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毛晓平 《河北学刊》2002,22(5):121-125
民俗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人群共同的生活方式,是形成一个民族国民性的重要因素。民俗文化影响着作家的人生观、审美观,是现实主义作家创作的源泉。民俗对文学的浸润不仅在于作家对民俗的“模拟”,同时也是作家对民俗文化的汲取与批判。本文以浙东现代作家为例,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民俗与人相伴相生,不同的民俗文化在有形无形中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深沉的影响.<江西民俗>体例统一,结构完整,内容厚重,装潢精美,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江西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涵盖了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以及精神民俗等诸多方面,把江西各地生动活泼的历史、地域民俗特色及其人文精神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是中国民俗学界的一件盛事,是地域民俗文化研究的新发展,对民俗学的学术研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经济民俗特性与广州经济民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现代民俗学从乡村民俗到都市民俗的发展现状和需求出发 ,探讨作为物质民俗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经济民俗的基本功能 ,并在此基础上 ,从历史的客观规律和现状的演变形态分析了广州经济民俗的特点。本文认为 ,广州特有的经济活动与民俗的互为作用 ,形成了广州的民俗文化 ,其中 ,经济民俗是最具有广州地域特色的 ,是广州民俗文化的主体。原因在于两方面 :一是广州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港口城市 ,经济活动频繁 ,形成了重商轻仕的传统 ;二是广州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民俗传承悠久 ,富有强固的生命力 ,足以保存原有的传统意识。民俗文化与经济活动互动 ,形成富于地方特色的一体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走进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号论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民俗文化的象征体系.民俗符号的基本结构及其各种各样的符号系统,是形成民俗文化传承的要素.因而,探索俗民生活中传送并接收民俗信息的基本规律,便成为当代民俗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民俗符号的构成入手,着眼于言语系统的民俗符号与非言语系统的民俗符号的两大视野,对民间口头文艺的民俗语言编码特征,神话语言的思维特征,做了民俗符号的阐释.对听觉的、视觉的和其它感觉系统的声响、标志、纹饰、图像、色彩及实物象征等等符号的指符,进行了结构性的解析.初步构筑了当代民俗符号学的底层框架.  相似文献   

5.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明阁 《江汉论坛》2012,(10):119-125
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是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在民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包括广泛的社会群体,民俗物质层面的传承和利用必须把握适当的度,而民俗精神则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核心。怎样在利用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民俗文化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民俗的核心要素。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部门、教育文化界、社区群众等齐心合力,才能把民俗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根植于民俗文化中,在传承本土文化的过程中溶入了移民的审美理想和意念,是心象、意象、形象的体现,是世俗化、民俗化的个性文化现象。其色彩是一种"超感性"的体悟,它以特有的地缘文化,彰显着鲜明的移民区域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群体性、地域性,是历史的积淀和民众和谐图语的自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从民俗影视片的特点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之一,又是当代文化创新的重要资源。抢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存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弘扬和崇尚民族精神的必要条件。民俗影视具有真实、科学、动态、多维等特点,是记录、保存、保护和展示民俗文化原生形态的重要载体。通过影视手段,将具有浓郁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的“活”形态,包括民众的生活方式、历史发展以及民族或群体特有的民俗气质等等,真实地记录下来,从而成为见证民众生存状态和生活文化的“活态文献”。民俗影视片可以在现在进行时的情境下,通过人物诉说或表演连接历史与现实、过去和未来,这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厚重感和时空穿透力,提供了一个特殊并有效的时空环境。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俗事象已逐步被现代生活方式所取代,而且不再复生。因此,努力搜集、整理、拍摄、记录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积极拯救那些濒危的民间文化,是历史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也是回顾历史、温故知新、教育现代的“多赢”之举。而民俗影视片无疑将能全方位地创建一种“国家的形象历史档案”,与具有悠久传统的“民俗志”、“地方志”并存,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让历史连接未来,让历史告诉未来。发挥民俗影视片的优势,全力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是我们这一代民俗学人和影视工作者责无旁贷的神圣任务。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文学的民俗叙事,蕴涵着时现代中国文化的深层开掘与文学审美价值的提升,应有其重要意义.由于作家们用不同眼光审视民俗文化.新文学的民俗叙事便有两重视角与两种姿态:一是从启蒙文化的角度反思中田传统文化,透视民俗背后历史积淀的滞重和国民精神的愚弱,对民俗多取"批判"姿态;二是引入文化人类学等理论,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审察民俗,多自然平和的鉴赏趣味.寄托着对"乡村家园"的眷恋之情.  相似文献   

9.
高建磊 《南方论刊》2014,(12):90-92
通过厘清佛山龙舟民俗这一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样态,分析认为:佛山龙舟民俗的节令性区间逐渐延展,固守着一定的传统仪式,群体参与动机凸显在追求身份认同上,存在着现实冲突与追求异化,提出佛山龙舟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要适度引入市场机制,结合全民健身计划、以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立推动传承发展,并提出了佛山龙舟民俗文化发展的产业化思路。  相似文献   

10.
缪菁 《兰州学刊》2005,(5):266-267
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地域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社会功能包含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这些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生产.而从礼仪的角度认识这些功能,更具直观性,可以更好地理解民俗社会功能所具有的意义,从而应用于有关的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