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随机考问10个中年人,知道“前30年睡不醒,后30年睡不着”这句民谚吗?点头的恐怕不会少于9个。再问知道“后30年睡不着”的原因吗?很可能摇头者变成了9个。这个现象说明,不少人苦于不了解人体生理变化的奥秘,对“狭路相逢”的睡眠障碍束手无策,逐渐变得“屈从”甚至“麻木”了。 相似文献
3.
4.
5.
点滴关怀,势必要从计划做起.新年伊始,为自己、为家人制定出一项健康计划,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每天都有一个好身体、好心情. 相似文献
6.
在人口转变和健康转变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已经步入长寿时代。人口健康作为国家战略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且深刻的影响。中国特色人口健康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健康思想和我国传统文化为理论渊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通过对比中美日三国人口和健康转变的特点,发现中国与美日两国在实现人口健康方面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因此,中国特色人口健康的实现路径是充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在人口健康领域的积极作用,将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作为重要的战略工具,挖掘长寿时代的健康红利,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8.
9.
一学术大师无疑是学术发展的标杆。在学术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都企盼学术大师产生。那么,何谓学术大师?学术大师是学术领域中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杰出代表。学术大师应该是学术水平高超、造诣精深、成果丰硕的优秀学者。 相似文献
10.
11.
文章将目前还只局限于医疗护理活动中的自我护理理念,运用到大学生群体,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护理意识与其健康水平的正关联分析,探索大学生自我护理意识的心理构成和建构路径,以此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健康层次和健康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育高素质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2.
健康的劳动人口是提升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劳动人口健康水平提升将有效缓解老龄化难题,帮助我国实现从“人口红利”到“健康红利”的转变。分析劳动人口健康水平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劳动人口群体的健康水平演变趋势发现,我国劳动人口的健康水平整体较好,健康优良比例达87%;年龄、受教育程度、锻炼次数、家庭收入、户籍等因素对劳动人口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且在23岁左右达到峰值;但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区域及城乡劳动人口群体的健康水平演化趋势呈现差异性,男性健康水平好于女性,尤其是40岁之后的健康优势更大;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人口的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其他群体,高中阶段教育对劳动人口健康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大;东部地区劳动人口的健康水平好于中西部地区;城市劳动人口的健康水平优于农村。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健康家庭建设与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家庭对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的塑造影响很大。阐述了健康家庭的含义和特质,论述了健康人格的塑造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的重要关系,提出人格塑造事关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前途,同时又提出家庭健康状态对未成年人健康人格有着重要影响,应通过建设健康美满的婚姻、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学习有效沟通技巧、创建学习型家庭,促进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20.
“健康优先”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首要原则,有着明晰的逻辑理路。从范式遵循来看,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赋予了健康宽广深刻的内涵,也折射出系统论的哲学思想,更决定着多主体的协同治理范式。从本体逻辑来看,健康的属性与转归凸显着健康的价值,健康既可正向转化为幸福、劳动效率和经济社会发展,也可负向转化为疾患、疾病成本和经济社会损失,这本质上在于健康乃兼具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消费属性与投资属性、目的属性与工具属性的集合体。从议题缘起来看,透视国内外疾病谱的状况及其变化的特征化事实,健康的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趋势,并且社会性因素日益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亦不例外。从治理上来看,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多个主体,包括国家顶层设计,不同领域、行业、省份、城市等中观集成,个人、家庭及社区、村庄、单位等健康细胞,相应“健康优先”的具体内涵既有相同、相通之处,又同中有异、各有特点,在健康目标的追求中呈现出与自身特征相契合的治理意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