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默特是个古老的蒙古部落。十六世纪二十年代,阿勒坦汗成为土默特部领主,逐渐建立了以十二土默特部为基本力量的政权。清初土默特部被编为左右两翼,由于清廷大规模移民开垦牧场,土默特蒙古族被迫由牧转农,使其游牧型的民族文化转为农耕型的民族文化。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在土默特地区设置归绥、包头二市和归绥、萨拉齐、武川、和林格尔、滚水河,托克托、包头七县。这些县市的设置进一步便利了土默特蒙占族与其它民族的  相似文献   

2.
呼和浩特地区蒙语地名的含义,人们较难理解,这主要是与地名形成的历史年代有关。一般说来,呼和浩特土默特蒙语地名的形成多在北元时期,而土默特蒙古族失掉本民族语言已有百年左右,他们中间知道蒙语地名来历、含义的人并不多。土默特蒙语地名形成年代较早,加之有些地方因人名、蒙古族姓氏得名,这都给土默特地名的理解带来了困难,因而出现了不少对蒙语地名猜测,套音(望文生义)的现象。这对准确恢复蒙语历史地名的含义和规范少数民族语地名的工作造成了不便。  相似文献   

3.
土默特是清代蒙古地区设治最早的地区之一,境内各厅(县)多有方志,就是土默特旗本身亦有方志两部。其数量之多,不仅居诸盟旗之首,就是在各厅(县)中亦不多见。  相似文献   

4.
在整理土默特地区历史档案中,发现了一份清朝道光年间“归化城蒙古民事府”的咨文.内容是回民马成恩控告杨根福吞没户口地、抗缴地租一事.这样的材料在呼和浩特地区是首次发现的.它对于研究土默特地区回族来源、时间,清王朝时期土默特族回族的政治经济地位及其演变、进而对研究当地实行户口地的历史概况等,无疑有着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现将这份咨文全文抄录于兹,以资分析鉴证.  相似文献   

5.
阿拉坦汗(1507—1581)是呼和浩特的奠基者,是呼和浩特·土默特(俗称西土默特)和喀喇沁·土默特(俗称东土默特)的一位最杰出的首领,也是继达延汗之后蒙古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军事家。阿拉坦汗在十六世纪蒙古历史舞台上的重要活动,早已被世界蒙古学界所注目,今天成为他们研究的重大课题。随着人们对阿拉坦汗业绩的深入研究,亦对标志他的历史功绩的尊号,尤其对他的汗号作了种种解释,甚而对他的取  相似文献   

6.
土默特蒙古族婚俗与丧葬,和其他盟旗一样,有其一定的地区特色。现代土默特蒙古人的的婚丧习惯,虽然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在许多方面都还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形式。现在根据调查访问所得,扼要地介绍一下土默特婚俗与丧葬的概况。 一、婚俗 求亲定亲 按照土默特蒙古人的婚姻习惯,男女青年在订婚之前,通常由男女双方的父母主持其事。男方家托媒人到女方家求亲,如果女方家同意,媒人回报男方家,然后双方即可定亲,并举行“下定仪式”。“下定仪式”可分两个仪程,首先由男方家老媒人坐上马  相似文献   

7.
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在开垦过程中的社会状况值得关注:蒙古族是土地的主要出租者,地租以货币地租为主,出租土地的收入是可以维持其生计的;租地者主要是内地来绥的贫苦农民;道光年间是土默特地区民众的聚居方式及人口基数形成的重要时期;长期以来,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货币以铜钱为主.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的移民已形成了很多边村社会。土默特地区本为蒙族游牧之地,内地民人的大量进入,使得该地由游牧社会变为一个边村社会。随之,当地需要一种新的制度来处理种种矛盾纠纷,维护社会正常运转。对此,清政府将推行于全国的保甲制也应用到土默特地区。适应当地现实,保甲制进行调适,保长、牌长基本未发挥作用,主要由甲头管理社会事务,保甲制在土默特地区实为甲头制度。在新的秩序体系建立过程中,构成当地社会势力网络的甲头在社会冲突中不断进行调适,和其他力量逐渐形成了新的秩序体系。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素以民族友好城市见称于世。今天,她仍承袭着优良传统,以蒙古族为主体,汉、回、满等许多民族和睦相处。据1985年统计资料,现定居呼和浩特的回族有27 300余人,在当地少数民族人口中,仅次于蒙古族,占据第二位。市内三个行政区有一个迳以“回民区”命名。对回族定居呼和浩特的时间问题,首先注意的是蒙古族学者荣祥和荣赓麟父子。他们所著《土默特沿革》一书中,有专章记述  相似文献   

10.
关于明代土默特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代土默特是蒙古六万户之一,曾经盛极一时,在当时的北方历史上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这个部落已经有相当多的文章进行了论述,但彼此的观点仍不尽相同。下面拟就争议较大的几个方面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大家。 一、土默特溯源 土默特一名经历了数百年的变迁流传至今,人们对它的由来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家都知道,漠南地区土默特部出现的时间约在明代中期,它是如何出现的,是否还可以上溯到前代,对此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已经取得不少有益的成果。取得这些成果所运用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从语言学角度,依靠对音的方式探求土默特与前代某些部落的关系;二是在运用对音方式的同时还试图指出前代某些部落演变为土默特的历史踪迹。应该承认,这些不懈  相似文献   

11.
我在研究十六世纪蒙古史当中,发现某些史料在记述蒙古右翼三万户方面,存在混淆不清的现象。有的把蒙古右翼归结为;鄂尔多斯(Ords)、土默特(Tǔmed)和永谢布(Yǔngshiyebǔ)三万户。某些史料几乎没有提及达延汗(Dayan Khan)最初分封的右翼三万户之满官嗔(Monggholchin)。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即除鄂尔多斯、永谢布而外,满官嗔与土默特究竟哪一个是正统的万户?哪一个是后来成为著名的右翼三万户之一?日本学者森川哲雄认为,满官嗔即“土默特的别称”,和田清认为十二土默特,“可能是分为左右翼的结果”。森川哲雄认为“土默特十二鄂托克(Otak)不清楚的地方尚多”,等等。本文仅就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教于国内外学者。  相似文献   

12.
蒙文《阿勒坦汗传》一书,由佚名作者参酌阿勒坦汗亲信大元恰(明代汉籍作恰台吉)的著作写成,书成于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春。书中采用的纪年、纪月方法,为研究17世纪初土默特部的历法提供了富有价值的直接史料。现将其做一概略介绍,以供关心研究古代土默特部以及蒙古地区历法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16世纪初,北元六万户之一的土默特已经活动在以丰州滩为中心的地区。此后,随着阿勒坦汗的军事活动,土默特万户的驻地扩展到东起今河北省丰宁县一带,南至长城、黄河,西及阴山山脉西端,北至阿尔泰山、杭爱山一带。蒙古国民族学资料中反映出至今在杭爱山、戈壁阿尔泰山一带分布着许多土默特人,正是上述情况的历史遗证。明末清初,土默特万户屡遭动乱,属民逃离。入清,清廷先后迁四子、乌拉特、茂明安、察哈尔等部落安插于土默特牧地,土默特驻地明显缩小,形成了后来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李美玲 《阴山学刊》2008,21(2):57-59
在蒙古土默特部的发展历程中,蒙古族女性以其勤劳智慧的双手为本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而她们在政治、经济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都占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她们和男子共同创造了蒙古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相似文献   

15.
刘春玲 《阴山学刊》2012,(4):77-80,95
16世纪以后,土默特成为俺答汗统领的蒙古土默特万户的驻牧地。为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他积极致力于土默特的开发与建设,不仅促进了这一地区农耕经济的恢复,城市建设的发展,还将土默特建成明代漠南蒙古重要的喇嘛教传教中心,为土默特地区政治、经济发展和文化、城市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蒙古史学界对“土默特”名称的来历颇有争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秃马惕说和秃别干说。历史上,居住于贝加尔湖畔的秃马惕以及其他一些豁里部落曾经南迁,一部分秃马惕人把他们的部落名称带到漠南,经过语音变迁形成了“土默特”这个名称。对于这一过程,布里亚特、巴尔虎等贝加尔湖周边部族还保留着朦胧的记忆。北元时期,“土默特”逐渐发展成为蒙古右翼三万户之一———此后土默特万户的名称被继续沿用为东西土默特旗的名称直至今日。  相似文献   

17.
穆俊 《阴山学刊》2009,22(2):76-80
清前期,由于统治者实行了比较宽松的蒙垦政策,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土地被大量官垦,其地权关系也开始产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土地所有权为国有化的前提下,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开始对归化城土默特地区进行官垦,导致该地区的土地使用权产生分化。在官地内,国有化的所有权对其使用权起支配作用,使得所有权分属于代表国家利益的不同集团。就公地使用权而言,最初只归蒙丁所有,但是窘迫的生活处境加之宽放的蒙垦政策,蒙丁开始把户口地的使用权转租给汉人。这种被“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实际是国家默认状态下的蒙丁对户口地的次级所有权,土地私有制的萌芽开始在蒙古地区出现。  相似文献   

18.
归化城作为清廷将蒙古传统部落组织转化为一般地方行政单位最为彻底的地区,绥远城的兴建在上述转化过程中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绥远城的建立不仅强化了清廷对土默特蒙古地区的统治,提升了归化城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地位,同时在呼和浩特城市形态构成上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俺答汗(1507—1583)亦译称阿勒坦汗(Altan khan),是蒙古著名的中兴之主达延汗的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的次子。巴尔斯博罗特在达延汗统一漠南、漠北以后掌管着右翼三部,即鄂尔多斯、土默特、喀喇沁三部。他死后,其长于衮必里克(《明史·鞑靼传》称吉囊)“与其弟阿勒坦汗二人为首,率右翼三万人”。嘉靖初年衮必里克(1506—1550)到了河套地区(包括现今陕西北部),成为鄂尔多斯部的领袖。此后不久,俺答汗离开了河套地区,移居到现今呼和浩特一带,成为土默特部的领袖。在衮必里克死后的嘉靖二十一、二年前后,是俺答汗威势煊赫时期。他北征大漠,西蹂青海,东蹠察哈尔,南迫长城,控制了蒙古右翼地区。  相似文献   

20.
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清代,土默特地区出现了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回、满、汉等民族.他们在游牧和农耕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从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铸就了该地区民族开放的心态、豪放的性格和进取的精神.他们以开放豁达的心态互相弥补各自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各民族之间不断进行全面的、多领域的、大规模的联系与交往.而且这种联系和交往在特点、方式、机遇等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指向性和内聚性.这种多民族文化的格局从客观上决定了中国北方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土默特文化也成为各民族长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生存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