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杜堇的《水浒人物全图》看《水浒传》的成书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在《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八年第一期上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为《从水浒戏和水浒叶子看<水浒传>的成书年代》。这篇文章的结论是:“《水浒传》小说的产生最早也不得早于成化前期。”当时我提出《水浒传》小说成书“不得早于成化前期”这个结论是留有余地的。明代人陆容记载水浒叶子的笔记《菽园杂记》最后一条标明的时间是弘治甲寅,即弘治七  相似文献   

2.
元代水浒戏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水浒戏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长篇小说《水浒传》的成书有重要影响。前人已经对元代水浒戏和《水浒传》的关系作过一些研究,作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本文对人们研究的某些结论作些检讨,旨在促进元代水浒戏和《水浒传》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3.
从水浒戏到《水浒传》的戒色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浒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被再创造的路径之一就是让水浒英雄进入戒色主题,在这个过程中,水浒戏的情节因素以变形的方式进入《水浒传》,水浒戏中的搽旦形象也深刻影响了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描绘,正是从以上两个方面水浒戏给予小说《水浒传》深刻的影响。但《水浒传》的叙事焦点从男女私情转移到了英雄传奇,并从政治、历史的高度,展开了社会生活广阔的画卷,改变了原先水浒戏的叙事意趣。  相似文献   

4.
关于《水浒传》内涵的几个问题●苗正民许小平丁可一、从《水浒传》研究概况所想到的在我国古典名著中,《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人们对它的评论是最为复杂了。人们已经公认,《水浒传》是集“水浒故事”而成的,“水浒故事”是由说书人创作并不断加工润色过的。《水浒传》...  相似文献   

5.
陈洪绶《水浒叶子》当属《水浒传》乃至中国古代小说图像的典范,但小说与图像之间并非简单的“再现”关系。孙二娘在《水浒叶子》中首先出场,《水浒传》小说正文将其塑造成美丽的“鬼母”,插增诗词却把她描述为不堪入目的“夜叉精”。对于小说正文及其插增诗词对人物反差巨大的造型描述,陈洪绶的图绘并没有单纯摹仿文学语象,而是撷取孙二娘缝制用于盛放度牒的锦袋这一细节,并沿用了自己在观音题材人物像方面的惯习。进一步研究表明,《水浒叶子》的独立叙事仅仅是相对而言,因为在没有榜题提示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图像无法唤醒读者关于《水浒传》的叙事记忆,这种叙事逃逸最终导致《水浒叶子》“仅仅成了故事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成书年代下限当在元末明初,决非在明嘉靖年间。可考信的《水浒传》的嘉靖间刻本,迄今未见。当前持《水浒》成书的嘉靖之时一说者,说到底,泰半并不能从该说部所有的现存版本本身取得确凿的内证,却最多只能从小说以外的今传其他文献中寻求所谓的大致旁证。持此说者往往侈谈什么:《水浒》中的地名、官制,有不少是明代的建置;郭勋之前无关于《水浒》的记载;郭勋又是最早出现的《水浒》版本的刊行者;根据《皇明从信录》可知郭勋使人写《英烈传》在嘉靖十六年稍前,而《英烈传》又是仿《三国志》、《水浒传》作的,则《水浒》…  相似文献   

7.
陈小林 《殷都学刊》2008,29(3):103-108
杨家将故事和水浒故事极为类似:小说构成方面,杨家将小说和《水浒传》都是分段缀合结构,成书过程都与南宋时期的抗金斗争相关;人物渊源方面,杨志是杨家将后裔,鲁智深和杨五郎很相像,杨温的故事被《水浒传》吸收;具体情节方面,双方都有衅起良马、五台山参禅、征辽、还愿等内容,而且彼此之间明显有借鉴关系。考察双方的这些相似,有助于我们了解世代累积型小说成书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水浒》祖本探考——兼论施耐庵为郭勋门客之托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浒》究竟成书于哪一朝代?著者为谁?这是多年来聚讼纷纭的一桩学术公案。郑振铎在《水浒全传·校勘记》中说:明嘉靖年间武定侯郭勋刻的《忠义水浒传》二十卷本(残本)“为仅存之《水浒》最早本”,这是不错的。但它是否就是《水浒》的祖本?更进一步,它是根据已经流传的抄本付刊的,还是由郭勋指使人编著成书,并出资付刻的呢? 根据我的研究,郭刻本就是《水浒》最早的刻本,它其实就是郭勋的门客执笔的;成书不早于嘉靖十一二年,即十六世纪三十年代初。  相似文献   

9.
电视剧《水浒》在荧屏上一出现,许多出版社争先恐后地推出各种版本的《水浒传》,甚至有些研究《水浒传》的论著也搭车问世,一时间出现了小小的“《水浒》热”。我以为这种“热”不过是“武侠小说热”的继续。《水浒》中的“武”与“侠”再度使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兴奋起来。正像“武侠热”一样,“《水浒》热”负面作用也是远大于正面意义的,这一点是听惯了“《水浒》是农民起义的百科全书”评价的人们所不能理解的。实际上所谓描写和歌颂“农民起义”的评价并不能反映《水浒传》的本质。人们确实喜欢《水浒传》,但并不因为它是农民武装…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初,定一在《小说丛话》中指出:“施耐庵之著《水浒》,……以雄大笔,作壮伟文,鼓吹武德,提振侠风,以为排外之起点”。①当时日本有《水浒传》译本,其批语也云:“《水浒》之有益于初学者三:起勇侠,斯尚气概矣;解小说,斯资俗文矣;鼓武道,斯资信义矣”。②燕南尚生因而称道《水浒传》,“作者知立国之道,在于强兵,欲强兵非有尚武精神不可”。③  相似文献   

11.
“三”是中国人喜欢使用的数字,究其根源,实滥觞于《周易》概括的天地人“三才”观。这种独特的认识世界、把握世界、表述世界的思维特性,在漫长的历史中已演化为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这种“崇三”的情结,《水浒传》中有太多的表现,在诸如人物叙事、器物用语、时间用语、韵语、习惯性套语等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对三和三的倍数的偏嗜。这种审美偏嗜,集中透露出作者无处不在的审美心理——一种集体无意识性质的民族审美心理,其有意无意中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而这或许就是被称为四大奇书之一的《水浒传》带给我们经久不衰的审美愉悦的密码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王念选 《河北学刊》2006,26(4):134-136
《水浒传》中的酒与小说所设环境、情节延展、人物性格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具有不可替代的功效,散播着奇特的魅力。《水浒传》字里行间所浸润、挥发着的酒,与古往今来各色人等所享用着、表现着的酒,存在着迥异的美学内涵与人生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水浒传》所独有的雄浑豪壮的阳刚美质。  相似文献   

13.
汉代的“商胡”“贾胡”“酒家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子今 《晋阳学刊》2011,(1):110-114,128
汉代有“商胡贩客”活跃于边境地方,内地亦“商贾胡貊,天下四会”,其中明确有“西域贾胡”,他们对于社会经济的繁荣有所贡献。当时外国使团中也有被称作“行贾贱人”的商业经营者。乐府诗中“酒家胡”称谓,则反映了另一种形式的都市饮食服务业经营。“商胡”、“贾胡”、“酒家胡”的活动,与汉家商人有一致性,然而也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他们的活动,也是促成汉代经济文化在特殊条件下实现进步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刘杰超 《学术研究》2003,(8):140-143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存在二律背反现象。一方面,金圣叹诅咒梁山英雄,视之为盗贼,必欲诛之而后快;另一方面,金圣叹对梁山英雄的遭遇又深表同情,对他们的才气胆识和能耐又极力颂扬,这构成了一个悖论。而或骂或赞,都是金圣叹“忠君”思想的合理延伸:因为“忠君”,他要骂杀英雄,不许他们挑战君权;同样因为“忠君”,他要反对赃官酷吏,承认“乱自上作”,在这一点上他同梁山英雄有了共同语言,同情和赞扬他们也在情理之中。由此而论,说金圣叹维护本阶级统治,反对农民起义,并不为过,而说他是英雄的最凶恶的敌人也欠公允。  相似文献   

15.
陈冬根 《河北学刊》2006,26(2):113-117
从文本细读和文化阐释的角度来探讨《水浒传》与北宋新旧党争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发现,《水浒传》与北宋党争之间主要存在三方面关联:首先,《水浒传》作者感情倾向倒向元祜党人;其次,《水浒传》存在的“尊北黜南”的叙事模式与北宋新旧党中存在的南北之争相对应;再者,《水浒传》存在多处否定新党的言语。  相似文献   

16.
以水书为载体的水文和水历是水族先民早在六千多年前的伟大创造。水文是一种与殷商甲骨文和金文同根同源却早于甲骨文和金文的神奇文字。水历则是用水文记载的古代天文历法,它的历史同水族的历史一样悠久。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体现于水书文中的文字与历法不仅是水族先民的一种伟大创造,它更承载着水族人民的光荣与骄傲。  相似文献   

17.
在先秦至汉这一历史阶段内,中国的话语形态经历了由"语"到"说"的嬗变过程,"语"这种场所,是以西周时代以来的社会制度为依托的,可以说是一种"安定"的话语场所;与之相反,"说"的场所则不再有稳定的社会基础.处于失去西周时期那种秩序的社会之中,要捕捉住心情多变的听者的心理,"说"的对谈就要磨练话语技巧.因此谈说者们为了吸引心情多变的听者们,在凝炼种种技巧的同时,其内容也更加丰富.小说这种文艺形式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8.
介词"乎"和于(於)字的用法,各家教材和工具书或此或彼,但都语焉不详.本文对众家的说法进行了比较,加上了自己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学界未能涉及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胡风生平简要。胡风对两种文学倾向不满。一种是对周作人和林语堂的脱离现实的“兴趣主义”和“性灵主义”不满,认为这是与时代精神向背离的;一种是对“左联”内部的从前苏联引进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以及其后在“左联”作家队伍中所产生的“主观公式主义”、“客观主义”不满,认为这是违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他在这既反右又反“左”的斗争中,从自己和同行的创作中,领悟并创构了一个理论,这就是后来给他带来无穷灾难的“主观战斗精神”论。从文学创作的认识论的层面看,胡风的“主观精神”论是一种独特的有价值的创作美学。从作家人格论的层面看,胡风在他的文学理论生涯中,所追求的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与人格塑造有关。其价值取向是为了追求高度的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20.
高日晖 《齐鲁学刊》2005,6(3):89-93
遗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群体。它出现于朝代更迭之际,表现出一种政治性特征,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传统的士人文化在特定时期的反映,并由此形成了遗民文学这一特殊的创作现象。清初出现了两部《水浒传》的续书,一是陈忱的《水浒后传》,二是署名清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与一般续书不同,这两种续书并非为了发扬、补足前书的内容,也不是为了商业上的利益,而是基于遗民心态下的遗民文学创作。从接受的角度看,这两种续书是遗民的期待视野与《水浒传》本文相遇的产物,作者和评点者都借小说的内容表达了亡国之痛、种族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