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是对虚假陈述民事纠纷案件受理程序和适用法律的系统性司法解释 ,是我国证券市场上投资者保护的里程碑式的文件。但《规定》中的虚假陈述揭露日或更正日尚需进一步明确 ,因果关系的认定应考虑到方向相反的虚假陈述情形 ,并且相关的信息披露应统一、规范 ,以助于为权益受侵害的投资者提供司法救济 ,加快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市场欺诈理论”是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因果关系认定的理论基础。在虚假陈述与投资损失之间因果关系的认定问题上 ,采用”市场欺诈理论”和“推定信赖原则”可以减轻原告的举证责任。但如果不考虑在虚假陈述揭露日或更正日之前卖出证券所导致的投资损失与虚假陈述之间的因果关系 ,也不考虑诱空虚假陈述与投资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 ,将使部分实际受到损失的投资者得不到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3.
证券虚假陈述是对"自由竞争"的一种破坏,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应当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回归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点。虚假陈述民事责任性质应为侵权责任;我国证券法应对诱空性虚假陈述进行增设,引进双层因果关系理论进行认定;当前的证券侵权民事诉讼前置程序设置应当予以取消或以证据规则代替之;"重大性"认定宜采用法定主义,并辅以"补充公开"原则,明文规定以"影响投资者决策"标准作为衡量列举未尽信息之标准,并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4.
虚假陈述是证券欺诈民事行为的一种,本文探讨了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法律性质,认为它既有违约责任,又有侵权责任,还有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因果关系的认定,应借鉴国外相当因果关系的认定标准。最后分析了虚假陈述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因虚假陈述受到损害的投资者,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合同和赔偿损失。  相似文献   

5.
从民事责任的认定,赔偿之诉的提起,赔偿金额的确定方面对中美的相关规定进行比较,从中发现我国现行相应立法的不足,以便进一步完善我国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6.
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涉及原告人数众多,采取单独诉讼方式,必然造成司法资源的极大浪费;代表人诉讼扩大了诉讼的容量,但由于在登记加入和判决扩张方法上的限制,代表人诉讼制度制裁虚假陈述行为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集团诉讼方式兼顾了证券市场群体性民事诉讼的公平性、效率性和威慑性,因而,该制度对我国涉证券民事侵权案件的解决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会计师事务所未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因其鉴证文件存在虚假陈述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法律责任,厘清责任承担的关键在于认定交易因果关系与损失因果关系。根据我国证券市场实际情况,在认定交易因果关系时,我国应确立“存在有效市场”为“推定信赖”原则适用的前提,并于法律制度中引入“理性投资者概念”,规定“推定信赖”原则的适用对象为“理性投资者”;认定披露信息“重大性”时,应增设“理性投资者标准”作为补充,以弥补现行规定应对证券市场“价格失灵”时的不足;同时应确立审计准则作为判断信息“真实性”与“重大性”标准的法律地位,降低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法律风险;且应建立对于“阻碍损失因果关系成立因素”的统一证明标准并采取统一指数计算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8.
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我国证券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适用作了具体规定。应结合证券法的规定对虚假陈述行为进行合理界定,明确责任主体与责任形式,并采取因果关系的推定性和多元化的归责原则,合理确定损害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9.
因果关系是内幕交易民事责任的重要构成要件。民事证据法并未对内幕交易案件中的特殊性而对其因果关系认定制定专门性规则。本文对现有认定规则和案件进行法律分析,并借鉴美国默示诉权和明示诉权下的内幕交易民事责任因果关系认定规则,指出我国应当对内幕交易民事责任因果关系进行明确,规定在一定情况下推定具有因果关系,由被告进行反向证明。  相似文献   

10.
虚假陈述证券侵权的民事救济制度在我国历经了30年的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建立了以证监会行政处罚和刑事判决作为前置程序的民事救济体系。但是面对本轮司法改革中的立案登记制,该民事救济制度在实践中遇到了前置程序和诉讼模式选择的困境。在立案登记制下,法院对虚假陈述民事纠纷的立案应当取消证监会的行政处罚或法院刑事判决书作为立案前置程序的规定;虚假陈述证券侵权纠纷的诉讼模式应选择诉讼代表人和共同诉讼模式,但必须对其进行优化和改造;法院应进一步完善法院系统内部考核机制,增加对共同诉讼或代表人诉讼的特殊考核标准;法院应当设立独立证券投资审判庭,实现三审合一。  相似文献   

11.
A股市场的信息披露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的虚假陈述,在定期报告中存在的不报、迟报、瞒报等违规现象层出不穷。为了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  相似文献   

12.
该文认为,应当根据我国目前证券市场的现实状况与客观需求,在因果关系方面,借鉴美国作法,采纳“推定信赖”的原则,减轻原告的举证责任。另外,应适当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证券虚假陈述赔偿责任制度。在赔偿原则与赔偿范围方面,应在填平原则的前提下,对受损投资者的间接利益损失赔偿予以支持,增加造假者的代价。  相似文献   

13.
证券民事侵权诉讼是一种公益诉讼 ,证券民事侵权行为所侵犯的对象是社会利益。文章指出 ,证券民事侵权诉讼的主要价值有四 :填补损失 ;威慑作用 ;协助监管证券市场 ;促进证券法律发展。我国现阶段鼓励证券民事侵权诉讼有以下特别价值 :加强公司治理 ;增加投资者信心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4.
大庆联谊案是我国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中首例经历了从立案到执行全部诉讼过程的案件。但是,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也暴露出我国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件裁判标准方面存在的缺乏现实可操作性和保护投资者权益力度不足等漏洞。以大庆联谊案从受到证监会处罚开始的诉讼进程为个案,以实证的方法对若干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件裁判标准的不足作初步探讨,显然对我国证券民事赔偿的立法与司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证券侵权民事责任因果关系是指证券侵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其具有形式的复杂性、取证困难、社会性明显的特点。美国证券侵权民事责任因果关系理论建立在普通法的因果关系理论上,是由判例积累中逐步归纳出来的,具有类型化、针对性强的特点,因果关系的证明比较灵活,不同的侵权责任因果关系的证明要求不同。而我国的证券侵权因果关系理论受传统的大陆法系和前苏联因果关系理论的影响,高度抽象,不易操作,举证非常困难,成为保护投资者的一道障碍。我们应借鉴美国相关理论的优点来完善我国证券侵权民事责任因果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6.
我国证券市场上虚假陈述、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损害股民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股民受损利益往往又很难得到救济,究其原因在证券民事赔偿诉讼中没有设立恰当的诉讼人代表制度是原因之一。本文从各国群体诉讼模式的立法例入手,探讨了我国证券民事赔偿中的诉讼代表人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审计责任是指审计人员应履行的职业责任和未履行职业责任或因失职触犯法律而应负的法律责任.200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自此,涉及虚假陈述的专业中介机构及其执业人员,成为证券民事诉讼被告并承担民事责任的日子已为时不远.鉴于民事损害赔偿责任与风险骤然而持续的加重,注册会计师必须从实质上把握审计准则的要旨,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探索有效的抵御分散执业风险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关于空气污染的防治,可以积极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民事侵权赔偿责任,由此增加空气污染行为的成本,使行政机关加大防污治污的力度,保护空气污染被害者的利益。由于包括空气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侵权责任是"无过失责任",因此"因果关系"的认定就成为空气污染侵权责任成立与否的最主要因素。参照中日的相关学说和"东京大气污染公害诉讼案"可以发现,因果关系认定问题的核心本质上仍然是需要进一步确认其认定标准。空气污染侵权纠纷具有影响广泛、因果关系难以科学证明、当事人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等特殊性,法院应该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特殊侵权责任类型,放宽因果关系的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9.
环境侵权诉讼中基于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和科学不确定性等特征以及保护受害人的价值追求,而引入了因果关系推定的方法.环境侵权诉讼中因果关系推定对举证责任的影响要根据证明对象是基础事实还是推定事实,以及因果关系推定是否由法律明确规定等因素,进行综合认定.环境侵权因果关系推定在我国还属于事实上的推定,而非法律上的推定.我国立法规定的因果关系认定规则的性质是举证责任配置规范,而非因果关系推定规范.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 ,而我国的证券市场有关侵权民事赔偿责任制度的法规很不完善 ,制约了证券市场的发展。民事赔偿制度涉及到广大股民和上市公司两方面的利益关系。民事赔偿制度需要解决法院的受案范围和诉讼形式 ,违法违规行为与股东的损失之间因果关系如何确定 ,举证责任问题 ,如何防止滥诉的问题 ,赔偿的数额限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