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9 毫秒
1.
分众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依据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道德水平和教育需求,运用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差异化的教育载体开展育人实践活动。大数据时代为分众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和有力的技术支持。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的“去中心化”“非线性”传播、人们价值取向的多样多元发展态势和人的圈群化生存样态,为分众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分众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施教需要、尊重差异需要、受众为主需要、细分受众需要,分别与信息传播的精确性、信息类型的多样化、数字技术的“去中心化”、数字生存的圈群化等特点紧密契合,为分众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内在依据。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联式的对象识别系统、智能型的内容供给系统、智通式的协同育人系统和智慧化的教育评价系统,实现教育对象的精准把握、教育内容的精准呈现、教育方式的精准运用和教育质量的精准评价,推动分众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5G赋能智能技术使信息传播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聚合了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力量,形成全媒体传播格局,冲击红色影视教育生态,迫使教育者思考和重构新的教育路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传播突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壁垒,模糊了信息传播的主客体边界,实现了“算法”精准推送信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信息体验模式,建立起崭新的信息传播格局,打破了红色影视教育原有的生态环境,使红色影视教育生态正经历着深刻重构。面对红色影视教育生态的变化以及全媒体传播对红色影视教育的冲击,从教育主体意识觉醒、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内容建构、信息技术助力教育方式革新、全媒体发力“受众培养”、创新红色影视样态、提升教育者媒介素养等方面探索全媒体时代红色影视教育的有效路径,为新形势下红色影视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网络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传播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目标,同时要求借助网络红利做好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工作,因此“理论掌握群众”“群众掌握理论”和“讲好中国故事”的三维需要共同规定并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有效进行。正因对满足思想武装需要、生活实践需要和国际传播需要的追求,“理论掌握群众”“群众掌握理论”和“讲好中国故事”便构成了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传播的新途径。结合上述三维需要,以传播者、传播对象、传播途径、传播内容等要素为着眼点,剖析当前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传播的现实实践,并进一步抽象出具备可借鉴性的具体途径。借助网络时代的特点与优势,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着力优化三重途径、努力实现三种需要,将有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算法的介入带来了信息传播乃至社会建构的巨大变化。与过度强调算法力量的技术决定论或过度强调人的主控性相比,驯化视角平衡了智能媒体兴起以来数字逻辑和技术逻辑在算法研究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唤起对算法结构下人类能动性的思考。双重驯化过程中,算法依靠其强大的连接属性集纳了各种社会要素和社会主体,从而形成一个既包含技术程序,又受到人类意志影响的“人—技混合体”。在此基础上,算法与新闻业已经走过了最初敌视与警惕的阶段,逐渐形成相互嵌入、协同稳定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颠覆性技术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型文化消费模式、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生巨大变革,形成了基于多要素联动的战略目标和多向度、基本结构集成化、运行逻辑智能化的逻辑架构。“智能+”时代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健全逻辑亟须数字治理要素的协同,其中科技创新要素是原生性助推器,可提升数字治理精度;数据资源要素是核心战略资源,可提升数字治理质效;内容创新要素是产业核心,可框定数字治理价值基准;文化人才要素是创新源泉,可释放数字治理动能;渠道创新要素是联动支撑,可拓展数字治理空间。五大核心要素的协同联动构成了智能有序的治理结构,是实现数字治理善治的保障,特别是要实现“智能+”时代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跃升目标,亟须现代治理能力的提升,即实现多元数字治理主体双向触达,数字治理资源精准配置,数字治理制度精准供给以及治理过程靶向施策。  相似文献   

6.
吕苑鹃 《社会科学家》2022,(10):139-143
智能互联时代,算法成为视频内容集纳传播的基础。从历史上看,视频内容的集纳传播可以用DV摄录和移动手机的大规模使用为节点,分“专业生产+频道传播”“大众生产+融合传播”“全民生产+平台传播”三种形态。从逻辑上看,视频内容的集纳传播有以权力为核心、以算法为核心和以兴趣为核心三种形态。权力、资本、技术、兴趣的复杂关联构成了智能互联时代视频内容集纳传播的基本框架。而面向未来,视频内容的集纳传播呈现出个体趣味的重新链接、渠道形态的有机融合、传播偏向的刻意扭转、万物皆媒的场景建构四种理想形态。  相似文献   

7.
受智能技术所驱动,意识形态治理正发生从文本化叙事向生活化叙事、制度化形态向日常化形态的转化,智能时代下意识形态因此获得更加立体化、精准化、个性化的现代化治理效应。面对意识形态治理深刻变革的时代特征,需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合理批判,以及智能技术赋能意识形态治理的契合逻辑,科学审思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化的时代趋势。同时应正视新技术变革冲击导致的意识形态治理“利维坦”忧虑,精准研判彼此联系所造成的用户隐私侵犯下人的意识主体性“被消蚀化”、算法推荐固化制约下意识形态传播“去中心化”、资本逻辑驱使下意识形态治理“被操纵化”、数字霸权掌控下意识形态话语“被沉默化”现象。以此防治并进,限制数据共享野蛮生长,构筑隐私保护智能程序。引导算法“向善”,实现意识形态信息传递动态平衡。研判智能技术发展风向标,牢牢掌握技术变革下的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填平“数字鸿沟”,以“数字红利”焕发民众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助力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8.
张蓓  马如秋 《东岳论丛》2023,(2):128-136+192
开展食品安全风险数字化治理,是夯实“大食物观”保障我国食品高质量供给,提升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效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我国食品安全风险数字化治理信息不对称明显,且面临数字化治理理念相对落后、要素整合不强、智能应用不够和多方参与不足等现实困境。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构建食品安全风险数字化治理框架,辨析信息主体、信息内容、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等食品安全风险数字化治理要素,遵从协同性、最优性、涌现性和调适性等系统特征归纳食品安全风险数字化治理原则,厘清食品安全风险数字化治理逻辑思路。通过信息主体数字理念创新、信息内容数字要素聚集、信息技术数字智能驱动和信息环境数字组织互联等均衡协调,提出食品安全风险数字化治理优化路径,实现食品安全风险数字化治理整体化、精准化、敏捷化和协同化。  相似文献   

9.
算法推荐技术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信息分发和传播模式,形成了信息推送与用户需求精准匹配的新模式,从技术意识形态的视角来看,算法推荐因在算法设计、数据筛选和分析、信息推送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渗入了价值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因而算法也必然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算法推荐技术的发展给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它为主流意识形...  相似文献   

10.
算法推荐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资源配置方式和高效的信息分发模式,已广泛应用于网络信息传播中。其通过信息精准“投喂”,提高了用户信息获取效率,同时也带来“过滤气泡”“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等,给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风险和挑战。主要表现在,“算法牢笼”阻碍社会共识生成,“算法偏见”消解主流话语权力,“算法黑箱”引发公众信任危机,“资本逻辑”支配算法价值导向。分析认为,用户算法依赖、算法权力控制、多元资本渗透和算法场域应用等是算法推荐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因素,规避和化解算法推荐给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风险挑战,要深刻把握算法特征和规律,持续优化算法、用好算法、驾驭算法、规训算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向传媒领域纵深发展,智能传播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媒介传播技术,并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信息生产样式和传播格局,隐蔽且巧妙地发挥着意识形态功能。智能传播时代下,算法推荐的倾向偏颇、深度伪造的虚假难辨和虚拟情境的过度沉浸都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诸多挑战。为此,必须对智能传播加以科学引导和合理利用,通过加快主流媒体发展、加强平台运行监管和提升主体媒介素养,实现智能传播与思想引导的融合共进,切实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2.
平台化背景下,中国的国际传播亟须突破以媒体为主体、以内容为载体、以国家为边界的局限性,从数据主权、数字基础设施与元宇宙3个方向寻求突破。第一,掌控数据主权是平台化时代国际传播的核心问题,只有在全球化的平台生态系统中把握用户数据的流动,在基础设施平台、中介平台和行业平台层面均建成中国主导、有国际影响力的关键节点,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打牢“地基”。第二,连接数字基础设施是平台化时代国际传播的切入点,中国应聚焦于平台化发展的驱动力,借助多行业的平台接口提升国际传播内容的丰富度和表现力,同时拓展中介平台的服务范围,将数字平台产品作为国际传播的载体推向海外,并充分挖掘数字基础设施的可供性,通过多维路径提升国际传播实效。第三,元宇宙是平台化国际传播的未来布局方向,可以通过共建理念消解数字地缘政治的影响,通过具身传播技术引入更加多维的数据流,并利用平台开放的可编程性实现技术之间的互用,推动实现平等化、精准化、社会化的元宇宙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3.
徐翔 《学术界》2024,(1):182-196
推荐算法平台的算法迎合、物化计算和算法权力的背后,存在着能影响和引领其他用户兴趣走向的可称之为“兴趣领袖”的关键用户,其角色与作用易被忽视。推荐算法平台“兴趣领袖”体现着从内容传播到兴趣传播、从意见影响力到兴趣影响力、从网络平台到算法平台兴趣传播的面向,强调算法兴趣权力下的用户影响力、算法兴趣制造下的用户间兴趣关系、算法对用户“算计”下的用户反向驯化、算法数据主义中的计算非理性、趣缘社群之外的平台全局引领性。推荐算法平台中的“兴趣领袖”存在着高算法可见度兴趣领袖、高算法优势度兴趣领袖、高算法代表性兴趣领袖、高算法迎合度兴趣领袖、高算法活跃度兴趣领袖、高算法流行度兴趣领袖、高算法连接度兴趣领袖这些主要的角色模式。在推荐算法技术“装置”体系中,需要强调兴趣领袖的角色和传播功能,重视以算法为中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兴趣再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4.
国际传播正向全球传播范式发展,跨国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开辟了全球传播新模式——进入模式,该模式借助市场力量实现了对外传播的可能和高效,进入模式强调对信息受众的个性需求和认知心理进行研究.文章使用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及AMO三要素理论视角,通过中国BON蓝海电视公司的案例分析,阐述了进入传播模式的AMO要素并提出了中国内容进行全球传播的运营策略.  相似文献   

15.
国际传播理论与生俱来的文化帝国主义烙印在当前全球传播生态变迁和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中逐渐式微。由于缺少共情话语与观念生产的能力,加之“中国威胁”话语建构日趋复杂,我国国际传播策略与效果层面的短板尚未克服。“暖实力”的提出,有利于探寻突破西方话语霸权和符号体系的方法,打造既本土化又彰显中国善意的共通话语、符号和叙事范式,亦是在全球传播语境中建构中国标识性话语的新探索。全球信息传播所遭遇的传播折扣因素、“暖实力”的价值升维要素、“暖实力”编码/解码、中国形象建构以及国际话语权提升的宏观技术路线,构成了中国“暖实力”的国际传播框架。以战略传播理念构筑“暖实力”国际传播内核,以新技术赋能“暖实力”国际传播效能提升,以中国善意聚合“暖实力”国际传播内在动力,以“对话人格”形塑“暖实力”国际传播行动框架,有望成为中国“暖实力”国际传播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6.
高富平  冉高苒 《江淮论坛》2022,(5):99-111+193
伴随互联网生产活动从内容生产到数据生产的深化与转变,爬虫技术也实现了从浅层内容向底层数据的迭代进化。传统法律研究对于数据内容层生产活动的探讨与反馈较多,而对于代码层的数据生产活动认识尚浅,由此造成爬虫技术在其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巨大争议。从数据生产理论来看,爬虫技术虽具有原始性、寄生性等负面特性,但也应认识到其技术逻辑背后的生产性意涵——数据重用。受限于现有法律的适用性、规范性或者体系性的阻碍,各国法律都未能妥善解决爬虫技术所带来的挑战。超越关于数据权属的争议,从数据资源利用秩序的维度为爬虫技术的使用划定边界是另一条切实可行的规范路径。通过采用“控制”与“分享”的二元路径将爬虫技术的使用纳入正当的法秩序,可以实现数据利益的合理分配,促进数据要素的有序流通,更好地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激发数据价值。  相似文献   

17.
智能算法与数字传播的嵌构融合,已成为形塑社会价值图式的重要技术变量。运用智能算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为其教育工作的数智化转型提供全新的发展契机:个性化推送系统将实现数字教育信息的靶向性供给;生活化传播范式将增强其价值逻辑的泛在性渗透;智能化场景设计将开启民族文化意象的具身性体验。智能算法技术的双重面向亦将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诸多技术性风险:“算法黑箱”引发数字环境失真化,遮蔽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信息茧房”导致算法信息片面化,消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识机制;“数字部落”致使虚拟交往圈群化,桎梏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情感流动。纾解智能算法的诸多数字症候,应以主流价值引领算法内容生产,以数字法规保障算法运行秩序,以主体培育驾驭算法技术风险,引导智能算法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数字动能。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既是现代信息技术迭代更新推动所致,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使然。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具有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人工智能依托其强大的技术优势为高校精准思政注入动力,促使系统内部矛盾运动,各要素高效、协同作用发展。通过优化数据,依托多模态学习分析为精准画像赋能;改进技术,借助适应性反馈为精准供给赋能;注入智能,利用人机协同为精准实施赋能;革新体系,运用智慧系统为精准评估赋能。总之,依托人工智能,促进高校精准思政有序开展并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范式与社会发展不再相适应,单一式的“灌输”模式严重制约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有针对性地设置传播内容;培育多元化的传播主体;研究实施分众传播、精准传播;探索建立现代化传播范式;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建立传播主客体良性互动反馈机制;将有利于推进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相似文献   

20.
大众媒体互动式传播效果控制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志宣 《中州学刊》2007,(2):254-258
传统媒介时代,大众传播效果控制的研究,主要以单向式传播运作模式为出发点。随着社会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互动式传播已经越来越普遍,由于传播方式的变化及新媒体技术带来新的传播运行特点,以往的传播效果控制理论已不再完全适用,需要重新审视它的规律。新媒体互动式传播的交互性、实时性、网状发散性、无限循环性使传播效果的控制趋于更复杂、更困难的局面,突出表现在媒体“把关人”弱化、实时交互的难以应对、网络传播的失控等方面。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平等、自由、开放的信息环境,通过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强自觉传播意识的控制、努力形成互动传播中的协作与共识以及智能数字技术的支持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