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近年来,法学界有些同志对法的阶级性提出异议,认为法并不都是“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和控制”的,而且在原始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法也都存在,所以阶级性不是法的根本属性;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了,就不应当再强调法的阶级性,否则就是继续“左”的错误,对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不利。这些看法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试提出以下意见,参与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并和持异议的同志们商榷。  相似文献   

2.
国际法的阶级性是国际法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它是由于苏联国际法学家套用国内法的阶级性理论而引起的,争论的焦点在于国际法是否有阶级性,但对阶级性的表现有着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它是“各国意志”;有的认为它是“协调意志”,有的认为,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法的理论,国内法的阶级性不适用于国际法,等等。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老问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一、国际法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国际法是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行为规则,主要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为有关各国所公认,对它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体。它反映了国际阶级力量对比和各国统治阶级的意志。它不同于国际道德和国际礼让。西方有的法学家如英国的奥斯丁否  相似文献   

3.
一、真理是属于什么范畴真理属于什么范畴的问题同社会科学真理有无阶级性有着直接的联系,故在回答社会科学真理有无阶级性之前,应该先解决这个问题.在哲学史上哲学家们对真理属于什么范畴的问题,确实有不同的回答,存在着重大的分岐.有的哲学家认为真理是属于本体论范畴,如柏拉图把所谓“理念世界”当作真理,基督教把“上帝”当作真理,就是如此.但有更多的哲学家则认为真理属于认识论范畴,特别是唯物主义哲学家一向把真理当作认识论范畴.在他们看来,真理是思想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我们可以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关于  相似文献   

4.
近来,理论界在批判“四人帮”的主观真理论时,有人把真理的阶级性当作“主观真理论的黑标本”来批判。似乎只要“四人帮”讲过真理的阶级性,我们就必定要否定真理的阶级性,才是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这种思想方法是有很大的形而上学性的。我们在理论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认真分析“四人帮”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篡改和歪曲的实质及其手法,而不是从字眼出发,从形式出发。在真理的阶  相似文献   

5.
近来,理论界在批判“四人帮”的主观真理论时,有人把真理的阶级性当作“主观真理论的黑标本”来批判。似乎只要“四人帮”讲过真理的阶级性,我们就必定要否定真理的阶级性,才是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这种思想方法是有很大的形而上学性的。我们在理论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认真分析“四人帮”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篡改和歪曲的实质及其手法,而不是从字眼出发,从形式出发。在真理的阶级性问题上,正象在其它许多理论问题,如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上一样,“四  相似文献   

6.
典型问题是文艺理论和文艺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是有争论的。最近,蔡仪同志在《文学艺术中的典型人物问题》一文中,就这个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提出了不少新看法,又引起了进一步的讨论。蔡仪同志在文章中提出了哪些论点呢?首先,他认为:“文学艺术中的典型人物的所以是典型人物,不仅是个别和普遍性的统一,而是以鲜明生动而突出的个别性,能够显著而充分地表现他有相当社会意义的普遍性。”这个“有相当社会意义的普遍性”,蔡仪同志称为典型性格的基本之点,也叫“性格核心”。  相似文献   

7.
本刊自发表《人性和阶级性的对立统一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作者王磊,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和《也谈人性和阶级性》(作者胡绳生、袁杏珠,一九七九年第六期)两篇文章以来,先后收到曲阜师院中文系荣剑、北京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赵建文、南昌铁路局教育学校章冬生朱一强、吉林市财贸学校马列主义教研室戢伟光、大庆师范学校李百青、沈阳军区政治部李志革、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王润生等同志的来稿,要求参加讨论。遗憾的是,本刊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刊用,为便于交流思想、开展讨论,现将来稿中的主要观点摘登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去年下半年心理学的教学革命中,我们曾着重在心理学的阶级性党性问题上和资产阶级的超阶级起党派的观点对立起来并进行了辩论。我们调强心理学的党性原则,主张在对待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都应贯彻和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但是我们并不主张任何心理现象都有阶级性。心理学的阶级性党性与心理现象的阶级性是两个不能混淆的问题。可是有些人却把这两个问题混为一谈,或者把两者直接地联系起来了。有的从心理现象一般无阶级性的分析中得出心理学因而也是没有阶级性的结论来。有的则肯定心理学是一门党性阶级性很强的科学,但是他们是从肯定心理现象的阶级性来说明心理学的阶级性,因此在反对过去心理学中的超阶级超党派的资产阶级观点时,总  相似文献   

9.
一词义、释义与阶级的关系问题,是近年来人们在词典(以及字典)编纂工作实践中碰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有过不少争论,出现过一些混乱。比如,有人主张,词义有阶级性,并认为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六三年《民族团结》第二、三合期上,发表了《宋代壮族地区在土官统治下的经济形态》一文(以下简称《形态》),有些意见是正确的,但作者对于根本问题的看法,即对桂西壮族地区在宋代的社会性质所作的结论以及所持的几个论点,仍然是值得商榷的。我们不同意把宋代在土官统治下的广西壮族地区(以下简称“桂西”或“土官”地区)的社会划为“后期奴隶制社会”,更不同意把“峒丁”、“家奴”看作是普遍意义上的奴隶,因此提出几点商榷意见,求教于博雅之前。  相似文献   

11.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这个问题从五十年代中期至今,历经几次重大讨论,延续近四分之一世纪。其中甚至还横插着林彪、“四人帮”一伙棍棒、大帽的淫威。然而迄今未能取得一致意见。由此可见问题之复杂,意义之重大,人们之重视了。本文试图就当前讨论中的若干情况,作一简略的分析,谈点个人想法,以期从百家争鸣中获得教益,提高认识。  相似文献   

12.
"法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的经典论题,但社会的转型使其面临机遇和挑战,要增强其对当下社会的解释力和说明力,必须对该论题中的阶级、阶级性予以澄清和完善。转型社会中的法的阶级性表征是多元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在制度框架内的冲突与协商,而法亦是这种博弈的结果和产物。  相似文献   

13.
哲学的阶级性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难题.本文认为哲学既且有阶级性的一面,又有非阶级性的一面,这要着哲学的具体理论结构和具体的发展时间;进步的阶级决不会天然地产生或接受哲学唯物主义.落后的阶级也并不是绝对地拒绝唯物主义,哲学两大阵营与不同的阶级有着复杂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是否科学地认识心理辅导工作在学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关系到学校科学育人的整体工程。本文从心理辅导的内涵、地位和作用 ,具体分析了心理辅导对学生人格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语言学有没有阶级性,是语言学界正在争论的重要问题。为了交换意见,提高认识,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在1961年12月12日举行了一次讨论会。大家一致认为,首先要弄清楚决定一门科学有没有阶级性的标准是什么,否则就会文不对题。过去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有些意见有企图简单化地解决问题的倾向。例如,以语言学者本人的阶级性问题代替了语言学有无阶级性的问题。如果同意这种做法,那么,阶级社会中一切科学都将具有阶级性,而且同等程度地具有阶级性,这实质上是取消了各门科学有无阶级性这一问题。又例如,有人单纯从各个阶级对待一门科学的主观态度方面去看它有无阶级性,这种做法也不解决问题,因为从主观上说,各个阶级一般都是要求科学成果有利于自己的阶级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中的人性问题,长期以来,受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被视为是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搞修正主义的一个标志。五十年代末,反动文痞姚文元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向所谓的资产阶级“人性论”“人情味”发动进攻以后,人性问题在林彪“四人帮”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一段时间里,竟成了他们扼杀革命文艺的一根大棒。他们在人性和“人性论”之间硬划等号,谁写了情,就说是“人性论”“人情味”;谁提到人性问题,就说是“修正主义”“阶级调和”;甚至连文艺作品中的细微的心理  相似文献   

17.
真理有无阶级性的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现今理论界一般地否认真理的阶级性,但笔者认为还是以坚持真理的阶级性观点为好。以下是笔者的意见。关于真理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文艺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充满着阶级矛盾和斗争,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亦处于一定的阶级地位,因此,文艺这种上层建筑现象就必然具有阶级性。文艺作品阶级性的表现程度不同,有明暗、强弱的区别,不带阶级色彩的文艺作品却是没有的。对于这一点,在理论上,我们队伍中似乎是  相似文献   

19.
英明领袖华主席在五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思想理论战线上的同志们要奋发努力,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传播和发展作出贡献。”把“四人邦”在真理问题上长期被颠倒的理论重新颠倒过来,对于我们完整地准确地阐述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四人邦”是一伙经常袭用假“左”的招牌推行修正主义极右路线的老手。早在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的一九六六年,他们就和林彪勾结在一起,公开打出“真理有阶级性”的旗帜,把那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即真理”的主观唯心主义货色,统统贴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论及人性问题的时候指出;“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长期以来,不少同志认为毛泽东同志对“具体的人性”、对“带着阶级性的人性”的强调,就是对一般人性的否定,又认为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具体的人性”,就是指人的阶级性,也就是指“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这种看法,可以表示为:“具体的人性”=阶级性=“带着阶级性的人性”。 其实,毛泽东同志这里所说的“具体的人性”,是在否定“抽象的人性”这个意义上对人性这个概念所作的科学解释。所谓“抽象的人性”就是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社会联系和历史环境,抽象地、孤立地把人看作“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类”。正是针对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