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相由心生     
朋友的父亲,人称“神算”。有人给这位朋友介绍了女朋友,他那“神算”父亲见过几次之后,极力反对。老人说:“女孩长得漂亮,但是面容不善。”后来朋友与女友分手,女孩果真厉害,朋友不是她的对手.  相似文献   

2.
张勇 《当代老年》2011,(7):20-21
沈国生老人是某医院的退休医生,老伴7年前去世,两子一女均已各自成家与老人分开生活。由于子女们各有各的事业,很少顾及到父亲,沈国生老人生活过得很孤单。惟一让他欣慰的是正在读大学的外孙小凡十分孝顺,放假时经常来看老人,并曾在老人患病期间特地请假从外地回来照顾他,为此,沈国生于2004年暑假期间,亲笔写下遗嘱:“我死后,房屋、财产归外孙小凡所有,任何人不得侵占。”  相似文献   

3.
孝敬的误区     
到朋友家做客,见到了朋友的父亲,一个脸色土褐满脸皱纹的乡下老人。朋友是从农村来的,大学毕业后在城里扎下了根.这几年事业小成生活安定,这才将老父亲从乡下接到城里来安度晚年。就我的印象,农村老人初到城里居住,是不习惯的,从意识形态到生活习惯再到没有熟识的人进行交流,他们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乡土乡情,进入到陌生的城市,往往显得孤独,郁闷,真正开心的并不多。但朋友的父亲却是例外,他很开心,话也多,特别是吃饭的时候,朋友拿出一瓶酒,给大家斟上,告诉我们,这酒是因为父亲的手艺,楼下那家便民店老板特意送来孝敬老人家的。老人家更是笑得合不拢嘴,一边咂吧杯中的  相似文献   

4.
范学凤 《当代老年》2006,(11):34-35
在很多观众印象中,赵本山在公开场合很少提及自己的父亲,他说起童年时总会提起他的盲二叔、干妈,提到吃百家饭,以至于很多观众形成这样一种印象,赵本山没有父亲。事实上,赵本山的父亲现在还健在。赵本山5岁时,父亲赵德仁带着3个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到黑龙江逃荒,把他留在了家乡。在亲友们的帮助下,赵本山才活了下来。1984年3月一个春寒料峭的上午,赵本山呆在家里看二人转剧本。突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走了进来,赵本山惊讶地问:“您找谁?”老人上下打量赵本山:“你是山子?”山子,这是多么熟悉而亲切的呼唤啊!  相似文献   

5.
朋友的老父亲赵先生是个老冠心病患者,以前心脏病经常复发,不得不常去医院就诊。最近两年,老人已经很少再进医院的门了。我问他有什么秘诀,老人就告诉我,是经常喝西红柿蛋汤。  相似文献   

6.
鼓励老人多说话。通常人们不喜欢老人唠叨。美国家庭却主张老人多说话.而且说话的对象不限于家人和朋友。此外,在我们看来有点傻乎乎的“自言自语”.也在鼓励之列。他们认为。老人多说话利于身心健康,延缓大脑衰老。  相似文献   

7.
沙金 《老年人》2008,(6):39-39
今年春节期间,家里来了一大堆客人:老父亲从乡下来了,岳父以及老婆的姐姐一家人也从外地来了。人多客多,热闹是热闹,可晚上睡觉却成了大问题,年轻人倒没关系,睡沙发、打地铺都行,可两位年近80岁的老人却马虎不得。原本安排父亲与岳父两老一起睡书房那张床,父亲自然说好,可岳父却不太情愿,私下里嘀咕,说两个人挤在一起睡睡不好。父亲可以随意,岳父却不敢怠慢,和尚的脑袋——没发(法),只好我自己与父亲睡一床。  相似文献   

8.
多走一步     
一位写小说的朋友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九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要他去一片麦地里寻找忘在那儿的水壶。那片麦地非常大,麦子又长得高,水壶却很小,朋友找了老半天,也没有发现水壶,他两手空空走了回去。父亲二话没说,自己走进了麦地,不一会儿,父亲就找到了自己的水壶,那是一只黑色的小陶罐。朋友问他父亲水壶是在哪里找到的,父亲说在西北角的草丛中。朋友告诉父亲,他起初也发现那儿有个东西,却以为是石头,没有走过去。他的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干什么事都要认真,当你对某种东西已经失望时,不要忘了再向前多走一步。” …  相似文献   

9.
贾易 《老年世界》2008,(16):1-1
有位老人想学画,可是犹豫不决,就去问一个朋友:“再过五年,我就七十岁了,能行吗?”朋友对他说:“怎么不行呢?你不学画画,再过五年也一样是七十岁呀!”听了朋友的话,老人顿悟,于是,第二天就去老年大学报了名。  相似文献   

10.
方格 《当代老年》2010,(3):34-35
1990年,张艺谋与前妻肖华离婚时,女儿张末年仅7岁。父母离异后,张末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家庭的破碎给幼小的张末带来了很重的心理阴影,她恨父亲,自从父亲与母亲离婚后,几年都没来看她一次,甚至连电话都很少打给她。看着别的孩子享受父母的疼爱,张末怨恨中又强烈地思念着父亲,她不知父亲这些年在外面过得好不好。  相似文献   

11.
律师楼     
律师楼脱离关系的父亲,能得儿子的遗产吗?编辑同志:我的朋友林某幼年丧母,父娶继母后与林某关系不和,1984年立据脱离父子关系。1990年10月林某病故,生前分别给父亲、从小把他抚养长大的叔叔和哥哥写了遗书,并将部分存款寄给哥哥。林某单位并不知他与父亲...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老年问题专家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与没有亲密朋友的老人相比,拥有亲密朋友的老人寿命较长。研究发现,老人和自己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否紧密,对生命没有什么影响。研究小组对1400名7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在前4年中每3年谈话一次。在对性别、生活习惯、健康状况和地域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发现,友谊对老人寿命长短的影响显而易见:拥有朋友最多的人活得最长。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1994,(8)
就有关政策答读者问问:我母病逝4年多,父亲一直过着十分孤寂的生活。前不久,经人介绍,与一位丧夫的退休女工相识,经了解,互相情投意合,同意结成伴侣,两家子女均赞成,只是女方怕人取笑,不愿意去办理有关手续。请问:丧偶老人再婚要不要办理婚姻登记手续?(常德...  相似文献   

14.
阿伟 《老人世界》2014,(1):16-16
前一阵子,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这让我有些惊慌失措。在外工作这几年,父亲很少给我打电话,仅有的两次都是因为家里出了事儿。记得一次是父亲砌老屋的院墙,被石头砸伤了脚;另外一次就是家里被盗,  相似文献   

15.
背回来的爹     
【一】2010年3月,父亲去世三年后,林叔来到我们家。同父亲相比,林叔平凡得实在乏善可陈。可是,六十多岁的母亲实在需要一个老伴儿,而花甲老人对另一半的要求本真得多一人好就行。林叔是远近闻名的好人、老实人。我妈妈选择他的理由其实有些私  相似文献   

16.
杜启荣 《老年世界》2006,(14):20-21
我父亲张樾丞是河北新河县小寨村人。1883年,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只在村中念过私塾。14岁那年.父亲步行数百里来到北京,投奔琉璃厂益元斋刻字铺学艺.18岁正式出师。随后,父亲在琉璃厂来薰阁设立刻章的摊位,他逐渐与许多时常出没琉璃厂的文人墨客成为朋友。1912年,父亲在西琉璃厂开设了一家图章墨盒店,叫做同古堂。  相似文献   

17.
我有个好朋友,我们是同学,也是同乡。他在深圳经商,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他父亲,他父亲病了有五年多,都是我照顾的。老人去世后,我才知道,他曾留下遗嘱,要把他的私人存款3万元给我,因为他很感谢我的帮助。我知道后,心里很矛盾。他儿子是我的朋友,我应该接受这份遗赠吗?山西大同何木瑶木瑶,你好!仅从简单的叙述中就可以感受到你善良的心地。我想从法律的角度来讲,你是完全有权利接  相似文献   

18.
窗外     
下午,父亲来了。 父亲一年忙到头,平时很少来。这次如果不是母亲逼着他送些红薯来,他恐怕要到过年才会来。真是难得。我坚持着留父亲住一宿,怎么也要陪父亲喝几杯。或许是长时间没有和我们在一起了,他竟然答应了下来。  相似文献   

19.
身为摄影师,他却没能为父亲留下一张照片,巨大的愧疚、自责让他无法心安。当又一位百岁老人因为家人的失误,未能留下生前照片时,他萌发出为八旬以上老人免费拍照的念头。他两年间走遍全县300多个村子,为3000多位八旬以上老人免费拍下精美照片。如今,他又移师城市,继续着他为高龄老人拍照的善举。他的孝心大爱感染了很多人,爱心在传递,许多人也加入到他的孝老敬亲的行多口中来——  相似文献   

20.
玉艳 《当代老年》2008,(11):43-43
一般人只知道人年纪大了骨量会减少,很少人知道人的脑白质也会丢失。有关医学专家在检查了多例痴呆老人后发现,这些老人的脑部神经上的很多髓鞘脱落了,就犹如电线用久了外面的包皮会脱落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