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意识形态的自组织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意识形态的自组织性指的是意识形态在经济基础决定作用下的自我生成、自我规定、自我构造及自我发展。意识形态的自组织性具体表现为能动性、意向性、超越性、认知性、不平衡性、既与性。建构意识形态的自组织性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康德哲学虽然恢复了人在其生活世界中的立法者地位,但仍面临着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的统一问题。赖因霍尔德有关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应植基于一个最高原理之上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费希特,费希特对康德哲学展开体系化重塑以统一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的尝试,正是以寻获自身学思体系的最高原理为前提的。在《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中,费希特基于对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深刻理解,运用反思和抽除的方法对人的意识活动展开先验还原,最终获致了那作为哲学最高原理的“本原行动”——自在之“自我”。自我的自相同一的内在本质赋予其在现实的创设活动中以一种自我眷顾、自我静观的“反思”性状,“反思”构成费希特由“绝对自我”演绎“实践自我”和“理论自我”,并据此构筑整个知识学体系的内在理路。费希特正是借助于“反思”概念阐明了实践自我与理论自我系同一瞬间自我创设活动的两种不同状态,两者间存在着一种既相区别又相依存的关系,从而实现了知识学语境下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认为美属于古典艺术,现代艺术的审美特征在于有趣,有趣的不确定性引发反思.而原初的优美被看成先于反思,回溯优美的道路却是通过无限反思——即在对立两极之间的无限往复运动——实现的.浪漫主义把艺术家、作品和鉴赏者重新融合在一个创造性的互动关系中,将审美的权力关系改造成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共和制.为了从哲学的角度解释浪漫主义美学的动态结构,本文分析了康德和早期费希特的“自我”与“反思”概念,以及施雷格尔和诺瓦利斯各自提出的不同观点,试图说明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哲学、美学和政治学是如何如同圆圈(Zirkel)般地围绕“自我”和“反思”展开的.  相似文献   

4.
“自我”贯穿《草叶集》的始终,它也是研究《草叶集》不可忽略的概念。惠特曼的“自我”与史学、文学、心理学等范畴的“自我”不同,它包含“个体自我”“美国自我”“普遍自我”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自我”自成整体,不可分割。但每个层面的“自我”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们既互相矛盾,又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草叶集》中的完整的“自我”。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青少年期的中心发展任务。自E.Erikson提出自我同一性概念之后,已有大量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主要包括概念解析、测量方法和相关研究内容等方面对中西方有关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的影响,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的把握等。  相似文献   

6.
中华学是一门致力于中华民族自觉的学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学”是一门致力于中华民族自觉的学问,具有中华民族自我认识、中华民族自我反思、中华民族自我觉醒三大因素。在这里,中华民族的自我认识是中华民族自我觉醒的重要前提,中华民族的自我反思是中华民族自我觉醒的基本途径,而中华民族的自我觉醒则是中华民族自我认识和中华民族自我反思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7.
互动与自我-米德的互动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动与自我一直是西方许多社会学者探讨的核心概念,并成为许多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对美国社会学者米德的互动主义思想进行了剖析,阐释了米德的“自我”概念,解读了米德的以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以语言符号为中介进行社会互动形成“自我”的机制。对教育领域如何借鉴米德“互动”与“自我”这两个概念指导教育实践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8.
在自由主义理论中,“自我”不仅是一个政治哲学概念,它更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康德型自由主义的“自我观”,使其面临着难以解决“本体自我”与“经验自我”的矛盾。这个矛盾源于康德对“自我”性质的分析,康德的“自我观”的实质是对现代性理论的合乎逻辑的申述,但潜在着“本体自我”与“经验自我”的对峙与越界的可能。霍布斯、卢梭从自然状态中的“原子自我”到社会契约中的“共同自我”的极端发展可导致消灭“自我”。海德格尔对个人主人或“原子主义”形而上的总根源的批判,因为是哲学上的,而非政治上的,所以,一直未进入政治哲学视域。与近代启蒙思想家的社会解释比较,当代自由主义要迎风而立,就势必要先道德化一点,社会化一点。  相似文献   

9.
自应力设计法是在载荷系数设计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塑性设计法。它的理论基础是自适应基本理论,应用范围是交变载荷作用下的超静定的结构。目前有桥梁工程领域对自应力设计法的研究主要限于连续染桥。本文用一个算例来说明自应力设计法在连续梁桥是的应用,证明自应力设计法可以充分利用材料和结构的潜在承载力,是一个经济合理的塑性设计法。自应力设计法考虑截面弯矩承载力随截面塑性转角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利用连续性关系和  相似文献   

10.
自我及其相关概念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极其复杂,与此有关的研究起源于哲学,现在已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心理学研究领域。本文回顾自我研究的历史,比较系统地引述了不同时期心理学家有关自我及其相关概念的探索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自我的实质,并且对自我的结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风险反思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当代中国媒介在反思社会风险,但这种反思受到过去相关报道理念羁绊。他们在反思风险中进行权力博弈,但他们的这种博弈受到自身“工具性心理”阻抗;他们在反思风险中呈现积极处世态度,但另一面这种处世受到某种宿命论倾向影响。消除对风险报道起阻碍作用的因素,依赖当代中国媒介自我监控、自我修正、自我调适的反思性。  相似文献   

12.
自我呈现及反思——组织管理研究的一种补缺性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的多元化主张为背景,通过引入反身性(reflexivity)、自我民族志(auto-eth-nography),提出了一种把个人组织经验当作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论--自我呈现及反思,指出这一方法能比传统方法更好地揭示、解释特定组织情境中人与人互动的精细关系,加深我们对组织真实动态的理解,丰富我们探索组织真实结构和机制的认识途径.  相似文献   

13.
伊克巴尔是巴基斯坦一位卓越的现代思想家,“自我”是其伊斯兰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传统伊斯兰哲学对“人”的定位强调其“人性”本质,伊克巴尔的“自我”则强调人的“个体性”和“独特性”,是对“人”的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信是现今舆论宣传、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最活跃的话题之一,而且与其他自信相比,被渥眄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但对于何谓文化自信这一似乎不言而喻的问题,学界的回答尚不十分圆满,其中甚而还存在一些极端狭隘的理解。要正确理解文化自信,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一个“自”字,即正确理解什么是文化自我和文化特殊性。针对文化民族主义和文化原教旨主义的文化特殊论,从能动自我、结构自我两个新创概念,从前苏联文论家巴赫金的外位性理论,重新界定自我和特殊性,将其作为一种对话性的生成和建构,提出自我即对话、特殊性即对话的理论命题。文化自信由此而得以成为一个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动态的而非静止的、生活的而非教条的、当代的而非复古的概念,即是说,一个对话性的或曰间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在《自我的他性》一书中,流心提出“自我的他性”是由于个体在商业实践中的结构位置错位而导致的人格的断裂。文章以维克多·特纳的“结构与反结构”理论来审视“自我的他性”,认为“自我的他性”并非“自我的迷失”,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我的重构”。  相似文献   

16.
以对“自我”终极关怀为核心和基石的壮族原始宗教意识结构 ,其特征一言以蔽之 :“一个主体 ,二元对立 ,三方互动 ,四种通感”。其中“一个主体”是关乎灵魂 (“自我”)的恒一性构想的本体论 ;“二元对立”是围绕着灵魂 (“自我”)的生死、人鬼、阴阳的矛盾观 ;“三方互动”是围绕着灵魂(“自我”)的人神鬼三方相互作用以及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的联系观 ;“四种通感”是以“自我”利害为归宿和表现形式的关于人鬼、阴阳两界通感的发生观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自我属于社会认知的重要概念.回顾过去国内外学者对自我的研究,可以对投射的最好自我(reflected best-self,以下简称RBS)的研究有所启示.目前国内外已对投射的自我有一定的研究,但RBS是什么呢?本文梳理了自我研究的历程,提出了自我研究中的新概念:投射的最好自我(reflected best-self),并对其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进行了归纳,希望能为以后自我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自我调节学习的自我实现循环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并阐述了自我调节过程是一个循环活动。这个循环分三个阶段:先前准备、作业或意志控制和自我反思。先前准备直接影响作业阶段,而自我反恩主要是反思作业阶段的情况,自我反思过程影响接下来的先前准备阶段,并为学习者的进一步努力做准备。因此,构成自我调节阶段的循环。自我调节水平的高低决定学习者在自我调节过程中体验到的是自我毁灭还是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9.
甘地虽举世知名,其形象却复杂多面,《甘地自传》因而成为探究甘地自我形象的极佳文本。甘地写作自传的缘起和其对自传体裁的选用,都体现出他对自我形象塑造的自觉性。甘地在自传中借不同的人生之“耻”突出了其“世俗之我”的形象,及由此向“圣人之我”形象转变的自传书写策略。此外,这一转变亦具有复杂的宗教、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期研究发现,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Strauss,2012)——“个体对未来工作自我的清晰和易于想象的程度”——能够显著影响与未来相关的工作行为(如:主动职业行为)。鉴于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对个人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意义,本文从概念、重要性、作用、相关研究等角度对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做了简要阐述,并对未来相关研究的方向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