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资本操纵与互联网技术赋能的共同作用下,“饭圈”乱象已从单纯的偶像崇拜异化为偶像吸金的本质,波及到社会各个领域的人群,尤其是青少年群体。“饭圈”乱象的突出表现为策略造神化、导向扭曲化、行为极端化,其本质是资本逻辑下操控粉丝的利益关系,对青少年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造成消极影响。因此,要使“饭圈”由“乱象”误导转向“文化”引导,亟须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入手,引导青少年塑造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即加强各个学校的价值观教育,提升青少年人生定位的价值认知;注重家庭成员的心灵沟通,提升青少年正向健康的价值认同;加强“饭圈”乱象的社会治理,提升青少年理性追星的价值自觉。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偶像工业资本与社交媒体平台的裹挟之下,“饭圈”群体的文化实践方式已经变成围绕偶像展开数字劳动和线下应援的狂欢仪式。“饭圈效应”是“饭圈”成员为了获取与积累情感能量不断启动狂欢仪式并沉浸其中的现象。当前,“饭圈效应”已由粉丝化群体扩散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饭圈效应”的扩散逻辑亟待廓清。目的与意义在后现代主义中的消散、精神焦虑在个人成长中的弥漫以及虚假融入在小镇青年中的流行等社会症候是“饭圈效应”向其他领域不断扩散的深层逻辑。  相似文献   

3.
“饭圈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形态,在全球化与互联网的加持下乱象频发,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的冲击。“饭圈”乱象盛行的生成逻辑离不开青年群体心理需求的外显与异化、资本增殖的天性与演绎、技术异化的存续与变迁以及西方霸权的延续与拓展等相关因素。“饭圈”乱象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严肃性、权威性、辐射性、约束性、稳定性五个方面产生冲击。因此,肃清“饭圈”乱象,需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亲和力和影响力,同时打造理性的青年队伍,推动“饭圈”乱象治理的制度化、法治化。  相似文献   

4.
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秩序直接关系到网络强国建设,加强网络治理是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环节。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文化娱乐形式的丰富,“饭圈”文化发生畸变,乱象横生,网络“饭圈”乱象成为网络治理的重点领域。网络“饭圈”乱象主要表现为举报泛滥、畸形应援和偏执型崇拜,究其原因,既离不开粉丝的逐魅需求和资本的推波助澜,更与群体价值观缺失、网络治理政策的滞后性紧密相关。当前,网络“饭圈”乱象已对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秩序维护、网络安全保障提出了严峻挑战,必须严加惩治。针对网络“饭圈”乱象的政策规制具备发展性、必要性与有效性特征,在此基础上,下一步网络治理有必要在提高认识、发挥主体作用、强化道德建设、推进法治、加强监管等方面提出新的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5.
网络媒体飞速发展,丰富文化传播途径,以追星为中心表征的“饭圈”文化悄然在网络互联时代崛起,并以三级文本的形式繁衍生产,辅以符号生产力和声明生产力划定圈层。规范式传播、仪式化传播形成加深粉丝群体的情感认同,形成“饭圈”文化社群运作的核心。选取“饭圈”文化的生产及传播视角进行研究发现,“饭圈”文化在丰富大众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同时也面临流量背后的集体无意识、狂欢下的群体性孤独,情感给养下的数字劳工化,乌托邦式的信息茧房等困境。为此,聚焦“饭圈”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探究“饭圈”文化的良性发展策略,通过主流文化、制度监管、平台偶像和粉丝的主体作用,促进“饭圈”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演进,延长“饭圈”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饭圈文化”是青少年群体中传播最为广泛的亚文化之一。“饭圈文化”的价值虚无化主要表现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道德认识虚无化四个方面。价值观虚无化的生成与信息茧房、资本诱导和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密切相关。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可以运用春风化雨式的阅读教学实施以重建崇高精神为核心目标的纠偏策略,具体措施为:发挥中学语文教师自身的价值表率作用,在人物和作品的评析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7.
"饭圈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易使青少年偏离主流文化、盲目崇拜偶像、被动跟随群体,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必须聚合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偶像之力,相互配合、共同破解"饭圈文化"影响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难题,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新制度主义视域下,农村地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困境在于规制性要素的摇摆和抽象;规范性要素的笼统与运 行无序以及文化-认知因素的制约与早期教育价值迷失。从系统构建“去小学化”的政策体系、重构幼儿园教育的特定角色和 运行规范、重塑社会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的共同认知图式是农村幼儿园走出“小学化”治理困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资本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概念.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的价值”、到庞巴维克的“获利手段的集合体”、再到林南的“追求利润的投资资源”,资本的概念不断发展与延伸.布尔迪厄将资本从经济领域扩展至社会文化、符号乃至象征领域.资本的含义越来越丰富,资本的价值也越来越多元.随着中国社会迈入市场化经济时代,资本不断介入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领域,产生了“文化资本化、资本文化化”现象,文化产业、电影产业也涌现出了各种资本类型,出现资本统驭、压制文化的趋势.本文主要从资本与文化的矛盾关系出发,阐述资本在电影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探讨资本对电影文化的“物化”和对人的“异化”.  相似文献   

10.
“过渡型社区”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社区形态,由于其特定的过渡性、不稳定性造成了治理难题.解决这类社区的治理难题的基础在于打破城乡二元分立的思维定势,对社区政治社会基础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保证治理方案的创新和绩效.社会资本是与社区治理紧密相连的理论工具,传统社会资本的崩解和现代社会资本的缺乏是“过渡型社区”的政治社会基本特征.重塑社会资本是实现“过渡型社区”的良善治理的有效方案,但却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政府与社会、中国适用性等方面的关系.文章通过社会资本的视角,重点分析“过渡型社区”治理难题背后的政治社会根源,以求获得学界和社区管理者对“过渡型社区”治理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提出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既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制度框架支撑与内生动力驱动,也从侧面凸显了加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紧要性。基于“低组织化”“碎片化”“被动化”“内卷化”的问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理应妥善调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协调、治理层级提升和治理重心下移、治理方式刚柔并济及制度的“良法”与“善治”这四组逻辑关系,进而从总体思路、价值基石、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功能结构等方面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泛娱乐化视频大肆宣扬快餐文化,鼓吹“饭圈”文化,造成社会性娱乐狂欢、无底线审丑等不良风气,不断侵蚀大众的精神世界。在此背景下,原创文化类视频持续发力,一大批立足历史人文题材的“现象级”视频节目,凭借年轻态多元表达激活文化,文化焕新赋能文化新内涵,优化传播路径,赓续文化基因,以时尚化、现代化、经典化面貌扭转中华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的刻板印象。这一文化复兴热潮的掀起,有效纾解了大众的文化焦虑,为全媒体时代原创文化类视频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发展新进路。  相似文献   

13.
资本逻辑推动与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内在耦合使泛娱乐化现象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思潮,并逾越其边界延伸到社会各领域。泛娱乐主义思潮以消费主义为价值内核,受西方多重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影响,隐含着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消极改变,导致一些青年人呈现理想信念淡漠化、文化审美庸俗化、价值追求功利化等问题。因此,理性审思泛娱乐思潮下青年价值观培育问题,着重从国家、媒体、青年自身层面寻找有效应对泛娱乐主义思潮侵袭的突围之策,对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及其复杂。在其社会学理论体系中,“文化资本”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之一,是理解其整个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因此如何理解和解读“资本”概念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从布迪厄对“资本”概念的定义入手,对其资本理论体系三种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分类及特征进行了归纳和解读。  相似文献   

15.
韩雪 《国际公关》2023,(22):133-135
当代青年精神文化生活往往高度依赖网络,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已成为一种显著现象。兴趣情感同质化、圈层语言个性化、圈圈之间区隔化是青年网络圈层化的表征。网络圈层化存在使青年认知窄化、行为固化等问题,圈层内部易形成“信息茧房”,圈层之间的认知分化易导致冲突,为社会共识的凝聚带来阻碍。因此,引导者需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青年群体要主动打破自我与外界的隔阂,多领域需携手突破圈层界限,促进各圈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云南丽江古城纳西人的“化从”与汉族地区崇川镇人的“标会”都是建立在熟人关系和信任关系基础上的民间金融互助组织。然而“标会”发展到当下,被视为单一的经济资本获得的方式,最终导致信任纽带的消失进而崩会;而纳西人将“化从”视为获得社会资本及实现人生理想的一种途径,使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再生性资源。两者相较,对于当前如何使传统文化成为有效的再生性文化资源及对于理解社会转型期其他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敛巧饭”是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杨树底下村一带在元宵节的特殊风俗活动,其包含“扬饭喂雀儿”及“乞巧”之俗等.这一习俗蕴含了早期的太阳崇拜、鸟信仰以及女性“乞巧”、春耕仪式、敬老等文化元素,2008年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遗产化过程中,这一节俗转换为“‘敛巧饭’民俗风情节”,在转换过程中,它进入社会“公共”领域,从时间程序、敛取食材过程到参与人员的安排都纳入了现代秩序;同时它也被“标准化”“规范化”,具备了“现代性”“娱乐性”,但节俗的核心仪式渐趋演化为“陌生化”的他者仪式展演,文化内涵与功能变得单一化.新型民俗节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在这一形式中须注重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功能的多样性,应将传统节俗中的重要文化元素转换为当下社会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8.
梗是一种常见于青年群体的文化现象,它的生成、传播和使用具有多源性与随机性、多变性与互动性、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基本特征。在文化属性上,梗有着明显的狂欢化特点,既热衷于戏谑,又突出情绪宣泄。梗不仅体现了青年群体“弱者的反抗”式的文化批判,也反映了青年创造个体价值、渴望社会公平、表达爱国情感等的基本追求。梗文化在流行的同时也造成了烂梗和滥梗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政府、媒介平台、青年群体等多个层面进行治理和引导。  相似文献   

19.
民族杂居地区社会治理兼具乡村治理和民族事务治理的双重属性。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社会治理需要将村民组织起来再造乡村集体,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以青海民和杏儿藏族乡为例,从文化资本视域展示一个藏土汉三种语言交汇、藏汉信仰交融、半游牧与农业等多元文化共存、多民族共居的民族杂居社区是如何通过深度挖掘、整理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并进行有效融合建构出一个乡村文化振兴与社会治理的耦合文化单元的内在逻辑。针对当地村民社会治理参与度低、地方政府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缺乏深刻认识等问题,提出将文化资本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作为脱贫攻坚的产物,不仅要考虑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治理,更要考虑着重提高其内生动力解决好移民搬迁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利用社区本身资源来进行有效治理?如何重构社区共同体?如何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善治?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话题,为了回应此话题,本文通过对拉萨两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案例比较分析,探讨社会资本对其社区治理的影响研究,探究其作用机制,本着提高居民内生动力实现拉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善治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从社会资本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