅的基础上,湖南很多县份的农村创办了生产、消费、信贷合作社,有的地方甚至成立了农民银行。  相似文献   

16.
以6省份72项合作农业推广项目为样本,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并引入项目复杂性作为调节变量,实证分析了组织邻近性对农业推广合作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推广项目复杂性显著负向影响合作绩效,组织邻近性则显著正向影响合作绩效,且项目复杂性在组织邻近性与合作绩效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农业合作社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有效载体,它可以成为农产品供应链上有效的结点组织,可以作为协助政府实施质量监管的重要组织形式。实践中,农业合作社在控制和维护食品安全、增加农户收入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绩效。  相似文献   

18.
农业产业化是继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次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的创新.在推进贵州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文章通过对我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分析,提出了要推进贵州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快建设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出已有20多个年头。理论界及实际工作者已为之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结果并不理想。目前各类组织普遍存在规模不大,覆盖面小,实力薄弱,稳定性差,农民参与热情不高,内在动力不足等问题。分析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之深层次原因,探索近期应采取的措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方农业合作社的经济学研究以科斯经济学诞生(20世纪60年代)为标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分析工具研究农业合作社,即农业合作社的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新古典经济学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农业合作社理论:一是以Emelianoff和Phillips为代表的理论认为,农业合作社是农场的延伸,是独立的农场主的不完全联合;二是以Enke、Helmberge和Hoos为代表的理论把农业合作社视为企业,是投资者所有企业(IOFs)的变体,合作社的决策主要由经理人员完成。这个时期的研究不足是只注重纯理论模型的比较研究,忽视了合作社的内部制度研究。第二阶段以科斯经济学为分析工具,注重对农业合作社内部制度的研究,认为农业合作社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以博弈论为基础的理论则把农业合作社视为农场主以集体或联合行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联盟”(coalition)。随着成员异质性问题日益突出,“契约”理论和“联盟”理论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这是农业合作社理论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