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典美术作品是国家、民族的心灵图像。沂蒙精神的图像叙事始终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沂蒙红色基因与革命实践精神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当代优秀地域文化的代表,民族大爱成为美术创作取之不竭的表现题材。通过梳理沂蒙地区的美术活动和沂蒙题材的美术作品,分析沂蒙精神在生成、发展、传播中的叙事转变和审美表现,呈现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文关怀与时代精神。对“沂蒙精神”进行深入的图像学研究,充分发挥图像叙事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定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是当前与未来美术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卢少华 《东岳论丛》2012,33(5):21-25
赵冬苓在主旋律影视的影像叙事策略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主题意蕴、叙事技巧和审美风范.她的影视创作涉猎了广泛的领域,塑造新时代的英雄、关注重大社会问题、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很好地体现了国家民族宏大叙事与执政党树立文化领导权的努力,她的剧作具备了审美的独特性、形式的完美性、艺术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3.
美术题材是美术作品的内容要素之一。由于创作主体在文化传统、艺术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艺术作品的接受者也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审美需要,因此,中西古代美术发展的轨迹不尽一致,特别是在题材的选择、作品的意蕴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中国古代艺术家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注重自然寻求超越的审美追求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特别发达的根本原因。而在西方,由于古希腊美术传统的影响和文艺复兴思潮的推动,以人物(包括人体)、社会生活为题材的美术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当代的艺术家应从古代艺术的宝库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不仅注重题材选择,更注重作品意蕴的开掘,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和高贵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中国乡土电视剧出现了一个创作与收视的小"高潮",其"乡土现实"题材有"农民进城"、"乡村女性"、"乡村日常生活"、"村官"、"乡村医疗、教育和文化"、"三支一扶"、"土地问题"和"乡土生态与环保"等八个叙事"热点"。每个叙事"热点"都是对中国农村变革现实的叙事应答。由于"电视剧作者"的有机构成、创作成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不同,国家主导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乃至地域文化等因素的介入不同,新世纪中国乡土电视剧的现实叙事就有不同的"现实发现"与"叙述选择",由此呈现出同中有异的美学风貌,也存在诸多叙事问题。  相似文献   

5.
“劳动”叙述是“十七年”文学尤其是“农村题材”叙事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种话语类型。作为一种话语和价值现象,“十七年”文学的“劳动”叙述隐含着社会主义时代的文化逻辑、文化政治以及道德和审美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7,(3):169-175
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出现了一批比较有影响的优秀作品,但也存在诸多创作症结。具体表现为在艺术真实的处理上,大多存在局部真实与整体失真等硬伤,损害了现实题材剧"揭示真实"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功能;精神格局的狭小、典型人物的匮乏、程度不同的价值观偏颇与审美风格单一等症结也是其重要表现,坚守、深化现实主义精神是解决这些创作症结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论《保卫延安》的英雄理念及英雄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既体现了他的英雄理念及英雄叙事的特点 ,也折射了时代的审美风云变幻。从创作动机来看 ,杜鹏程创作《保卫延安》 ,与其说是对文学的皈依 ,毋宁说是在政治使命感的驱动下对政治话语的皈依。受其创作动机的制约 ,杜鹏程的英雄是一些“为人民造福、使大地生辉”的人 ,与此无关的个人品格 ,则被作者置于其英雄叙事视野之外。杜鹏程尽管在总体上皈依了政治 ,但对生活真实的恪守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杜鹏程英雄理念的局限性 ,使其英雄叙事获得了独立的美学价值。这也是《保卫延安》一发表就受到较高评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真实“的分析:以“新写实小说“和“先锋小说“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小说创作中出现的“新写实主义小说”和“先锋小说”,无论在文学表现形态即表现、叙事语言、叙事策略等方面,还是对生活本质的把握上所进行的深层次审美探索,都是对传统真实性理论的革命性冲击,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审美姿态已不是唯一的选择,以小说叙事方法、叙事策略的变化为潮流的文体革命率先把人们的阅读带入新的视野。对“真实”这一文艺理论中富于思辩性命题进行重新考察,有助于理清创作主体、真实性、小说叙事的基本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社会及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物质的变化当然比较直观,通过眼睛和数据分析即可大致了解。关键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题材文学的叙事,是个不错的分析观察切入口。从意识形态化表现到诗意象征化表达,再到新的意识形态呈现,是这40多年来我国农村题材文学所走过的粗略发展轨迹,特别是新的意识形态化呈现阶段的今天,农村题材文学叙事,又似乎普遍性地走向了与现实错位或者脱节的误区。无论故事题材、故事讲法和价值模式,均显得依附政策有余而独立判断不足,都急需文化现代性的转型升级,方可回答时代迫切追问的精神和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都市题材的影视剧创作繁盛。都市题材的影视剧在叙事情境中往往利用符号化来建构都市以及消费社会的现实。同时,因为都市题材影视剧主要表现青年人的情感与生活方式,青年文化的特色进一步使符号价值得以彰显,从罗兰·巴特指认的匿名意识形态变成作为符号化应用过程的时尚。  相似文献   

11.
邵将  戴清 《东岳论丛》2022,(9):28-37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一批有机涵容主流文化与青年文化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共同绘就出回望红色历史、展现开天辟地建党伟业的荧屏交响曲。首先,新时代这批具有优良艺术品相的党史剧以更为青春化的革命主题聚焦和叙事剪裁突破了以往的创作藩篱,在多维全景视角与纵横交叠的互文体系中完成了对辉煌党史肌理与革命精神内蕴的集中诠释;其次,这些作品努力在轻说教、重情感的原创性叙述中实现革命史对青年观众而言的“保鲜”与“黏合”,体现为一种“史”之史实、“思”之史识、“诗”之诗情相互交叠的新史诗化美学风格;最后,这批优质剧集也积极适应时代融媒环境,力图以新的技术、艺术与传播表现手法为Z世代青年带来高沉浸感、强互动性、广传播力的视听审美体验。当然亦有少部分作品在青年亚文化的潜在影响下呈现出文化价值失度、艺术表达失范等创作偏颇,应予以特别重视与警惕。整体看该类型电视剧在赓续革命文化传统、培育当代青年的革命文化自信方面贡献了强有力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地区儿童电影创作,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现实题材电影文本,但目前海峡两岸学界对此并未做系统的梳理。通过从电影发展史视角对这一时期的现实题材儿童电影进行界定与梳理可知:乡土与都市成为了叙事的核心意向,呈现出乡村书写、都市书写以及乡土与都市书写相融合的三种形态。从社会文化视野透视,这种儿童叙事表达与台湾地区经济、社会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同时,其艺术创作又有着显见的成人省思特质,传达着创作者浓郁的人文关怀。从审美文化视野透视,这与台湾地区新电影以来的艺术审美风格紧密相关,是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美学的继承与延续。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就反映内蒙古草原人民生活的题材来看,出现了不少颇有艺术感染力的中、短篇小说.这类小说往往“通过主题的延展,大大超越了题材本身的时空意义”,从而在哲学的意义上概括了当今时代北方民族的精神气质,显出深邃的艺术思辩力量,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当然,这种象征手法作为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艺术把握和表现手段,并不仅仅是在  相似文献   

14.
基于时代变化,1990年代乡村小说叙事呈现出现实凸显、观念尚存的形态。以关注现实和偏离现实为标志,具体分析现实主义冲击波和以陈忠实、莫言等作品为代表的乡村题材小说创作,试图从宏观上对1990年代的乡村小说叙事作整体的归纳、概括,并进一步对1990年代乃至新世纪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之流变及其特征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以浓郁的史诗品格,为本民族树立起时代艺术的纪念碑。它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为叙事的主导视角,于宏大叙事中塑造了民族史诗英雄群像,它所蕴含的悲剧意识、崇高格调,达到了历史和审美的双重超越,显示出高超的审美品位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6.
作为青春题材电影的一部分,少女题材电影以少女为叙事主体,以她们的青春成长为叙事内核,表现其生活经验与精神世界。近年来出现的一批现实主义走向的少女题材电影开辟出青春电影发展的新路径,影片将少女置身于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多重生存空间中,表现她们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以及身份认同的困境,在姐妹情谊、父女及同龄异性关系中展现多面少女形象。在国产少女题材电影的现实叙事中,少女们不再是活在怀旧型青春片中男性记忆里被美化、被凝视的消费对象,女性成为欲望主体。直面女性身体特征,进而表现其深邃多元内心世界的创作手法,成为近年来国产少女题材电影建构女性主体意识的途径之一。少女题材电影的现实叙事将少女成长的独特体验与社会议题相结合,影像内涵突破了个人私语式的感性表述,具有了更多的社会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2017,(5)
自新时期以来,辽宁满族作家团队立足辽沈大地,扎根人民生活,创作出一批坚守民族传统、高扬家国精神、勾勒历史嬗变、塑造当代新人的作品。这些值得重视的民族书写在乡村叙事中扫描时代辙印,在现实嬗变中刻画人物形象,在故事营造中皴染民族特质。尤其在彰显辽宁满族作家小说的重要元素——故事营造与民族审美的传承方面特色尤为鲜明。  相似文献   

18.
十年“文革”,带给祖国和人民的灾难和伤痕是那 么深刻,以至于“文革”故事,依然存在于当今的文学 题材之中。但是当“文革”已距今有了近30年遥远的 距离,当人们已经变得理智,与“文革”刚刚结束的文 学叙事相比,近年的“文革”题材小说已经有了很大的 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题材范围的变化,更为突出的 是叙事方式的变化,即由“伤痕”的、“反思”的直接 对“四人帮”的控诉,变为从生活的不同层面平静地、 反讽地、直接或间接地叙述,因此带给“文革”题材的 叙述以别样的面貌。 一、叙事焦点的改变   叙事的平常化…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创作热情和艺术成就方面的不相称是一个客观事实。文章通过对大量作品的阅读和研究,客观地指出80年代以来小说中知识分子叙事的两个现象:即“匆忙立象”和“想像对现实考证的悖谬”,并对这一题材新的创作可能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仁者"的自得与落拓--论孙犁创作的两个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犁的文学创作体现着作者复杂而深刻的文化世界———“仁者”的世界。他的家庭出身、生活和文化经历等 ,造就了他的文化品格 ,也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他在“文革”前的创作是处于“仁者”的常态 ,在创作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 ,在艺术风格、审美特色上 ,都体现出这一文化特征。“文革”对孙犁的生活和创作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使他的“仁者”特征呈现出变异和扭曲 ,并有所缺失 ,但核心始终未变。孙犁创作的两个世界 ,折射出时代政治文化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